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1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量思考,那么灵感就会在人的头脑中出现。从这点可知,灵感存在的普遍
性是有一定的理论根据的。
    在美国,有人曾向 1000 多位著名学者调查两个问题:一是你在解决重要
问题时是否借助过灵感;二是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灵感。对第一个问题,有
80%的人回答说曾借助过灵感;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就多种多样了,诸如在
换衣、刮脸、开车游玩、整理庭院、钓鱼、打高尔夫球、散步、听音乐等时
间内,都可能会随时产生灵感。
    事实表明,除了天才、学者外,一般人头脑中也常常会出现灵感。比如,
我们常听人说:“我一下子突然想到了……”;所谓“灵机一动”、“急中
生智”,很多都与灵感思维活动有关。据设查,说自己曾获得过灵感的青少
年大约为 60%左右,这主要表现在解决各种难题、处理日常事务及发明创造
活动的过程中。这足以说明,灵感思维决不是某些天才、科学家、发明家们
所独有的专利。一般人只要科学地进行创造力开发及创造性思维训练,大多
数人都会程度不同产生各种形式的灵感,解决各种不同形式的难题。
    ②灵感产生的条件和过程
    虽然当前人们对灵感思维的本质了解得尚不充分,但是对于灵感产生的
过程还是做了一些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可认为,灵感产生的条
件及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Ⅰ)头脑中要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由灵感的专一性所决定的,
它是产生灵感的前提或必要条件。很明显,一个在头脑中并无要解决问题的
人,决不会产生有关问题的灵感。因此,灵感与要解决的问题有直接的关系。
    (Ⅱ)要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及足够的观察、信息资料的积累。这是产生
灵感的另一必要条件。例如,一个不懂文学的人决不会出现写作的灵感,一
个对计算机毫无知识的人也决不会出现解决计算机问题的灵感。究其原因,
关键在于他们不具备必要知识及资料。所以,灵感思维是要以一定结构的知
识积累或经验为先决条件的。
    (Ⅲ)对欲解决的中心问题,要反复地、紧张地、艰苦地、长时间地思
考,也就是说,要进行超出常规的过量思考。这种过量思考是促使灵感到来
的必经阶段。处在这个阶段的创造者和科学家往往不被一般人所理解,他们
常常被视为“精神失常”,是“疯子”、“狂人”等。例如,陈景润走路撞
电杆;牛顿在马路上把黑色的马车车厢后板当成黑板;爱迪生走进税务局交
税好半天竟答不出自己的名字;我国著名的化学家曾昭伦在雨中行路不知道
打开手中的雨伞等许多事例,都生动地说明了这一阶段科学家的过量思考情

形。到了这一阶段,头脑里的问题已经达到了挥之不去,驱之不散的程度,
有的思想逐步转化为潜意识。然而尽管这样,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在思
想达到饱和以后,思路也往往进入到僵局之中。
    (Ⅳ)搁置。人们进行过量思考,使思路进入到僵局之后,便可把要解
决的问题暂时放一放,使大脑放松放松,也可以从事一些其他性质的工作,
或者可以去玩一玩,散散步,改换一下原来的环境,缓冲一下紧张的思考,
使大脑不受压抑,促进头脑中的潜意识进行活动。在搁置阶段,头脑已形成
的潜意识信息,一旦遇到有关的刺激,即会自然地产生“一闪念”的顿悟灵
感。
    (Ⅴ)灵感的产生。人脑的“一闪念”即顿悟一旦形成,即表示灵感已
经到来。这时关键是要及时地抓住灵感,并通过自觉的思维活动对这突然的
“一闪念”进行鉴别,只有对有用的灵感进行有意识的强化并使之清晰以后
才能在创造中起重要作用。这一阶段,往往需要及时地将灵感记录下来,否
则稍有放松,灵感就可能从脑海中消逝。
    对于灵感产生的条件及过程,清朝末期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有
极生动的描述。他说:“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
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
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这里王国维引用的是南宋著名词人李清照的词。第一境意思
为要解决某个问题但找不到方法,才发出“望尽天涯路”、“敢问路在何方”
的感概;第二境意思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废寝忘食,尽管人瘦了但
没有半句怨言;第三境意思是经过千万次的过量思考,突然找到了解决问题
的方法,再回过头来看,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早就在自己身边,只是原来没
有认识到它罢了。
    当然,灵感的产生并非一定要经过以上几个过程。例如,有的人不需要
经过搁置阶段,而可以通过追捕“热线”直接产生灵感。所谓“热线”就是
由显意识蕴育成熟了的、并可以与潜意识相沟通的主要课题和思路。“热线”
在大脑中形成,是信息量的积累达到质的突破所产生的,大脑中的热线一旦
闪现,就要尽快追捕不能中断,迅速将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同时推向高潮,
并向纵深发展,然后就会妙思泉涌,产生灵感。例如,有的诗人一旦诗兴触
发,便急忙挥笔疾书,甚至连将斜放着的稿纸扶正的时间都没有。有的青少
年从提出发明课题到解决发明课题竟然在短时间内一气呵成,也是这个道
理。
    ③诱发灵感的基本形式
    大量的事实表明,当科学的思维活动达到高潮后,问题仍旧百思不得其
解,这时,为了得到灵感,诱发的因素便成了关键,它往往直接关系着成功
与失败。因此,了解诱发灵感的基本形式,就可能在关键时刻主动地去诱发
灵感,从而进行有效的创造。诱发灵感的基本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Ⅰ)联想武。当人的思维发展到“过量思考”阶段以后,在久思不得
其结果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因为某一偶然事件的刺激而顿时产生各种联想,
从而使得问题的答案豁然开朗、迎刃而解。例如,人们早已知道,为了保证
内燃机的有效工作,就必须使油与空气均匀混合后进行燃烧,但油和空气怎
样才能均匀混合呢?美国工程师杜里埃曾为此大伤脑筋,考虑很久,无法解
决。1891 年的一天,他偶然看到了妻子向头上喷洒香水,顿时便从这个简单

的化妆器联想到油的气化,最后试验成功了内燃机的气化器。画家莫尔斯一
次在航行的邮船上观看了科学家杰克逊的电子实验,只见衔铁一会儿被电磁
铁吸起,一会儿掉下,从中产生联想,于是当晚就画出了收发报机的草图。
阿基米德解决“金冠之谜”的灵感,也是来自于他自己洗澡时水面变化的联
想。因此,要产生联想,就要特别注意周围的事物,即使是毫不相干的信息
也不要轻易放过。
    (Ⅱ)触发式。指人在受到某种刺激后,直接迸发出灵感的一种形式。
这时,最容易触发灵感的因素是展开讨论或争论、辩论,在讨论和争辩中往
往可以产生一系列灵感。爱因斯坦组织的所谓的“奥林匹亚科学院”,就是
几个人共进晚餐,边吃边谈边争议问题,这些争议对爱因斯坦的创造起了很
大的作用。与其类似,物理学家劳厄也常去一个小小的“卢茨咖啡馆”,与
一群青年物理学家讨论问题,以致产生了“X 射线对晶体的衍射现象”的重
大发现。控制论的创始者维纳也经常举行“午餐会”等形式,从大家海阔天
空的交谈中,捕捉新思想的火花。可见,在诱发灵感中,争论是一种重要的
形式。
    (Ⅲ)省悟式。这种灵感形式的产生不是借助于外界信息的刺激,而是
通过头脑内在的省悟,通过内部“思想的闪光”。例如,爱因斯坦从 1895
年起就开始思考:“如果我以光速追踪一条光线,我会看到什么?”他反复
思考这个问题,但很多年没有解决。1905 年的一天早晨,在起床时他突然想
到:对于一个观察者来说是同时的两个事件,对别的观察者来说就不一定是
同时的。他很快意识到这是个突破口,并牢牢抓住了这一“灵感的闪光”,
后来只用了五六个星期的时间便写成了提出狭义相对论的著名论文。
    从诱发灵感的基本形式可知,暂时的搁置清闲状态是创造者转移注意、
摆脱困境、产生灵感的一个重要方法。如散步、沐浴、听音乐、阅读一些与
所要解决的问题无关的书刊、与专业以外的人闲谈、入睡前或刚醒时的休息
等。据记载,笛卡尔、高斯、彭加勒、爱因斯坦、华莱士、歌德、坎农、赫
尔姆霍茨等人都曾说有躺在床上休息时得到灵感的体验。日本一家创造力研
究所于 1983 年 12 月~1984 年 8 月,对 82 名日本发明家进行了统计,结果
表明,有 52%的人曾在枕头上产生过灵感,乘车中产生灵感的有 45%,步行
中产生灵感的占 46%,而在工作单位办公桌上产生灵感的只占 21%。由此可
见,在松驰状态下产生灵感的机会,要比在工作岗位上紧张工作时多得多。
    当然,上述情况只是灵感产生的一般情况,具体灵感产生的过程中往往
因人而异,并非千篇一律。例如,法国物理学家皮埃皮·属里认为在森林中
容易产生激情;费米喜欢躺在寂静的草地上想问题;康川秀树习惯于夜间躺
在床上思考;法国数学家阿马达则常在喧哗中产生灵感;剧作家贝克认为产
生灵感的最理想的时刻是躺在澡盆中的时候;而赫尔姆霍茨则认为是一大早
或天气睛朗登山时。还有人在酒意冲击下会带来灵感,法国军乐家德利尔,
就是这样写下了著名的“马赛曲”;我国李白更有“斗酒诗百篇”的豪兴……。
因此,每个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