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6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杂货铺的隔壁是一家眼镜店,他有空就向师傅们学习磨眼镜片的技术。
他还从一些手艺人那里学会了做金银饰品的手艺。在六年的学徒生活中,他
学会许多在学校无法学到的知识。
他知道磨制的玻璃片可以将小的东西放大后,在脑海里产生了一个新奇
的想法:如果能制造一种特殊的镜片可以把看到的东西放大许多,用它来观
察一切微小的事物该有多好!
列文虎克的学徒期满了,他不得不为谋生而四处奔波,一直没有机会实
现自己的理想。几十年过去了,最后他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做了一个看门人。
看门这种清闲的工作为他实现理想提供了充裕的时间。他开始了艰苦的磨制
显微镜镜片的工作。经过许多天的辛劳,他终于做成了可以放大近 200 倍的
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
列文虎克做好显微镜后,到处收集微小的东西放到显微镜下观察。有一
次,他找到一个从不刷牙的老头,从他的牙缝里取下牙垢,然后放在显微镜
下观察。当他往显微镜里看时,他惊呆了:牙垢里竟然有许许多多小生物,
它们像鱼儿一样来回游动。他仔细地把看到的东西画在本子上,并详细记录
了观察的结果。
列文虎克每天不停地观察着、记录着。他的标本越来越多,他把这些观
察结果寄到英国皇家学会并引起了轰动,全世界的人们都在议论着这个微小
的尚不被人所知的世界。人们从世界各地来到荷兰列文虎克的家乡,要求看
一看这些居然连肉眼也看不到的微小生物。这些人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列文虎
克的发现多么重要,他们来到此地仅仅是为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而已,在当
时没有人意识到这些微小生物的发现对人类的重大意义。列文虎克用自己亲
手制作的显微镜,第个观察到了细菌。但是由于当时科学不发达,就连列文
虎克自己也不知道发现这些细菌有什么用处,他只是把它门叫做可爱的“小
动物”。
巴斯德
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一百多年后,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工业技术的进步,
显微镜的制造也越来越进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以及它的性能质量都有显著
提高。科学家们利用显微镜观察了许多物体,并在高山、海洋、河流、沙漠
等地发现了微生物的足迹。
但是,人们仍然不明白,细菌等微生物到底与人类有什么关系?细菌在
人类的生活中起着什么作用?在当时,这就像一个谜一样摆在人类面前,许
多科学家都研究、探索这一问题。在科学家的努力下,微生物世界的秘密开
始被人们认识,第一个完整揭开细菌秘密的是巴斯德。
巴斯德是法国人,1822 年诞生在法国的多耳。巴斯德上小学时在学校表
现很平常,一点也不出众,但是他能严格要求自己,加倍努力学习。21 岁时,
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法国当时著名的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他在大学里
专攻化学,但是他更喜欢用显微镜观察实验过程。
1865 年,法国一个城市里所有酒厂制造的芳香美味的啤酒都变得特别

酸,使啤酒无法喝而堆在厂里卖不出去。老板们都很着急。他们不明白好好
的啤酒怎么会变酸呢?就在一点办法都想不出来时,他们给当时大名鼎鼎的
化学家巴斯德写信,请巴斯德解决啤酒发酸的问题。
巴斯德把发酸的啤酒和不发酸的啤酒分别放到显微镜下观察,经无数次
的核对,终于弄清了:啤酒发酸的原因是由于一种叫做乳酸杆菌的细菌在作
怪。是它们将啤酒中的酒精变酸而使啤酒无法下咽。
巴斯德把各酒厂的老板都叫来,然后告诉他们是乳酸杆菌使啤酒变酸
的。这些老板们根本不相信,这种微不足道的小东西怎么能使啤酒变酸呢?
巴斯德告诉他们不要小看这些小细菌。他能够用眼睛来辨别啤酒是不是发酸
的。老板们更不相信了,因为辨别酒的好坏历来都是评酒师们用嘴品尝的,
没有人能用眼睛来发现酒是否发酸。老板们拿来许多种酒,有不发酸的好酒,
也有发酸的啤酒,还有的老板将好酒和发酸的酒掺起来请巴斯德检查,然后
请一个有名的评酒师来鉴定。巴斯德把每瓶酒逐个滴在玻璃片上,放到显微
镜下观察,根据乳酸杆菌的有无、多少来判定酒是否发酸和发酸的程度。每
一种酒都被巴斯德说准了,老板们这才信服了。
巴斯德告诉老板们,要想使酒不发酸,只需将酒加热到 60℃,保持 30
分钟左右,把乳酸杆菌杀死,啤酒就不会发酸了。这就是著名的“巴斯德消
毒法”,直到今天,这种方法仍被人们使用着。
巴斯德的一生几乎全都献给了研究细菌的事业。他发现细菌不仅可以使
啤酒变酸,而且能使蚕害病,同时他还发现人类的某些传染病也是由细菌引
起的。是他第一个指出了细菌和人类生命健康的关系以及细菌在人类的日常
生活中的作用,开创了细菌研究的新时代。
乡村医生柯赫的贡献
和巴斯德差不多同时代,在德国的一个偏僻的乡村里,有一个医生,他
的名字叫柯赫。柯赫每天除给村民看病以外,还不分昼夜地对细菌进行各种
各样的研究。要想研究细菌就必须有大量的细菌标本。细菌虽然能在短时间
内分裂而繁殖后代,但细菌的繁殖必须要有充分的养料和合适的条件。细菌
每天也需要“吃饭”。因此,柯赫就根据不同细菌的口味,为他们配制好可
口的饭菜——肉汤,让细菌在肉汤里能很快地繁殖后代。
世界上的细菌有成千上万种,它们常常混在一起,当用肉汤喂养它们时,
许多种细菌会在一起共同繁殖,这就给研究细菌带来了困难。有什么办法能
使各种细菌不混在一起呢?也就是说从混杂的细菌里分离出单一纯种的细
菌,需要什么细菌,就能随时取到什么细菌。如果真是这样,那研究细菌该
有多方便呀!柯赫想了许多办法,做了许多实验,但是都失败了。柯赫为此
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一次,柯赫在厨房中无意地发现半个半生不熟的土豆上长出了一些分散
的红、白色的小圆点,这是一堆细菌在土豆表面上生长繁殖起来的菌落。他
拿起土豆想了想,又放到显微镜下去观察,发现红色小点内全是球菌,而在
白色小点上则全是杆茵。那么,在土豆上培养细菌不就能分离单一的菌种了
吗?可是土豆的养分比较少,有些细菌不能在土豆上繁殖。实验又失败了。
柯赫仍然在思考着、寻找着……
终于他找到了。那就是在肉汤里加入一些洋菜(也叫琼脂)。调好后再
使其冷却,就变成了凉粉一样胶冻状的平板,然后把细菌小心地接种上去,
在平板上轻轻地划一道线。然后进行培养。细菌在平板上被固定在一处,再

不能像在肉汤里一样可以自由游动,每一个细菌只在固定的地方生长,同时
可以吸取它身体下面洋菜肉汤里的营养,这个细菌在这一点上繁殖后代,最
后变成了小堆细菌,这堆细菌就是单一的纯种。平板上生长着许多这样的细
菌小堆,有的是光滑、乳白的,有的是毛茸茸的,还有金黄色的、红色的……。
每一个小堆都是一个细菌的后代。纯种细菌的分离难题终于解决了。
一直到今天,一百多年过去了,柯赫发明的这种培养细菌的方法在全世
界每一个细菌实验室里仍在应用着。它的名字叫“固体培养基”。
细菌的身体非常小,而且透明无色,用显微镜观察总是看不清楚,为了
便于分辨它们,柯赫又经过无数次的试验,给细菌穿上了漂亮的彩色外衣,
使细菌在显微镜下看得很清楚了,这就是柯赫的又一大贡献——细菌染色
法。
柯赫的两大贡献,为全世界的科学家研究细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这
种基础上,柯赫开始给一些细菌命名,以便人们能认识他们。像霍乱病菌、
白喉杆菌等都是柯赫同他的学生们一道命名的。柯赫这个乡村医生对细菌研
究所做的贡献,是后世人们永远不会忘记的。

微生物的特点

生长繁殖快
微生物不分雌雄,它的繁殖方式也与众不同,如细菌是靠自身分裂来繁
衍后代的,口要条件适宜,20 分钟就能分裂一次,不到一个小时,就能“五
世同堂”了。如果一直任其繁殖下去,那么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一个
小小的微生物,不到两天时间,它的子孙后代聚集在一起就有地球那么大。
虽然这种呈几何级数的繁衍,常常受环境、食物等条件的限制,实际上不可
能实现,但这也使动植物望尘莫及了。
应变能力极强
易变是微生物又一奇妙的特征。这种特性使它们能在其它生物不能生存
的环境中安居乐业。有的微生物在 90℃高温的水中活动自如,有的在稀酸水
中也习以为常,所以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比比皆是。地球上,微生
物是占有最多领土、领空和领海的生物。
在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儿子”还可以变得比“老子”有本
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并且还能遗传给后代。这种现象则变异。变异后的
菌种叫做变种。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利用各种条件,迫使微生物发生变异,
获得具有各种优良特性的变种。不耐高温的菌类可以使它们改变旧习,适合
高温环境,用以解决其在大工业生产中的降温问题。毒性弱的微生物可以通
过变异使它的毒性增强,用来杀灭农业害虫效果更好。青霉素刚投产时,菌
种只能产生几十个单位的青霉素,经过多次变异后的变种能生产出几万个单
位,大大提高了抗菌素的生产水平。
利用微生物的变异特性,不仅能提高产量、扩大品种,而且能提高产品
质量,简化繁杂的生产工艺。广泛地采用变种是一个极为有效的发展微生物
生产的途径。
嗜好千差万别
微生物吃的口粮是各种含碳的物质。通常人们把凡是微生物能利用的含
碳物质都叫做碳原。

不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