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10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优质硫酸;煤灰和煤渣,现在可以用来制造水泥等建筑材料。

    在煤灰里甚至还可以提取出大量的被誉为“电子工具的粮食”的半导体

材料——锗和镓。

    噢!从煤里竟能得到这么多宝贵的东西,怪不得它被人们称誉为“万能

的原料,黑色的金子”呢!

    可以说,从 18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的 100 年时间里,以煤为主要能源的

世界,发生了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巨变,今天这个高度现代化的世界经

济,就是在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新中国成立 40 年来,我国的煤炭工业发展十分迅速。1990 年我国原煤

产量达 10.8 亿吨,比 1949 年增长了 32 倍,是世界上产煤最多的国家。

    我国的煤炭资源分布十分广泛而又不均匀。

    主要分布在山西、内蒙古、陕西、河南、山东、河北一带,以及安徽、

江苏两省北部、新疆、贵州、云南、黑龙江等省、区也不少。其中,尤以山

西、内蒙古、新疆、陕西最为集中,北方仅山西、内蒙古两省区的煤炭储量

就占全国煤炭总储量的 60%以上。

    由于我国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北方,因而我国的煤炭基地也主要在北

方。全国年产量超过 1000 万吨的 12 个大煤矿,有 10 个在北方。

    目前,我国最大的煤矿是山西的大同,年产量达 3500 万吨以上,被誉为

“煤都”。在大同的西南,有我国也是世界最大的露天煤矿——山西平朔的

安太堡露天煤矿,年产量达 1533 万吨。它是我国现代化水平最高的煤矿,从

剥离到采煤,从运输到选煤,全部是现代化设备。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世界
上最大的斗容 25m3的特大电铲,不停地把土和岩石剥掉,把煤挖出来。然后,

通过我国第一条现代化铁路——大秦铁路线,将煤运到我国最大的煤炭转运

港——秦皇岛港。由此再转运到我国的东北、华东和华南等地区,支持着那

里的社会主义建设。

    总之,我国不仅煤炭资源极为丰富,而且质地优良,品种齐全。通过广

大煤矿工人的辛勤劳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粮食”。

    然而,随着工业的发展,煤炭的消耗越来越大。因烧煤产生的大量烟灰、

飘尘和有害气体,污染了环境,人们逐渐转向比它更优越的新能源:石油。

    “工业的血液”——石油

    由于石油具有燃烧值高、灰分少、便于运输和使用的特点,19 世纪中叶,

石油资源的发现开创了能源利用的新时代。尤其是 20 世纪 50 年代初,西方

国家,首先是工业发达国家,加快了由煤炭向石油、天然气的转变速度,开

始动摇煤炭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主宰地位。50 年代中期,世界石油和天然气

的消费量超过了煤炭,成为世界能源供应的主力,使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进

入第三阶段——石油能源时期。

    目前,大多数科学工作者都认为,石油是地质历史时期的低等生物大量

沉积在浅海和湖泊中,在缺氧条件下变成有机质,再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

汇集起来成为石油和天然气。

    那时,在一些深浅比较适当,水流较平静的浅海、河口和湖泊中,生长

着大量的低等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遗体堆积在较平静的水底上,和泥沙

一起沉积到水下淤泥中,并不断地被新的泥沙掩埋。在这种隔绝了空气,缺

氧的环境里,经过一些特殊的细菌作用,如在厌氧细菌的分解作用下,破坏

了生物遗体中的碳水化合物的含蛋白质的化合物,在分解过程中,一些气体

和能溶于水的产物散失掉了,剩下的生物遗体部分,主要是一些碳氢化合物,

便形成了有机淤泥。这些有机淤泥,在高温、高压和放射性元素、细菌的进

一步作用下,逐渐转化成为分散的液态的石油和气态的天然气。

    刚刚形成的石油,它们都是一些很小的分散的油滴。通常这些小油滴是

随着水的流动而到处流动的,它们从这个岩层“旅行”到另一个岩层,运动

过程中,由于受重力作用和地壳运动产生的挤压力的作用,这些小油滴就被

驱赶到上下都是较严密的岩层中,中间是多孔的砂岩或者中间多裂缝的岩

石,前面又是严密而不易渗漏的页岩或泥灰岩的贮藏地。在多孔的砂岩或者

有裂缝的岩石中,小油滴越聚越多,油田就逐渐形成了。

    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分很相似,它们通常都住在一起,所以凡是有石油的

地方,一般都有天然气。

    由此可见,石油和天然气是古代生物遗体由于地壳运动被埋在地下,经

过长期高压和细菌的作用而逐渐形成的。但近年来,有些科学家提出,石油

和天然气是来自地球深处的原始甲烷。他们认为,地球形成之初,有大量的

甲烷,这些原始甲烷气体从地球深处渗透到地球表层,这就是天然气;还有

大量的甲烷在巨大的压力下转化为石油。科学家们称前者为“生物论”,后

者为“甲烷论”,目前,大多数科学家倾向于“生物论”。

    埋藏在地下的石油,通过用钻机打井便可以开采出来。从地下开采出来

的石油,叫原油。原油一般不能直接使用。人们认识石油和掌握石油的加工

方法曾经历了很长的时间。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天然气的国家。早在公元前 200 年,我国

四川临邛县(今邛崃县)的劳动人民就已利用天然气来煮盐了。古代把天然

气叫“火气”,把天然气井叫“火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石油的国家之一。1800 多年前,我国汉朝

历史学家班固,在他写的《汉书·地理志》中便说:“高奴有洧(Wěi)水肥

可燃。”这段记载是说:高奴(现在的延安一带)有一条叫洧水的河,河水

上有像油一样的东西可以燃烧。

    后来,关于石油的记载越来越多,名称也不尽相同,像石漆、石脂水、

石脑油、火油、猛火油等等都是当时对石油的称呼。

    第一次明确提到“石油”这个词,是北宋的沈括。总之,我国是世界上

发现和利用石油、天然气最早的国家。不过,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限制,

对石油和天然气的使用是很有限的,通常只用它们来点灯、制烛、润滑、补

缸、治病、制墨、煮盐等。石油真正得到广泛的应用,只是近 200 来年的事。

    在 200 多年前,人们开始用蒸馏的方法来提炼石油。如果我们来到炼油

厂,看到的设备主要有两部分,一个是加热炉,一个是精馏塔。石油被不断

地送到加热炉中加热,从加热炉中出来的石油蒸汽,又不断地被送入精馏塔

的底部。精馏塔有几十米高,里面有一层一层的塔盘。石油蒸汽从塔底上升

到塔顶,必须经过一层一层的塔盘,塔底温度高,塔顶温度低。石油蒸汽经

过这一层一层的塔盘时,各种化合物就按沸点的高低,分别在不同的塔盘里

凝结成液体。于是,石油家族的各个成员就被一一分开了。石油在炼油厂经

过分馏之后,我们便得到了一系列的石油产品: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

石蜡、沥青……

    我们知道,汽油是汽车、飞机的燃料,有的也用来擦洗机器和零件,或

者作为油漆、皮革、橡胶等工业的溶剂;煤油是喷气式飞机的燃料,在没电

的地方人们还用这来点灯照明;柴油和汽油、煤油一样,也是非常重要的燃

料,像在铁路上风驰电掣般奔忙的内燃机车,在辽阔的海洋上乘风破浪的轮

船,在田野里耕作和收获的拖拉机和收割机,以及驰骋疆场,所向无敌,被

人们誉为“铁马”的坦克等,它们使用的燃料都是柴油;说到润滑油,那更

是飞机、汽车、轮船、机器等离不开的东西;石蜡则成为制造蜡烛、蜡笔、

蜡纸、洗衣粉、鞋油、凡士林等的原料;至于黑乎乎的沥青么,这恐怕是大

家很熟悉的东西了,因为柏油马路就是用沥青作为主要材料铺成的。此外,

把沥青涂在铁路的枕木和电线杆上可以防腐,用沥青做的油毡可以防水等。

这样,随着生产的发展,石油的需要量大量增加。同时,在美国、在中东北

非等地区相继发现了巨大的油田和气田,国际石油公司随即投入了大量资

金,急剧地扩大了石油的采掘业和炼制业,逐步形成了世界性的石油销售系

统,大量石油涌入国际市场,进入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50 年代中期,西

方世界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量超过煤炭;60 年代石油就占据了世界能源消费

的首位;1973 年达到 53%。这是继柴草和煤炭转变后,能源结构演变的又一

个重要的里程碑,是一场具有时代意义的能源革命,对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

和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听到这里,你一定会惊奇地说:啊,石油原来有这么多的用途啊!其实,

我们上面介绍的只是石油用途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石油、天然气目前是世界

上主要的能源,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 70%。但是,你可知道,石油和煤

一样,把它作为燃料烧掉,实在是太可惜了,因为石油也是宝贵的化工原料。

    石油化学工业是现代化学工业的骄子,而石油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就是

石油和天然气。经过长期研究我们已经知道,组成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化学

元素是碳和氢。其中,碳占 84%~87%,氢占 12%~14%,其他元素约占 1

%。碳和氢互相结合在一起,由于碳原子和氢原子的多少不同,可以组成许

许多多形状性质各不相同的碳氢化合物。

    我们通过对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