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春秋+刘凤舞-第2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争取合作,阎表示同意。5月27日,张学良偕杨虎城再次赴太原,与阎具体商谈联共抗日计划。中共中央也托人向阎锡山表达联合抗日之意。阎锡山审时度势,下决心与共产党谈判,请中共派代表来太原会谈,中共中央便派彭雪枫、周小舟去山西,他们说明了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阎锡山表示:要救中国,除照共产党的办法,再没有第二个办法。  9月初,阎锡山派郭挺一去北平,邀请中共中央北方局的薄一波去太原“共策保晋大业”,以此表示他同共产党和解的诚意。薄一波随即入晋,他首先向阎锡山提出停止迫害共产党人的要求,经过多次会谈,终于使王若飞等一批被囚禁的著名共产党人获释。薄一波等一批共产党员进入由“暑期健身团”改建的“军政训练班”任职:薄为政训处组织科长,宋劭文为宣传科长,刘岱峰为训练科长兼主任干事,杨献珍为研究室主任。薄一波、宋劭文等还担任了山西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群众组织——牺牲救国同盟会委员。该同盟会在数月内发展会员100万。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由薄一波、杨献珍等组成“中共山西省公开工作委员会”。委员会同阎锡山多次谈判,达成3项协议:(1)取消山西以反共为宗旨的反动组织;(2)取消对陕北苏区的封锁;(3)组织抗日的民众团体,发动民众开展抗日运动。  张学良给阎锡山发去邀请一同赴洛阳的电报,阎锡山欣然同意。张学良的专机第二天就把阎锡山接到西安。张学良、阎锡山、杨虎城彻夜长谈,约定利用去祝寿之机劝谏蒋介石。  张、阎同车赴洛阳,张学良因有阎锡山的同情和支持,情绪甚为兴奋,一路谈笑风生。  10月31日上午,洛阳西宫军校内张灯结彩,锣鼓齐鸣。祝寿典礼在军校广寒宫礼堂举行,礼堂内布置得五彩缤纷,富丽堂皇。蒋介石和宋美龄在鞭炮声中走上主席台。台下前几排坐着各地军政大员,后面是洛阳军分校学员。蒋介石夫妇在台上喜气洋洋地频频向台下招手,全场起立鼓掌,气氛颇为热烈。  祝寿典礼开始后,先由国民党中央党部的特派代表致祝辞,盛称蒋介石统一全国,消除赤患的“丰功伟绩”,以及对党国的伟大贡献。蒋介石正襟危坐,不时左顾右盼,沉稳中显露出得意的样子。  特派代表致辞后,各地军政大员相继登台为蒋氏歌功颂德,献媚一番,最后由蒋介石致答辞。  祝寿典礼完毕后,张学良、阎锡山走进蒋介石的小客厅。蒋介石朝两位呶呶嘴,示意他们坐下,他自己也在对面的沙发上坐下,面朝阎锡山问道:  “百川,近来河防怎样,共匪还经常过河袭晋西吗?”  阎锡山赶快回说:“共军撤回黄河西岸以后,目前河防倒还平静。”  老谋深算的阎锡山瞟了张学良一眼,话锋一转,道:“今天,委员长五秩华诞,洛阳冠盖云集,颇有‘八方风雨会中州’之盛啊!”  蒋介石哈哈大笑:“全凭大家,全凭大家。……”  张学良便接过话题说:“现在国难当头,民生凋敝,老百姓愿捐资热忱支援抗日,拥戴您领导国军收复失地,把日寇赶出中国去。”  蒋介石正色道:“抗日,又是抗日!我给你说过多少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共产党就在你们身边,而日本远在千里之外,我们必须先消灭眼前的敌人,免除后顾之忧,然后再去解决远处的敌人。你怎么置党国利益于不顾,把剿共放到一边呢?共匪已成强弩之末,只要大家努力,短期内不难彻底消灭,永绝后患。”  “消灭共匪,谈何容易!我和共军作战一年了,不但没有消灭,反而被人家吃掉了3个师。”张学良不以为然地说。  “那是你三心二意,意志不坚!更应由此吸取教训。”蒋介石声色俱厉。  张学良争辩说:“广大官兵的家乡沦入敌手,不图收复,却叫我们到西北来剿共,你叫我们的意志怎么坚决起来?而共产党却提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停止内战,团结抗日,打回东北老家去!我们的官兵听了怎能不动心!8年来我跟随委员长,爱护之心始终如一,希望委员长能采纳忠言,千秋万世留下美名。否则,即使我本人愿效忠到底,部下也不肯听命。……”  “一派胡言,不要再说了!”蒋介石不愿再听下去,转过脸问阎锡山:“百川,你说大敌当前,哪个是我们真正的敌人?”  阎锡山道:“这个问题嘛,依我看应该是日本鬼子。委员长,汉卿讲的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实行全民族的抗日,是舆论所归,人心所向,我以为是很有道理的,这也是当今中国的唯一出路。”  蒋介石拍案而起:“我现在只要你们回答一句话,到底是我服从你们呢?还是你们应该服从我?”  阎锡山为缓和紧张气氛,连忙陪着笑说:“委员长是最高统帅,我们当然应该听委员长的。”  “既然如此,那我告诉你们,在杀尽红军、捉尽共匪之前,我决不谈抗日之事。你们若是非要坚持,那就等我死了之后,再去抗日好了!”蒋介石说罢拂袖而去。  次日,蒋介石在洛阳军校纪念周上,有所指地骂道:“共产党不要祖国,不要祖宗,主张停止剿共的人,也不要祖国,不要祖宗。共产党是大汉奸,是要亡中国的,这种敌人不打,还侈谈什么抗日?当面的敌人不打,偏要打远处的敌人,这种军队有什么用处?勾结日本者,是汉奸;勾结共产党者亦是汉奸,……”  张学良坐在前排,心情极为沮丧。蒋训话完毕,张学良回到住所,吩咐随行副官:“收拾东西,回西安!”  11月17日,蒋介石飞往太原,同阎锡山和绥远省主席、35军军长傅作义谈话,命令他们迅速结束绥东抗日战争,以免影响“剿共”决策。尔后蒋又派陈诚到绥远前线,监督和制止绥远军民的抗战活动,并指示傅作义迅速抽出手来,准备“剿共”。由于蒋介石的三令五申,绥远抗战就不了了之。


第三十三章 双十二兵谏
12日4日,蒋介石由洛阳乘专车再度去西安。与此同时,蒋系高级将领蒋鼎文、陈诚、卫立煌、陈继承、朱绍良、陈调元、万耀煌、邵元冲、钱大钧等十几员大将,以及南京政府大员蒋作宾、张冲、蒋百里等接踵而至,麇集西安。蒋的嫡系军队也纷纷开进潼关,最新式的战斗机一队队飞到西安机杨降落。一时间,西安城火药味十足,天空飞机隆隆,街上战车奔驰,蒋系特务、宪、警趾高气扬。蒋介石更是踌躇满志。  次日,蒋介石召见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师以上军官分别谈话,要他们听从他的命令,继续彻底“剿共”。军官们表面上唯唯诺诺,口称服从命令,谁也不敢说心里话。蒋介石又产生了错觉,以为东北军和十七路军还是可以供他驱使的。于是,他便和张学良、杨虎城摊牌,向他们提出两个办法,逼迫他们明确表态。一是服从“剿共”命令,将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全部开向陕北前线,向陕北红军“进剿”,中央军在后面接应督战;二是若张、杨不服“剿共”,则将东北军调到福建,十七路军调到安徽,将陕甘两省让给中央军“剿共”。  张、杨当然不愿接受第一个办法。但他们又深知照第二个办法,两军一旦离开西北,离开红军,三位一体解体,必将为蒋介石所消灭,那无异是自投陷阱,自取灭亡。蒋介石气势汹汹地逼迫张、杨作最后的选择,毫无其他通融的余地。  张、杨协商决定,再对蒋介石善劝,尽力说服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如果软的不行出“取实予名”。儒、道、墨三家开始争辨名实。战国时,名,只好来硬的,把他扣起来,挟天子以令诸侯。  张学良来到华清池,蒋屏退左右。张学良道:“当前的国内形势只有先对外,一致抗日,才不负全国人民所望,才是国家唯一图存的道路;全体东北军,特别是中下级军官和士兵抗日情绪激昂,前线各部队准备自动组织援绥抗日,我自己也可亲自上前线指挥;为领袖着想,不能不披肝沥胆相劝。  ……”  张说话问,声泪俱下,蒋先是无动于衷,继尔严斥张幼稚无知,受共产党盅惑。最后竟拍案狂叫:“你现在就是拿枪把我打死是必然的,自由是必然的认识,主要著作有《知性改进论》、,我的政策也不能改变!”  张学良从华清池回到西安,对杨虎城说:“失败了!”他建议杨再去劝蒋。  杨去华清池,蒋介石便说:“虎城,张汉卿年轻幼稚,容易受人欺骗,你和他一地共事,要多加开导,以免误入歧路!”杨虎城回道:“张副司令年轻有为,思想敏捷,指挥果断、得当,甚孚众望,是一位难得的将才,很值得虎城效仿。”  蒋介石瞪了杨虎城一眼:“他和‘共匪’暗中勾结,你也效仿?”  杨虎城语句缓和地说:“委员长,请听虎城进一言。我们国家和民族已到了危急关头,不抗日是没有出路的。依我之见,红军的问题宜采取和平方式解决,不宜用兵。不然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蒋介石未等杨说完,挥挥手说:“你也是荒谬之论!对付共匪的唯一办法是军事解决!红军必须交出武装,听从政府的命令,予以遣散。如果顽抗,我们以数十倍的兵力,三面合围,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把他们消灭。虎城,你和张汉卿不同,你是本党老同志,不要和他一般见识,应当知道我们同共产党是势不两立的。请相信我,消灭共产党,我会领导你们抗日的。你是忠于党国的,一定要珍视自己的锦绣前程,‘剿共’有什么困难,尽管对我说。”  杨虎城见再谈下去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于是便站起告辞。  蒋介石为催促东北军将领执行“剿共”计划,邀请刘多荃和王以哲两将军去临潼吃早餐。饭后,蒋先对刘说:“你对剿共有什么意见?”  刘沉思一下说:“中下级军官全想留着力量,准备打回东北老家去。”  蒋很不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