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5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言人所不敢言,又言之成理,使人耳目一
新。而文章极为精悍,毫无枝叶,又可谓字
字千钧。不愧为读书心得之名作。

答司马谏议书

某启①: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
相好之日久②,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
异故也③。虽欲强聒(guò)④,终必不蒙见
察⑤,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重念蒙君
实视遇厚⑥,于反覆不宜卤莽⑦,故今具道
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⑧,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⑨。今君实所以见教者⑩,
以为侵官(11)、生事、征利(12)、拒谏、以
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13),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14),以授之于有司,
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15),以兴利除弊,
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
(16)
,难壬人(17),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
多(18),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
事(19)、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20),
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
众何为而不汹汹然(21)?盘庚之迁,胥怨者
民也(22),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
怨者故改其度(23):度义而后动(24),是而
不见可悔故也(25)。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
为,以膏泽斯民(26),则某知罪矣;如曰今
日当一切不事事(27),守前所为而已,则非
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28),不任区区向往
之至(29)。
[作者简介]  王安石(见前篇)
[简注]  ①某启:古人在信稿和文稿上
常用“某”代替自己的姓名。某启,这里指
王安石写信。
②窃:谦词,表敬意。游处,指同游共
处,交往。

③所操之术:所采取的政治主张。术,
方法。
④强聒:勉强解释。聒,原指语声喧杂,
这里是多话的意思。
⑤见察:被了解。
⑥重念:又想到。
⑦于反覆不宜卤莽:在书信往返中不应
简慢无礼。
⑧所:指变法的原因。
⑨天下之理得矣:世间的道理就明确
了。
⑩见教:这里是反话,指被批评、指责。
(11)侵官:侵犯了官员的职权。
(12)征利:指掠夺民财。
(13)以谓:以为。
(14)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议订法令
制度,又经过朝廷讨论修改。
(15)举:实施。
(16)辟:排除。
(17)难壬人:批驳巧辩的人。壬人,
佞人,即善于诡辩的诌媚之人。
(18)怨排:怨恨、诽谤。
(19)不恤:不顾及。
(20)变此:改变上述恶劣风气。
(21)汹汹然:大吵大闹貌。
(22)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商朝盘
庚迁都殷时,群起反对的是国人啊!胥,都。

(23)度:计划。
(24)度义而后动:考虑到应该这样
做,然后行动。
(25)不见:不会发现。
(26)膏泽:给予恩泽。
(27)一切不事事:什么事都不做。
(28)无由:没有机会。
(29)不任:不胜。区区,诚心。向往
之至,仰慕到了极点。
[导读]  谏议,古官名,即谏议大夫,
司马谏议即司马光,他是反对王安石变革的
首领,本信写于王安石执政后的第二年。此
前,司马光曾给王安石写过一封长信,列举
王安石推行新法的弊端。本文没有对指斥者
逐条具体地反驳,而是从根本上指出司光的
保守观点是错误的。他从哲学、历史的高
度,摆脱琐碎的讨论,高屋建瓴,着眼宏观,
读来使人感到眼界开阔,气度非凡。本文颇
能体现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和文学家的风
格。

《论语》

论学六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
乎?”(《学而》)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①?”
子曰:“敏②而好学,不耻③下问,是以谓
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由④!诲女(rǔ)知之乎?知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
政》)
子曰:“见贤思齐⑤焉,见不贤而内自
省(xǐng)⑥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
者而从⑦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作者简介]  《论语》主要记录孔子
的言行,其中少部分也记载了他的弟子的言
行。孔子(前 551~前 479 年),名丘,字
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县)
人,我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
派创始人。早年做过“委吏”、“乘田”等
小官,后做过鲁国的“司寇”。据传他有弟
子三千,出类拔萃的有 72 人。他曾先后编
修、册订《诗》《书》《春秋》等书,为我

国古代文化的整理和传播作出了重要贡
献。
[简注]  ①孔文子:卫国大夫。“文”
是他死后的谥(sh)号。
ì
②敏:指理解得快。
③“耻”,以……为耻,意动用法。
④由:孔子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
⑤齐:用如动词,看齐,赶上别人。
⑥内自省:内心作自我检查。
⑦从:效法。
[导读]  这六则言论,主要从学习态度
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精辟论述了有关学习的
一些重要问题。这些看法直到今天,仍具有
令人信服的科学性和有效的实用性。
在学习态度方面,他主张“不耻下问”,
“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
善而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这种虚心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无疑是广
大学有所成的人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
在学习方法方面,他提出了“温故知
新”,举一反三的观点。几千年来,一直为
广大学子奉为最基本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左传》

曹刿论战

十年春①,齐师伐我。公将战②,曹刿
(gu)请见。其乡人③曰:“肉食者谋之,
ì
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④鄙⑤,未能
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⑥,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
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⑦,弗敢加
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
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
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
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判日:
“未可。”齐人三鼓,判曰:“可矣。”齐
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
其辙,登轼(sh)而望之,曰:“可矣。”遂
ì
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
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⑧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⑨,望其旗靡(m),故逐之。”
í
[作者简介]  《左传》,相传是春秋
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故名
《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传”,

即解释的意思。《左传》是《春秋左氏传》
的简称。书中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内政、外
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书中表现的主要是
儒家思想。例如它反对迷信天道,而重视民
众意愿。对统治者之间的政治斗争、战争冲
突的纪录描写,也是忠于史实,同时又很有
文采。尤其是它对当时的谋臣和外交官等人
的辞令写得十分委婉,表现出很高的说话艺
术,又很善于描写战争,它不是简单在叙述
战争的过程,而是分析展示影响战争胜败的
政治、经济、人心等诸多因素,把战事写得
深刻、曲折、引人入胜。因此,它既是一部
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著作。
[简注]  ①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
684 年。
②公:指鲁庄公。
③乡:春秋时国都及其近郊设乡,是当
时的行政区划,不同于现在的“乡、村”。
④肉食者:指贵族,做大官的人。
⑤鄙:鄙陋。这里指眼光短浅,缺少见
识。
⑥衣食:指用来养生的物质。“安”是
养的意思。“专”,独享。
⑦牺牲玉帛:“牺牲”,指祭祀用的牛、
羊等牲口。“玉帛”,宝玉、丝绸之类,作
剿祀用。
⑧竭:指勇气已尽。

⑨辙乱:战车的轨迹混乱。
⑩靡:倒下。
[导读]  本文是《左传》中精短而有
名的一篇。它记叙的是齐鲁两国长勺之战。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引
用了这段文章并作了分析。文中着重就凭什
么去作战和为什么追击,记叙曹刿的论战思
想,而对双方具体的打杀,未着一字。文章
一波三折,很有韵致。体现了《左传》的特
色。

《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①,而形貌昳
(y)丽②。朝服之冠,窥镜③,谓
ì
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
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
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
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
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
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
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
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
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
之,曰:“吾妻之美我者④,私我
也⑤;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
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
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
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
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
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
之,王之蔽甚矣⑥。”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
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

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⑦,闻寡人之耳者,
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