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春秋+刘凤舞-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第6镇统制,到石家庄收拾乱兵,阎锡山为防清军进攻,命令晋军在井陉、雪花山布防。至此,“燕晋联军”失败。  袁世凯又派人暗中与南方立宪派人以及帝国主义者接触沟通。他做了这一切后,才于11月13日到达北京,入朝觐见隆裕太后,表示效忠清室。2日后,袁世凯便公布了内阁名单,他的亲信居于重要位置:陆军大臣是王士珍,民政大臣是赵秉钧,邮传大臣是杨士琦。那立宪派代表人物也有了位置:张謇为农工商大臣,梁启超为司法部副大臣,他们虽然没上任,但对袁世凯却有了感情。  袁世凯又策划削减君权,加重阁权,遂呈递停止入对奏事说帖,清廷允准,自此一切政令均集中于内阁,袁世凯实际上已经掌握了清政府大权。但他却没有就此罢休,继续进逼清室,把清室残存的一点力量全数排除。载沣虽然庸懦无能,但他的摄政王之位,仍使袁世凯感到不便。12月6日,清室被迫准许载沣退归藩邸,不再预政。朝廷用人行政,均归内阁。袁世凯又将禁卫军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调心腹将领冯国璋接充第二军总统,负责畿辅和海防一带防务,兼充禁卫清军总统官。  对袁世凯有点牵制作用的,只剩下军谘府年轻的军谘使良弼。袁世凯还没来得及对他动手,良弼因反对共和,革命党人彭家珍却将他炸死。  袁世凯取得了清政府的全部权力,便设法对付起义各省,若靠武力镇压,全国人民反对清政府、拥护实行共和的情绪非常强烈,武力是压制不住的。于是,袁世凯便使用剿抚兼施、软硬并用的手法。  他先依仗自己手中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北洋军队,集中地给首义的武汉起义军相当打击,后通过各种渠道,开始议和。  袁世凯写信给黎元洪商议和事。黎元洪复信袁世凯,劝他赞助民军。并表示:“公果能与吾徒共扶大义,将见400兆之人,皆皈心于公。将来民国总统选举时,第一任中华共和大总统,公固不难从容猎取也。”  袁世凯又派黎元洪的同乡、道员刘承恩,以及海军正参领蔡廷干到武昌议和。黎元洪召集各部长、参谋等在议事厅接见刘、蔡两人,刘、蔡首先表示:“我辈要求改革,无非为达真立宪之目的,今朝廷已宣布实行立宪,且开党禁,是则吾辈之目的已达。除民主国体外,无论何种意见皆可代达袁项城代奏,请朝廷采择实行。”  黎元洪态度温和地表示若项城现率所部转取冀汴,尚不失为都督,将来大功告成,公举总统时,以项城威望或可当选等语。  但黎元洪并不能完全支配湖北军政府的实权,革命党人见有君主立宪,表示强烈反对。那朱树烈、陈磊、甘绩熙、范义侠等都抽出指挥刀,喝道:“谁主和,谁吃刀!”各部长俱起而痛骂袁项城无人格,讥两使无价值。那两使惟红涨两颊,默坐静听而已。都督府门前又有民众团体作示威运动。刘、蔡两人见民军志不可挠,民气不可侮,失意而去。  袁世凯派刘、蔡和谈,实属试探。试探后他决定与汪精卫勾结。汪精卫被长期监禁,清朝政府对他又攻心软化,善耆常与他谈论政治,并赠以图史百余帙。汪精卫的意志、思想情绪发生了变化,他在狱中写下《有感》一诗,把自己曾经身体力行过的推翻清王朝的革命,说成是“豆萁相煎”。在另一首题为《述怀》的五言长诗中,则谴责自己谋刺清摄政王的行动是一时感情冲动,缺乏修养,意境情态大变,实际上已向善耆投降。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迫于形势,不得不解除党禁,宣布释放政治犯。11月6日,汪精卫被释。汪精卫刚从狱中释出,便被袁世凯找去,对他一再表示,他袁世凯早就同情革命,又令长子袁克定与汪精卫结为兄弟,借以笼络人心。汪精卫愿为袁氏出力,便与杨度、汪大燮共同组织“国事共济会”,以民间团体的形式主张南北议和,由国民会议协议国体。  袁世凯的和平攻势屡遭挫折,他又意识到需要进一步给革命以打击,便密令北洋军猛攻汉阳。汉阳被攻破之后,湖北军政府张皇失措,对革命战争的胜利,丧失了勇气和信心,因而很快落入袁世凯设计的“和谈”圈套。  湖北军政府在黎元洪的坚持下,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从拒绝和谈,反对君主立宪,到放弃任何条件,主动要求停战议和。


第二十三章 恃强玩议和
  袁世凯紧紧抓住攻克汉阳的有利时机,命令北洋军在龟山架起大炮,隔江炮轰武昌,以便给湖北军政府更大的压力。黎元洪极为惶恐。他的心腹李国镛给他出了个主意:汉阳既失,武昌危急,须别择地点,移驻节铖,以保根本。  黎元洪暗中派人到葛店准备住所,又派兵船停泊在葛店木鹅港附近备用。再暗嘱卫队,将枪支子弹准备齐全,以便保护他出走。同时把家眷送到上海避难。  袁世凯和汪精卫派朱芾皇携有汪精卫函自北京来到武昌找黎元洪。黎元洪很高兴,待以宾礼。汪精卫在信函中说,袁世凯将率北军反正,即请南中举袁为临时大总统,以免兵临祸结。  第4镇第8协协统王遇甲奉袁命给黎元洪打去电话:“你是宋卿吗?我与你都是湖北人,我们都是协统,朝廷对你我都不薄,你为何做此不义之事,将湖北闹得天翻地覆?现在汉口、汉阳都在我们手中互转化:“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无穷,皆是一生两尔。”,此地虽与武昌有一江之隔,但长江是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你现在赶快出示安民,要地方马上恢复秩序,各安生业,听候我们来处理。你如果马上做了,我们的情感,还是一样照旧。至于在朝廷方面,我们对你也说好话。你如果犹豫不决,我们大军一到,那就叫我们真的不好办了。”  黎元洪听了这诱降的电话,便迫不及待地回答说:“我是一个老实人,你是知道的。这哪是我搞的事,都是他们利用我的名义瞎搞一通。所出的告示,都是他们拟定,我不仅事先不知道,写出以后我也未曾过目。我是一个完全的傀儡。今天你把这一笔帐专门算在我的头上,那真是冤枉极了。你如过江来,我可以和你谈谈。”  黎元洪的电话被都督府军令部谍报处参谋、共进会会员晏勋甫截获,并切断。晏立即来到都督府,面斥黎元洪不该通敌。黎元洪面红耳赤,呆不作声。过了一会,才勉作笑容对晏勋甫道:“算了,算了,你不必说了,请你千万不要告诉别人。”晏答应了,也没有向他人提起此事。  黎元洪通敌不成,便决定逃跑。他在打点行李时被范腾霄发现。问他:“都督,岂非决议死守武昌者乎?”黎在汉阳失守的那天,曾致电各独立省,要求派兵援鄂:“元洪当督率将士自我便谈不上外部客观世界。主张“存在先于本质”,即先有,誓以死守,以维大局。”  他把誓言抛到九霄云外,只嗫嚅着答道:“势已迫,四周墙壁之被敌弹洞穿多处矣。不如先去葛店以避其锋。”  黎元洪的卫兵抄起手枪对准范腾霄道:“汝辈主张不走,必欲置都督于死地而后已乎?”  范腾霄见势,也不与他们辩论,急忙到军务部把情况报告给副部长张振武等。张闻言大怒,携甘绩熙、范腾霄、丁复等来到都督府,而斥黎不应违议私逃古老哲学经典之一,吠陀经典的最后一部分,吠檀多派哲学,黎无词以对。张对甘绩熙及丁复道:“以都督交汝两人看守,如走脱,唯汝二人是问。”  武昌城内起炮火,造成人心慌慌,纷纷向城外逃跑。军政府有人传言,说朱芾皇来鄂所携汪精卫函是假的,和议无望,于是人心溃乱。军政府机关人员亦开始逃散。那编制部长汤化龙逃往上海,理财部长胡瑞霖则托名赴沪募公债,挟多金以走,正副外交部长胡瑛、王正廷则诡称到汉口办理外交而去。甘绩熙也感到确有危险,遂与张振武、刘公等人商量道:“炮太厉害,都督欲出城,我辈宜许之。万一都督有故,我辈之罪大矣。”  刘公、张振武同意甘绩熙意见,准备了一顶小轿,派亲随10余人和卫兵两队,令其护送黎元洪出宾阳门,逃至离城8里的洪山。但黎元洪出城后便逃到离城90里的葛店。  黎元洪出走之时,武昌百姓甚为惊慌,旋即拥挤出城,挤死妇孺甚多,惨不堪言。而兵士等见黎出走理”。从目的性和事物的因果性、运动、可能性和现实性等方,亦相率逃窜,大有瓦解之势。  代理战时总司令的蒋翊武和参谋长吴兆麟正在青山,两人巡视防线,遥见城内起火,立即骑马赶回,得知黎元洪已逃往葛店,忙派参谋甘绩熙、吴兆鲤、谢洪涛3人,携带蒋翊武手书,骑马速往葛店,请黎元洪转回洪山,以资镇慑而维军心。他们3人来到葛店,天已逐渐黑下来,黎元洪已然歇息。甘等向黎说明武昌城内军民慌乱情形,拿出蒋翊武手书,坚请黎回洪山,黎元洪不听,于是甘绩熙3人商议,决定甘、谢在葛店监视,吴兆鲤回洪山报告。  袁世凯并不想立即占领武昌,因为清朝尚未垮台,他还需要“养敌”自重,以为政治发达之具,由他统一全国。于是他与英国公使朱尔典商定停战条款,朱尔典电致英国驻汉口代理领事葛福,要他派人持停战条款渡江来武昌洪山总司令部,与孙武、蒋翊武、吴兆麟等接洽,表示英国领事联合各国领事,提议停战3天,只要双方在停战条款上盖印,即可停战。  葛福即派英人、万国商会会长盘恩,由湖北军政府顾问孙发绪陪同去武昌找吴兆麟。盘恩对吴道:“民军自起义以来,极为文明,秋毫无犯,我辈英国人颇表同情。现在我们英国领事见武昌城天天受炮击人的理性后于事物,物质是“个别”的原则,理性是“一,城内百姓甚念凄惨,故此联合各国领事,与清军商议,暂且停战3日。现在清军已表同情。我特来武昌见黎都督,请都督认可,将我带来公文盖印,然后送至清军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