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4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食肉动物,但从化石腹部印痕上未发现胃中有食物,表明它们消化、吸收
的速度很快,能够产生高能量来维持体温及提供动力,这为翼龙是温血动物
又提供了一个证据。但是仅凭这二点还不能说明问题,还要再找更多的化石
来观察,以发现更多的“微细附件”。可是翼龙的化石很少,其原因与始祖
鸟少是一样的。如果翼龙是温血动物的论点得到了证实,可以说是巨大的发
现,它将证明翼龙进化得和鸟类一样先进,而并非是过去人们所想的那样笨
重的飞行动物。
    翼龙绝灭的原因还没有彻底搞清楚,但推测其原因很可能出在皮翼上。
它的皮翼很薄弱,中间没有骨骼支撑,一旦皮翼破损就无法修补,影响了扇
动能力,造成两翼不平衡,皮翼越大这个缺点就越明显。而从爬行类进化出
的鸟类在适应天空飞行方面能力比它们更强,在竞争中鸟类灵活地扇动翅
膀,做着急飞、急停、空中急转弯等高难度动作,把翼龙打下了天空,打进
了泥土中。因此尽管翼龙有可能也进化到了温血动物阶段,但由于进化速度
不快、程度不同,最终还是被进化快、程度高的鸟类独霸了天空。
    现代的皮膜翅膀动物——蝙蝠,吸取了翼龙的教训,抓住鸟类的弱处—
—不能夜间飞行(少数鸟除外),又重飞上天空。它们靠着发达的听觉器官,
用超声波来确定猎物、躲避危害,它们的五根指骨都延长进皮翼中起支撑作
用,使扇动更为有力;而且指骨又可作隔挡,当一处皮膜损坏时不影响或不
扩大到其他部分。同时,身体也不向大型化发展,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性,

现在的蝙蝠只是吃鱼、昆虫、花粉甚至吸血,并不与鸟类争食,故能生存下
去。

                  恐龙的水中兄弟——鱼龙和蛇颈龙

    在自然博物馆恐龙展览中,墙壁上常有一幅大型壁画,画的是几只酷似
海豚的动物在海水中跃起、游泳。你可千万不要认为是海豚,它们是中生代
海洋中的霸王——鱼龙,是一种性情凶恶的海生爬行动物,陆地上恐龙的表
兄弟。
    鱼龙最早出现在三迭纪,从它的化石形状来看是具流线型的体形,已与
其它海生爬行动物有着极大的差别,它没有其它动物都具有的脖子。它的生
活环境、游泳方式及食物来源与现代的鲨鱼、海豚都一样,所以它们的外形
也是惊人的相似。这种因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体形上变得相似是向鱼类
趋同的,所以称它为鱼龙。由于所发现的鱼龙化石都是这种体形,估计它已
经经过了较长时期的进化发展,但它的祖先及起源现在还不清楚,只能根据
它具有迷齿型牙齿,推测它可能与杯龙类有点关系。鱼龙的体形无疑地表明
它游泳的速度很快。它的尾巴是游泳的动力,呈倒歪型,即尾椎骨不是向上
而朝下,且与脊椎骨不在一条直线上。随着进化,到侏罗纪之后鱼龙的尾椎
骨急剧倾斜伸入尾鳍下叶;它的眼睛也变得很大,视野开阔;口中长满了利
齿,除了捕鱼外还能咬碎菊石、瓣鳃类的硬壳;其生殖方式也改为卵胎生(即
胎生)以适应海中生活,在化石中常可见到的小鱼龙骸证实了这一点。鱼龙
的身体也向着大型化发展,我国 60 年代在西藏发现的“喜马拉雅鱼龙”身长
就在 10 米以上。
    与鱼龙共同生活在海洋中的爬行动物还有蛇颈龙,它是调孔亚纲中蜥鳍
目的动物,本目动物的主要特征是长尾巴、长脖子、三角小脑袋、全部是海
生,因体形像蜥蜴(即“四脚蛇”)故起此名。本目动物体形一致,但大小
却差别很大,小者如中国的贵州龙,黄豆大小的脑袋,火柴棍粗细的骨骼,
逐渐变粗的长脖子和逐渐变细的长尾巴,从头至尾总共才 10 厘米左右,可谓
是本目中的“小不点”,因体形太小,它不属蛇颈龙类,而归为幻龙类。蛇
颈龙是大型的海生爬行动物,生活于侏罗纪至白垩纪,体长从几米至十几米。
根据脖子的长短分为长颈和短颈两种类型,长颈类中的颈椎骨可达几十节。
它们均以海中动物为食,其游泳方式是靠四肢划水,尾巴做舵,因此速度不
如鱼龙快,说不准还是鱼龙攻击的目标,只要鱼龙快速冲来,一口咬断它们
细长的脖子,就可以从容地饱餐一顿了。
    中生代的海洋中除了鱼龙和蛇颈龙外,还有蜥蜴类的沧龙和鳄类的地
龙,这里就不再介绍了。
    有关鱼龙和蛇颈龙绝灭的原因,研究的人很少而且至今也未弄清楚,因
为专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恐龙的身上。哪位同学若对此有兴趣,长大后不妨
试试攻这个谜,古生物学术界一定是很欢迎的。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当今世界各国不断有发现“怪物”的报道,从
目击者描述的这些怪物的形象看,与蛇颈龙相差无几,好象就是在描述蛇颈
龙。专家们已明确的指出蛇颈龙早已绝灭,那么这些怪物是什么东西呢?根
据目击者那种“神龙见尾不见首”的描述,笔者认为十有八九都是好事之徒
杜撰出来的,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英国尼斯湖中的“尼期水怪”。从 1934
年发表的那张著名的“尼斯”照片到现在,有 60 年了,这期间吸引了多少人
前去考察,携带各种先进仪器去捕捉,但都是徒劳而返。可人们仍然相信它
的存在,直到 1993 年才真象大白。原来那是一个玩具潜水艇,在其上安装了

胶木做的海蛇头、脖子后,放入湖中拍摄的,怕被专家识破,还采取逆光照,
使人看不清细节。当时这样做的目的,是《每日邮报》记者马尔马杜克为了
向上司交差,表明自己见到了水怪。参与这出骗局的一共有 5 人,他们都没
有想到这张照片居然把全世界绝大多数的人欺骗了近 60 年之久。受良心谴
责,最后一个去世的人——记者马尔马杜克的继子——克里斯蒂安·斯堡森
在临终前向两位长期研究“尼斯”水怪的学者道明了真象,才使人们停止了
永无收获的调查和研究。因此青年读者对这类报道最好不要相信。

                  动物中的佼佼者——哺乳动物

    哺乳类是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一类,它具有更加完善的适应能力:它的
骨骼结构比爬行类更为紧凑和坚固,头骨上的各骨片已连接成完整的颅骨,
骨片的减少或愈合导致了颅腔的扩大,脑量随之增多,因此,哺乳类比爬行
类“聪明”。被人驯养,能帮人干活的大多数是哺乳类;牙齿有了分化,从
简单的一种齿形分化出了不同的类型,以适应不同群体的不同食物来源(如
食肉、食植物),即便是个体动物,口腔中的牙齿也有不同的分工,如负责
咀嚼的日齿和前臼齿等,切断食物的门齿,撕裂、进攻用的犬齿等;听觉更
灵了,由一块耳骨发展出了三块听骨,成年后身体基本停止了生长,对环境
的需求不再增多(如不必因身体的增大频繁更换住处,对食物维持在一个常
量上);体温恒定,提供了稳定的新陈代谢,加上体表有毛发进化保温、隔
热,扩大了生活的领域;最重要的是具有胎生和分泌乳汁哺乳幼仔的特征,
在对后代的照顾上迈进了一步,提高了繁殖后代的能力,使后代的成活率大
为提高。
    一般认为哺乳类是起源于爬行动物兽孔类中的,在三迭纪时就发现了这
类爬行动物头骨片数愈合,减少、牙齿高度分化、已能够直立行走等哺乳动
物的早期特征了,故而专家们推测在三迭纪时就有了哺乳动物的存在。这也
表明爬行动物在一出现后就高度分化,兽孔类从“大家庭”中分化出来的时
间要早一些,而它演化出来的哺乳类陪着爬行类的大家庭几乎渡过了整个中
生代。在中生代里动物进化的主干动物并不明显,而大量的侧生动物则占据
了主要舞台,打个形象的比方就好比一棵松树的形状,树顶只有尖端的一小
部分,而越往下侧枝生得越多,长得越长,远观全树,侧枝叶占据了绝大部
分的轮廓,然而只有尖端的那一小部分能使整棵树笔直地往高处生长。这种
现象符合一个哲理:在生物界中,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人类,领先的、带
头的总是少数,而大部分同类都是衬托层。
    中生代末期那次灾难,意外地给了哺乳类迅速发展的绝好的机会:它胎
生哺乳,在窝中繁衍后代,其幼仔成活率比那些露天日照、自生自灭的爬行
类幼仔要高;它们是恒温动物,天冷了或靠运动取暖,或靠冬眠躲避,不像
爬行类变温,温度降到一定程度,就会被冻死;天热时靠出汗降低体温,而
爬行类没有汗腺只能泡到水里,若无水则会被热死;它们身体各部分的骨头
或愈合或固结,而爬行类身上“零碎”太多,行动不如它们方便灵活,活动
范围也不如它们宽广;植物界被子植物出现后,食植物的哺乳动物适应性很
快,而食植物的爬行类因新陈代谢慢适应不了。总之,灾变后自身和环境的
一切条件都不利于爬行类的发展,只能让哺乳类代替了。新生代开始对陆地
又一次扩大面积,更给了哺乳类发展的地盘,它们以高层次的进化向陆地深
处进军,无论是在沙漠或高山,不管是炎热的赤道还是寒冷的北极(南极洲
及澳洲被大洋所隔过不去),都留下了它们的足迹。它们在适应环境的同时,
身体结构又开始了分化,产生了各种形状,生物学中管这种现象叫适应辐射。
当初爬行类就是适应辐射,现在哺乳类也适应辐射,夺取了爬行动物的所有
地盘。除了陆地外哺乳类也向天空和水中发展。有趣的是,这两支“队伍”
在体形上与爬行类向天空与水中发展的两支“队伍”非常相近,天空的一支
其“翅膀”都是皮膜,而水中的一支也都是用尾巴来推进的,甚至连尾巴的
形状都很相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