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战国时代-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说“新战国”,不是说“新三国”,就是我们还判断有战争。首先是欧美之间的冲突,但是如果说未来和中国发生冲突,我认为不会是美国,也不会是日本。从长远来看,我们不怕美国,美国注定要走向衰败的,就是要失去世界霸权。从物质利益看,美国和中国倒是互补的一面大于冲突的一面,起码美国不缺资源。日本也不用怕,日本现在最缺的是市场,而市场在中国。日本过去侵略中国,是因为它缺资源,现在缺的是市场,想要中国的市场它反而得希望中国强盛,因为强盛了才有钱,才能买日本的东西。至于资源,中国自己也不够用,也得进口,日本也得进口资源,将来一定是东亚地区共同向外寻求资源保障。而东亚地区的资源在哪?一个是澳大利亚的铁矿,一个是中东的石油,这个恰恰是欧洲最缺,所以我最担心的是与欧洲的可能冲突。美国不缺资源,但是欧洲的资源指向跟中国一样,就难免产生矛盾,就要找一个解决的办法。  
  王湘穗:但是也不能出现这种情况,就是美国人把欧洲彻底打垮,欧洲甘心服软,整合出一个大西洋元。  
  王建:那也可怕。  
  王湘穗:对中国来说,天下三分可以,不能天下两分。天下三分对中国是一个有利的格局,留下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王建: 俄罗斯这么拼命挺欧洲,也是怕德法失败,美国把它们收过去,它也变成边缘化国家,和中国同样的担心。但是我觉得现在的战略态势,美欧之间的冲突可能会发生。而且这场冲突,我认为它们的冲突可能会是一波一波,不会只是冲突一次就完了。  
  王湘穗:美欧冲突的长期化,是中国与东亚其他国家进行整合的重要条件,因为东亚的整合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  
  乔良:它们之间冲突的时间长一些,世界其他地方更成为热点——不过不是成为经济热点,对中国整合自身,加紧发展是有好处的。    
  不是走向单极 而是天下三分(2)    
  王建:中国超然世外,你们先打,我们发展经济,而且谁想打的话,你们对抗越厉害,越得考虑我们的存在。  
  王湘穗:中国必须认清自己的战略地位,目前中国包括东亚都不宜前出,因为你还没成一极呢,没有实力下场正式参加角逐。这也使我们有可能在这一轮冲突中轮空,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积极整合东亚经济,尽快形成一个力量极。但从现在起,在国家战略层面我们就应  
  确立三极观,不要让美国把欧洲彻底打垮,也别让欧洲打垮美国。美欧争夺的长期化,给中国和东亚的发展留下了重要的战略空间。从策略上讲,近期美强欧弱,我们应托欧洲一把;中远期如美欧力量发生逆转,到欧强美弱时,我们就要转而支持美国。当然这只是最粗略的设计,但从中可以看出我们应该采取的战略和策略的基本走向,就是在三极中当另外两极都离不开的顶角。  
  王建:从长远看,三大地缘力量极各自有自己的优势。美国的优势是什么?它资源不成问题,它是一个世界上高收入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欧洲高收入人口规模比北美大,但缺资源;如果俄罗斯进来,资源条件相对好一些;东亚人口规模比美、欧都大,但是人均收入水平比美、欧都低,更缺资源。所以比市场,是东亚最大,欧洲次之,北美最小,比资源是北美最好,欧洲次之,东亚最差。对三大力量极的优势判断还有一个视角,就是制造业的规模。英国,其后是美国之所以先后获得世界霸权,靠的是制造业优势。在工业革命时代,英国的制造业产出曾占到世界的40%以上,二战刚结束时美国曾占到近60%,都是靠全球制造业的地位登上世界力量的高峰。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开始走上虚拟资本主义道路,如果欧元取得货币霸权,欧洲经济也会步美国的后尘,进入虚拟资本主义时代,制造业的比重也会下降。看起来以中国市场为主体的东亚经济区在三大板块中人均工业化水平最低,但制造业的发展会在很长时期内方兴未艾,而且在目前阶段,在传统产业中,中国的钢铁、煤炭、发电量这些基础产业的规模,已经是世界第一。从高端制造业看,2002年中国的手机生产和消费已经是世界第一,今年电脑的产销量将排名世界第二,离第一也不远了。还有汽车,近3年平均的增长率高达40%以上,今年头5个月轿车的产量增长率是80%,按照这个速度,再有5年中国也会成为世界第一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再就是工作母机,目前中国机床的数控化率已经达到近40%,中国已经在去年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第一的数控机床市场,这表明中国正在迎来对制造业的技术基础大规模改造的时代。随着世界对中国制造产业转移的继续,中国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必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中心。我们可以估计一下,在我前面所说的未来20年三大板块的GDP中,如果北美经济区是19万亿美元,可能其中的制造业份额只占20%,就是不到4万亿美元,大欧盟21万亿美元GDP中,制造业可能占30%,就是不到7万亿美元,而东亚经济区由于中国仍处在工业化高峰,制造业可能还要占到40%甚至是45%,那么在东亚区25万亿美元GDP中就是10~11万亿美元,大约是欧、美两家之和。美国在19世纪中期虽然GDP还小于英国,但钢铁和汽车等主要制造业产品的产量就已经超过了英国,可是直到1897年欧洲各大国驻美国的外交机构还只是公使级。当时在欧洲人的眼中,谁也没有认为美国会在即将到来的20世纪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的强国。这很类似中国今天的情况,虽然中国的GDP在2002年已经是世界第六,2003年肯定会超过法国进入世界第五,但是在G8会议中仍然没有中国的位置。可是随着中国的快速工业化继续推进,以中国的制造业和市场为主体的东亚经济区肯定会逐步走向世界最大力量极的位置,因为归根结底,制造业是骨头,是肌肉,虚拟经济只是毛和皮。但是制造业的成长还是依赖于能源、矿产等初级产品的供给,没有这些东西,制造业还是长不大,这就又回到了东亚地区的资源瓶颈问题。能不能靠技术解决资源瓶颈?我们希望是能够,但是在可以看到的未来,就是在将来的20年,传统的能源和原材料可能还是会占据主体地位,这样看来,东亚地区在未来三大板块中要想立足,最大的问题是解决自己的资源保障问题。是否可以走发展高技术的路子?用高技术产品去交换资源产品,同时由于高技术产品的附加价值高,在较少消耗初级产品资源的基础上也可以实现高增长,并借此取得相对于其他两大板块的技术优势。东亚地区的技术发展有这个前景,比如IT,比如软件业,若干年后可能会形成我们优势。人们预计,现在摩尔定律在逐渐失效,过去讲芯片的集成度18个月翻一番。  
  在已经进入到亚微米的时候,不可能继续靠技术提高芯片的速度,以后的速度靠软件提高,这就和软件使用的语言有关系,单个词汇当中可以表达出来的内容,中文绝对比英文好得多,汉语的优势就出来了,所以未来IT产业的制高点可能在中国,是中文使我们走上制高点。  
  这个道理很简单。物质产品极大扩张的时候,对技术需求最强烈。第三代电联标准要用中国标准,因为市场在我们这儿,我们占有最大的手机市场,就是占有制高点,我们如果能解决能源供应的问题,技术、矿产资源的问题,东亚这个力量极,绝对是世界最大的力量极。  
  王湘穗:欧、亚这两个圈与美国相比,共同的缺点是什么?  
  王建:如果从未来20年的跨度看,还是资源短缺。三大力量级,对于内部市场来说,实际上就美国没有问题。市场只有大到足够培育,或者是容纳世界级的企业诞生就足够了,但只有美国是最不担心资源的,我们还担心资源,欧洲也担心资源。美国恰恰最不担心资源,如果没有资源,人口多了反而是经济增长的累赘。  
  一方面是人口和人均收入乘积所形成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是达到规模经济效益要求的产业体系,从这点来说,三大力量级里边谁的市场规模都没问题,主要看它的资源条件。为什么美国在伊拉克打一个楔子,而且我认为它会长期保持存在,就是因为在传统能源方式不改变的时候,在这个地方就可以影响你,你的经济就不稳。你的货币就不稳,实际上货币还是表象,本质是经济,是制造业,是物质生产的情况,物质生产一断流,货币靠什么支撑?  
  也成一张纸。  
  王湘穗: 看来除了美元这一极以外,无论欧元区还是东亚区,都缺资源。因此,美元如果不想让这两个极出现的话,最方便的方式是控制资源。  
  王建:在新战国时代,三大力量极是一个什么关系,三大力量极为了这种关系,会在地缘方面和亚力量集团方面怎么办?我觉得这个就是一个全球的概念。  
  李晓宁: 欧洲有技术、教育资源,加上俄罗斯那么一大片土地、矿产、石油,是很有潜力的板块。  
  在日本10年经济危机以后,今后怎么走?日本企业界现在基本上有一个共识。原来日本有些飘飘然,开始折腾,曾经想从经济上占领美国,把像美国的洛克菲勒公司那样的企业全买下,日本也就世界第一了。买完美国的再买欧洲的产业。后来事与愿违,全泡汤了。检讨自己,怎么办呢?一个最实际的想法——制造业向中国转移。  
  中国正面临着农业向工业化大规模转型的时期。大量的村镇将城市化,大城市化。工业布局与结构不断有巨大调整。原来的中小城市化,早期的乡镇企业,虽然起了很好的开拓作用,但是非常浪费资源,重复建设非常多,况且不成生态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