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10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植物变得“连亲娘也认不得”,如镍矿脉上的白头翁和锦葵的花变得都很“出

格”。



         离开土壤种庄稼



    仿佛造物主存在偏心似的,在地球上,有的地方土地肥沃,一望无际的

玉米、小麦、水稻、蔬菜和果树,看上去平展展、绿油油的,满目生机,令

人心旷神怡。每到收获时节,繁忙的人群和机器在田野里穿梭往来,一车车

果实运向世界各地,那种欢乐的丰收景象让入的心都醉了。人们禁不住要赞

美大地母亲慷慨无私地给了人类如此丰富的物严。可是,有的地方却十分贫

瘠、荒芜,那岩石密布的高山、飞沙走石的戈壁荒漠、水一过就一片白花花

的盐碱地,别说种庄稼,就是那些特别能耐寒抗热、忍饥挨饿、什么条件都

能凑合的植物,在这里落脚生根也并非易事。而庄稼经过人们长期的栽培驯

化,固然能够给人类提供丰富的糖类、蛋白质和维生素,但它们同时也被娇

惯坏了,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土壤要疏松,水肥要充足,病虫害要有人

去防治,杂草要有人锄掉,否则就长不好,就减产。它们在高山、荒漠、盐

碱地等贫瘠地区,根本就无法生存。而这种不适合种庄稼的地区,其面积要

比肥田沃野大得多。那里的人们不免要埋怨大自然的不公平。他们要么离开

故土远走他乡,要么就从外地运进食品,否则就活不下去。

    现在出现了新的希望,人们经过长期的摸索实践,发现无土栽培不失为

一条有效的途径。

    在一座明净敞亮的大房子里,绿生生的油菜叶子又大又亮,叶柄又粗又

白;西红柿高高地站起,倚在支架上,沉甸甸、红艳艳的果实挂在枝头;莴

苣那粗大的肉质茎稳稳地竖立着,一棵就能炒出一盆菜来。这并不是一座普

通的温室,这些蔬菜也并非长在室内的土壤里,而是长在一块特制的多孔板

上,根留在板下。这个特制的多孔板的下面,是一个水槽,根就泡在里边。

水槽里的“水”也不是一般的水,而是按植物生长需要配制的营养液。营养

液里,氮、钾、磷、钙、镁、氯、铜、钼、锌及硼等元素,应有尽有,比肥

沃土壤的养分更全面、更充足。庄稼在这样的条件下,当然长得比大田里要

好得多,产量高得多。

    种庄稼不用土,是人类创造出的一个奇迹。所以,当 1929 年,美国人利

用营养液种出了一棵 7.5 米高的西红柿,并收获果实 14 公斤时,整个世界都

轰动了。人们把无土栽培看做是本世纪最伟大的科学进步之一。

    1945 年,驻扎在伊拉克和巴林的英国空军,发现这里的土壤不适合种粮

食后,改用无土栽培法,为自己解决了吃饭的大问题。

    如今,无土栽培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大田作物、蔬菜、水果、花卉、药用

植物,甚至牧草的生产。荷兰是全球最大的鲜花生产国,它的国土不仅大片

地种植鲜花,还推广发展无土栽培技术。用这个方法培养出的香石竹香味浓

郁,开花时间长,花还特别多,叶片也似乎更结实强健。无土栽培对荷兰的

鲜花生产仿佛神力相助,使它的出口更受欢迎。谁都知道,各国对生物的环

境有着严格的规定,不仅花、果要严格检疫,连根部所带的土壤都受到限制,

因为这里也很可能隐藏着危害极大的昆虫、细菌和病毒等。所以,人们日益

希望进口无土栽培的鲜花。我国要想大量出口花卉,也必须走无土栽培的道

路。

    无土栽培生产的水果、蔬菜不但个大、色艳、口味好,又因不施农药而

成为无公害产品,最宜生吃。无土栽培节水节肥,和它相比,在土壤里种植

庄稼要多耗 7 倍以上的水和 2 倍以上的肥料。无土栽培法国供给植物充足的

水肥,产量远远高于土壤栽培,如西红柿每亩收几万公斤,是土植法的 20

倍左右;豌豆亩产近 1500 公斤,亦为土植法的 9 倍之多。小地块出高效益,

总的来看,省工省力,节约能源。另外,这种种植方法是把农业生产工业化

了,不受季节和地理条件的限制,还能向空中和地下发展。说不定有朝一日,

人们会在潜水艇和宇宙飞船里用无土栽培法种庄稼呢。



          移花接木的魔术



    1667 年出版的英国皇家学会会报第二卷中有这样的记载:在佛罗伦萨,

有一种橘树结出的果实很特别,它的一半是柠檬,另一半是橘子,仿佛两部

分嵌合在一起似的。这个听上去像是天方夜谭的报告问世不久,一个英国人

证实确有这种奇怪的树,他说他不但亲眼看见过这种树,而且 1664 年在巴

黎还买过它结出的果实。

    虽有证人,但科学家们对此仍是半信半疑,关于这种树的争论持续了 260

年之久。1927 年,日本遗传学家田中亲自进行实验研究。他观察到,这种树

的果实外表有一层凸起的小瘤子,金色的果皮上还有许多浅黄色的斑纹,粗

看上去的确是橘子的模样。但用刀切开后,里边的果肉不是橘黄色,也不甜

或略带酸味,而是像柠檬果肉那样呈灰白色,并且酸极了。关于怪树的争论

总算靠田中的工作成果划上了句号。

    现在,经过嫁接的果树到处都有,它们具有果树本身和砧木的双重特点,

所以当年的奇树在如今早已司空见惯了。不要说专门的果树栽培技术人员,

就连农民也掌握了“移花接木”的本领,培养出深受人们喜爱的果实。

    1984 年,我国湖南省涟源县的工程师陈锡松培育出 3 棵能开多种鲜花的

树木。他在白玉兰上嫁接了不同时期开花的土木莲、红花玉兰、紫木笔和洋

玉兰;在桃树上嫁接了红梅、绿梅和樱花;在山茶树上嫁接了油茶和重瓣山

茶。这三株花树在一年内可以开花数次,8 种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大

小的花先后绽放,就像变魔术一般,创造出四季开花集一树,一树多花随人

意的奇迹。

    日本长野县的一个农民,引进了各个优良品种的苹果树,然后把枝条逐

一嫁接到一株海棠树上。现在,每年春天,这棵树就开出了黄、红、白等几

种不同颜色的花朵;秋天,枝条上排列着红、黄、绿色的丰满硕大的果实,

有国光、津轻、佳味、富士、王丽、陆奥和奈良等几个不同品种。一棵树能

收获这么多不同口味的苹果,也实在是闻所未闻。

    谁不喜欢吃橙子呢?酸甜的滋味让人未吃口水先流下来。可是橙子树却

是个短命鬼,辛辛苦苦栽了 20 年,没结多少果子就要死去,真是不太合算。

能不能让开花结果的全盛期长达 70 年的苹果树来延长橙树的寿命呢?通过

多年的实验,印度中央邦的科学家用当地名为“大象”的苹果树做砧木,嫁

接橙子获得了成功。“大象”苹果树容易栽培,产量高、树龄长,选用的接

穗是优良品种的橙子树枝。到了收获时节,嫁接后结出的橙子比未经嫁接的

还要大,味道更加甜美。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大象”苹果那样的抗虫害能

力,并且继承了苹果树长寿的优点。

    温州无核蜜柑是柑橘中的珍品,可普天下的温州无核蜜柑,竟都是一棵

嫁接树的后代。传说明代的时候,日本一个叫智惠的和尚,到我国浙江天台

山进香。他见浙江的柑子籽少味道好,就带了些种子回日本,在鹿儿岛播下。

小树结果后,他无意中发现有一棵树结出的果实没有籽,味道却依旧。后来,

日本和尚用嫁接的方法繁殖了无核蜜柑,使它逐渐成为一种人所共知的优良

品种。约在本世纪初,温州无核蜜柑从日本引进到它的老家——中国。

    在我国,嫁接技术取得的喜人成果可真不少。把月光花嫩苗接在甘薯砧

上,结出的最大一个甘薯重约 60 公斤;甜瓜接在西瓜上,产量成倍增加;番

茄接在马铃薯上,开花后结出的果实自然是番茄,但地下却仍然长有马铃薯

的块茎,一株植物上能收获两种蔬菜,真是一举两得;黄瓜苗接在南瓜苗上,

结出的黄瓜又多又大,大棚中用此法培育的黄瓜平均亩产 1.5 万公斤。

    嫁接,一种古老而又新鲜的技术,正给我们不断创造着新的植物品种,

丰富着人类的想象和人类的生活。



          混凝土的发明



    做为站着生活的生物——植物,全靠它的“脚”——根的支撑,才能遇

风雨而依然巍然不动,昂“首”挺立。

    植物大量的根系,在土内伸向四面八方,像千万个船锚一样“抓”住土

壤,把植物牢牢地固定在大地上,这样,庞大的根系便给自己的地上部分以

抗拒风暴的能力,而且接受阳光普照,尽情地进行光合作用。

    植物根系的这种强大的固定作用,使人类得到有益的启示:19 世纪末,

法国有一位园艺家发现,许多植物都是从根部与土壤结合而矗立在狂风暴雨

之中,从而想到仿照植物的这种方式建造花坛。他用水泥(好比泥土)把铁

丝(好比植物的根)包裹起来,造出了能抗击风雨侵蚀的花坛,从而发明了

建筑材料中的钢筋水泥。



            植物为师



    有一天,鲁班到山上去砍树,一不小心,被丝茅草划破了手。他觉得很

奇怪,一棵小草怎么这样厉害呢?他放下手里的活儿,仔细观察起来。结果,

他发现丝茅草叶子边缘上的许多锋利细齿是划破手的元凶。鲁班受到启发,

发明了木工用的锯子。

    人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动物,靠着智慧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造出了种种

工具,使自己对世界的征服与改造步步深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