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春秋+刘凤舞-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7协协统沈同午、18协协统孙铭在座,反复讨论,决定先上海、以次攻南京的策略。徐绍桢当即命柏文蔚返上海运枪炮子弹来,作起义准备。当天,上海光复。次日,江苏、浙江同时光复。  正在柏文蔚、徐绍桢等准备起义时,南京局势突然变化。由武昌潜回南京的原第9镇马标排长苏良斌,贸然在南京城内单独采取冒险行动,于11月7日夜半纵火。督署附近卫队和汉西门巡防营内革命党人,误认新军发动起义,乃同时响应。张勋的江防军统领王有宏亲自用机关炮击毙卫队起事士兵20人余人。其余起事者力不支,乃遁去。巡防各营革命党人相继起事,打开城门,未见大军来到,江防军用枪乱击,杀伤甚多,起事者溃散。  次日,张人骏、张勋将巡防营未起事者即行调离城外,将城门紧团,严密防守。由凌毅运动的城内的响应力量、巡防军等,因先斯发动,被各个击破。  驻扎在秣陵关的第9镇新军,在上海、江苏、浙江、镇江相继光复的消息鼓舞下,急于一显身手,不等柏文蔚从上海运弹药来,便于7日下午下达起义的命令,计划分三路向南京进攻,主力向城南雨花台进击,由沈同午任总指挥,口号是“兴汉灭满”。  新军士兵把刺刀、马刀一律开口,准备肉搏拼杀,夺取雨花台,作为进攻南京之据点。第9镇士兵多是勇往直前,但官长有勇有怯。有些中级军官,本来亦不能为部下所容,于是,能逃者逃,不能逃者,只好收起那种夜郎自大的骄傲态度,对部下俯首听命,假意赞成,遇机再图脱逃。  第9镇新军准备在8日上午发动进攻,却不知苏良斌在7日夜半冒险行动,城内响应部队已被击溃,还以为在攻城时能得到城中内应,故在弹药不济的情况下,决定进攻。  8日上午11时,各路纵队抵达无名纬河南岸。主力纵队先锋骑兵刚出花神庙北端,遭雨花台清军守兵炮击,但炮手的技术极差,炮弹落点离起义军很远。起义军33、34标继续前进。  两标展开后,始报协司令部,沈同午急进花神庙,见两标已成战斗队形,军队均脱离总指挥官掌握,陷于各自为战之情况。起义军前队又误认为炮台守军已背叛清朝,便挥动手臂,号召守军同起义军联合。当起义军靠近守军时,遭到守兵排炮袭击,死者无数,少数幸存者才伏地开枪还击。  起义军除34标每人有子弹3粒外,33标及马炮标、工、辎等营均无子弹、战斗不能持久。下午5时,接到从南京城内逃出的谍报员报告,方知苏良斌冒险发动,造成失败的消息。内应断绝,又势成骑虎,沈同午决定只能夜袭,组织敢死队100人,每人发8发子弹,携手榴弹猛扑雨花台。  傍晚,33标吹起冲锋号,部队向前冲杀。但毕竟弹药缺乏,清军守兵据险用机枪扫射,起义军伤亡达200余人,他们一面进攻,一面盼子弹运来。听说子弹用棺材装运而来,但终不见运到。  9日天将拂晓,起义军疲惫不堪,难以再战。沈同午暗想,天明必陷于全灭,不如背进镇江,以图再举。适大雾不辩咫尺,乃命马炮工辎队先退,33、34标继之。因大雾笼罩,张勋军队不敢追击,也不敢下山搜索。起义军溃败后,大部沿句容大道退往镇江,小部分退往安徽,也有奔往武汉的。  张勋在南京城内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因涉戮而惨遭杀戳者达数十人。是以盗贼蜂起,随处抢掠,人们恐慌动荡,四出逃避,人心普遍对清廷不满。  原驻江阴的新军36标早已移驻镇江。镇江驻有新军18协司令部和35标3个营、36标2个营,计5个营,子弹万发。那36标营管带、同盟会会员林述庆,奉中部同盟会密令,同李竟成一起,率镇江新军起义。镇江驻有京口副都统载穆所部旗防步兵1500人、山炮1营、机关炮4尊、马队300余人,又有巡防队1500人,枪械子弹充足。旗军将山炮、机关炮分置南门城上,防御新军。但旗军兵力摇动,夜不敢眠,纷议他徒,一夕数惊,纷纷隐匿财产,已无战斗力。  李竟成由沪到镇,策动驻镇各部队暨各界志士,齐举义旗。李竟成同林述庆密议后,召开军事会议,推林述庆为镇江总司令,许崇灏为参谋长,于11月5日发动起义。  起义军包围了镇江,威胁旗兵,并派人往旗营劝降。京口副都统载穆,深知旗兵游情日久,不堪一击,恐战事一启,旗人遭屠杀。又以大势已去,非镇江一隅所能抵抗。当地士绅等又反复劝说,遂传令所属马步各旗,一律缴械,共步枪数千支、炮数门、马数百匹。  驻镇江的水师管带徐宝山,经李竟成联系,渡江开往扬州。驻镇江的张勋所部江防营,也经李竟成联络反正。  于是,镇江未经战斗便宣告光复。林述庆被推为镇军都督,陶骏保为参谋长,李竟成为军务部长。  柏文蔚从上海运武器弹药来到镇江,被推负责招集从南京撤退的军队,以待整编。尚有从南京城内坠城而出的巡防军千余人,也被柏文蔚改编为先锋队两营。  第9镇新军退集镇江时,徐绍桢自赴上海,同沪军都督陈其美和旅沪各团体接洽,商议联络各方进攻南京。  11月11日,沪军都督府议推徐绍桢为进攻南京联军总司令,电请江苏、浙江两省都督府公认。  但是,徐绍桢原来所统率的第9镇兵力,均全部转入林述庆控制之下,林述庆便不再欢迎空手赤拳的徐绍桢重新做他的上级。然而,林述庆的资望远不能与徐绍桢相比,镇军内不少人劝他服从徐的领导,同盟会会员林之夏劝之不从,乃不辞而别,表示脱离镇军。后经柏文蔚再三劝说,林述庆才勉强表示同意。  徐绍桢从上海乘火车来到镇江,召集各方代表会议,组织苏浙联军总司令部,徐绍桢为总司令,顾忠琛为参谋总长,孙毓筠为军事参谋。主要兵力有镇军、苏军、浙军、淞军四支,还有海军相助。镇军包括原第9镇全体部队,编成镇军第1镇,以柏文蔚为统制,受镇军都督林述庆管辖。下属两协,第1协为前卫,第2协为总预备队。苏军由协统刘之洁率领,共步兵4营,炮马各1队。淞军黎天才部,共步兵600人。浙军朱瑞部,步兵1标、马队2营,炮兵2队,工程辎重各1队。此外,后期开到的还有:洪承点的沪军义勇队,江阴、淞江的巡防营,以及女子国民军30名。这些军队中,镇军和浙军战斗力最强,淞军虽人数不多,但慓悍善战。  徐绍桢于11月16日召开紧急军事会议,林述庆、柏文蔚、刘之洁、朱瑞、黎天才等参加。决定分兵三路:淞军为北路进攻乌龙、幕府两山;苏军为南路进攻雨花台;浙军、镇军为中路,镇军攻天保城,浙军攻紫金山。各路军作出发前准备。20日,徐绍桢发出命令,各路从速进攻,海军随同前进。  联军各路向南京进攻,首先取得突破的是北路的乌龙、幕府两山炮台。联军总司令部的同盟会会员官成鲲曾任幕府山炮台官,同炮台兵感情一向融洽,立意策计运动炮台兵反正,秘密谒见徐绍桢,徐绍桢十分高兴,遂派徐朔相助。官成鲲、徐朔密召两台弁兵,晓以光复大义,弁兵表示愿意响应。徐绍桢立刻调淞军黎天才军600人和浙军马队,在夜间随同官成鲲、徐朔直赴乌龙山麓,直达山巅,炮台兵开门欢迎,改插白旗。拂晓,又分兵占领幕府山。捷报传来,徐绍桢立刻任命官成鲲为炮台司令,并留黎天才所部镇守两山。  张勋命令狮子山炮兵轰击幕府山炮台。狮子山、幕府山炮兵都系湘人,彼此心心相印,不愿轰伤同乡,故狮子山之炮,只轰幕府山麓,或半山,或越山而过,从未命中。  25日,联军向南京正面发动进攻。以朱瑞为支队长、吕公望为参谋长的浙军3000余人,是进攻的主力。这支战斗力较强的部队,经东流市向麒麟门前进,同清军展开激烈的战斗,击退从马群来的清军,一举占领紫金山东部,右翼在孝陵卫附近,左翼到达紫金山中部。清军统领王有宏被击毙,死者1000余人,被俘数百人。王有宏是张勋的一员大将,素来慓悍善战,他战死,对清军士气是个很大的打击。  因张勋部的辎重在浦口,镇军柏文蔚率11营渡江,向六合前进,作为攻击南京的右侧支队。  刘之洁所部苏军向上方镇进攻,并占领了上方镇。  占领幕府山的联军,向城内北极阁两江总督府、满旗将军府和张勋提督府等衙门轰击,炮声震天。1枚炮弹命中北极阁,在总督张人骏、满旗将军铁良和提督张勋3人居住的庙宇内爆炸,击毁了2尊小炮,那3位清朝大臣胆战心惊,惊慌失措地逃入附近的日本领事馆避难。  联军总司令部移驻麒麟门,命镇军速拨步兵1标、骑兵2队、山炮8门,到前线助攻。  张勋见联军围城很紧,于11月26日拂晓5时,亲率奋勇队4000人,旗兵1000余人,袭击联军。战斗自晨至夕,清军不支,退入城内。浙军奋勇追击,直到朝阳门外。  张勋从此只知消极守城,再不敢相机出击。联军对南京已成合围之势,张勋部队正无异坐以待毙。  联军总司令部发布向天保城攻城命令。  天保城地处南京城东朝门外的钟山半腰,钟山山势高峻,居高临下,俯瞰南京全城。天保城上筑要塞,既高且峻。天保城地形窒碍,起伏无定,山路崎岖,羊肠曲径,利于守,而不利于攻。天保城为攻取南京之要点。南京过去一直流传着这样的兵谚:“要得南京城,先打天保城。”  敌军在天保城设江防兵1营,旗兵400人,炮10余门,机关炮4尊。敌军以坚强之兵力,凭险死守,接电话与城内通消息。  徐绍桢下令镇军、浙军、辅以洪承点的沪军,以及刚刚赶来的粤军,会同猛攻天保城。  30日下午,林述庆率镇军第2标,同浙军2队、沪军义勇队以及粤军从钟山山麓,攀藤附葛,猛力冲锋。清军弹如雨下,战斗异常激烈。镇军管带杨韻珂、浙军敢死队队长叶仰高等战死。  1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