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蒋介石因非法扣留胡汉民,国内外舆论对他不利,加上蒋在江西“剿共”也一再丧师失地,疲于奔命,若再对西南用兵,恐旷日持久,更加被动,故蒋在种种因素制约下,不敢过分造次。蒋对西南,内定的方针是“和平统一”、“设法疏通,以固国本”,即采取“冷处理”办法,期望粤桂方面内部分化瓦解,不攻自破。
广州非常会议外表看来热热闹闹,声势颇大,实际上来粤入盟的人是三教九流,各有所图,根本形不成团结的力量。盟主陈济棠野心大,心胸小,一心想借非常会议,逞其“南天王”的私图,在人事上任用亲信,财政上一毛不拔,军事上虚张声势,他为融洽粤、桂感情,提出与李宗仁换帖。李宗仁深知陈之为人,但又不得不回了帖。李宗仁为了帮助陈济棠撑住广州国民政府的招牌,将广西一应事务交由白崇禧掌管,自己则以国府委员和参军处参军名义居留广州,然而陈济棠过于私心自用,多疑善变,对李等并不推心置腹,反蒋又三心二意,这使李宗仁颇感不悦。
两个月后,广州政府讨论对南京行动计划,分歧意见显见,分成主和主战两派,陈济棠、古应芬为主和派,汪精卫、李宗仁则为主战派,两派大开辩论,因主和派势力较大,气走了汪精卫。汪精卫气走香港后,陈济棠、古应芬曾试图与蒋通款,并由广州国民政办发出通电,谓“蒋若能以剿共自效,国府断不加以一兵”。但蒋并不领情。蒋在江西“剿共”时,企图驱共入粤,以冀收渔人之利。陈、古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转过头来再谋与汪、李等主战派调整关系。李宗仁见陈态度有所转变,乃出面劝汪返穗,并由汪向陈提出“联合行动,出兵北伐,为桂军补充军饷”诸条件,陈济棠为维持广东局面,一一接受。陈四处购买飞机,配置军火,建造军用机场,摆出一副与桂军齐心协力,北上讨蒋的咄咄逼人架势。
即然两广摆开架势,蒋介石也赶紧调兵遣将,正当宁、粤双方醉心于互相攻讦,不惜一战时,东北响起了“九?一八”日本入侵的炮声。日本陆军最高军事决策和军令统辖机关参谋部,于1931年6月初派出以中村震太郎大尉为首的几名军事间谍,到中国东北的大兴安岭地区进行军事侦察。
中村震太郎一行由海拉尔出发,经过东北兴安岭、索伦山一带作了一番侦察,对经过地区的雨量、气候、村落、居民、土质、水井以及可容驻的兵力等,都笔载很详。他们在回国途中的兴安区余公府附近,被东北军驻防屯垦军第3团所查悉逮捕,按照国际法,将中村震太郎等4人处死。中村等人被杀的消息很快为日方所侦悉。日本帝国主义分子欣喜若狂,认为这是武装入侵的绝好机会。8月17日,他们隐瞒中村等人的军事间谍罪行,歪曲中村被杀情况,遂向中国政府提出强烈“抗议”,要求惩处肇事官兵,否则将诉诸武力。
中国政府采取妥协退让、委曲求全的办法,逮捕了屯垦军第3团团长关玉衡。然而,日本帝国主义哪肯就此善罢干休。9月,沈阳城的日本人活跃起来,开始动员在乡军人重新入伍,并从朝鲜和日本内地向沈阳调兵遣将,日本关东军司令部迁往沈阳。
张学良在中原大战后,当上了陆海空军副司令,在北平安营下寨。正当他“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之时,1931年7月又爆发了石友三反张的战争。
石友三是个反复无常的军阀,他在中原大战中通电拥护张学良,被张学良任命为第十三路军总指挥,他亲自跑去晋谒张学良,还清张给他委派总指挥部的秘书长和副官长,双方关系十分友好。但石友三部驻防平汉铁路新乡至顺德一带后,陆续扣留了平汉铁路的客、货列车车皮数百辆,机车近20台,组织了运输司令部,在石家庄到新乡之间行驶。蒋介石大怒,电示张学良催促石迅速交还所扣之机车和车皮。张学良密电蒋,代石敷衍,同时让石赴北平商谈,劝石交还一部分车皮,以便为其开脱。事毕,石友三向张学良辞行,张善意挽留石多住几天,以待和蒋交涉的结果,但此时谣传蒋曾密电张学良扣押石。石一贯猜疑成性,误认为张名为挽留,实为扣押,乃为受蒋之命而耍手段,从此怒火中烧,对张怀恨在心。
石友三返回后,积极备战,多次写信向冯玉祥请教,同时派亲信到山西同晋军将领孙楚,以及原西北军将领宋哲元、庞炳勋、孙殿英、韩复榘、李鸣钟等人联系。冯玉祥即派唐悦良为代表去广州,同广州非常会议联络反蒋。广东国民政府根据冯玉祥的意见,任命石友三为广东国民政府委员、第五集团军总司令,并汇款50万元作为石部军饷,要求石在北方发动反张倒蒋战争。石友三一一接受。
冯玉祥认为蒋介石此时无暇北顾,应以速战速决的战术先打败张学良,然后同粤方夹攻蒋军。于是,他亲自给旧部将领写信,要求他们联合起来,共同出兵打张学良,又与晋军多次联络,敦请一致行动。冯的军事部署是: (1)石友三部为进攻主力,从平汉线北攻石家庄,然后以大部兵力向保定、北平进攻,并分兵协同友军攻取天津。(2)晋军由张家口及北平迤西,保定迤北出兵援助。(3)韩复榘部由山东沿津浦铁路北进,攻取沧州、马厂,然后与石友三和晋军会师天津和北平。(4)吉鸿昌、张印湘、葛运隆等部,连同河南民军,由信阳沿平汉铁路北上,袭取郑、汴,东进徐州,解除韩复榘的后顾之忧。(5)刘汝明、张自忠、冯治安、孙殿英、阮玄武等部由垣曲、晋城等地向东进发,陈兵于平汉铁路黄河北岸一带。
以上各军总兵力约有30万人以上,若能齐心协力,确实能将张学良打垮。
实现这个计划,关键取决于晋军的态度,冯玉祥为此除派人游说外,自己又多次函电敦请。
逗留在大连的阎锡山颇有反张愿望,他勾结日军,秘密商定由日军进攻东北,抄张后路,共同打击张学良的行动计划。冯玉祥于7月对韩复榘、石友三、吉鸿昌、张印湘、葛运隆、孙殿英、阮玄武、张允荣、刘汝明、张自忠、冯治安等旧部的兵力作了妥善安排和适当调整,加强了领导。
然而,中原大战之后,冯玉祥的威信下降,旧部将们从保存实力出发,各有各的打算,不像以前那样顺从地听从指挥,而是观望不前。石友三野心勃勃,急不可待,又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认为目前反蒋派都无力与张学良、蒋介石较量。他和韩复榘关系深厚,又有默契,若能趁蒋介石无暇北顾之时,先报了张学良想“扣押”他这一箭之仇,把张赶出关外,再将华北连成一片,统兵南下,他石友三便是北方领袖了。于是不顾一切,不等冯玉祥将各方运动成熟,于7月20日在顺德誓师,并公开发表了反对张学良的通电,然后即沿平汉铁路线北进,23日就进占了石家庄,26日已到达保定以南的望都一带,这才遇到东北军所布防线的阻挡。
石友三首先发动,各军却都是口头响应,根本没有一人出兵助战。宋哲元的29军刚刚接受蒋介石改编,军饷刚有着落,虽是冯的嫡系部队,但却按兵不动。宋和庞炳勋都有联晋反蒋的愿望,却害怕与石友三联合共事,更不愿出兵援助石友三。冯玉祥急如星火,几次派人催促。7月23日,他亲自致电宋哲元,希望宋认清反张倒蒋的大好形势,并能将冯的意见向庞炳勋、孙殿英、张人杰、鲍刚等同志恳切而言。因宋的态度,可直接影响庞、孙、张、鲍等部,关系至大。冯电文中尤望宋对庞弟等披肝沥胆,痛言利害,捐除一切成见,助石反张倒蒋,共同完成这桩当仁不让之伟业!
庞炳勋主要是对石友三、韩复榘反复无常,几次叛变冯而投降蒋介石的行径不满,直接向冯玉祥表示不愿出兵援助,冯急得坐卧不宁,又急电庞,进一步劝解。庞因与石矛盾难解,终未出兵。冯玉祥打电报给主持晋军军务的徐永昌,鼓动他出兵助石反张倒蒋:“务请我弟排除目前之困难,决定即时发动。”电报发出后,冯又派张允荣等前往太原面见徐永昌,请他下令出兵援石。张学良的东北军有20万人,中原大战时调进关内约7万人。石友三发动战事,张学良又将7万人的兵力调入关内。7月23日,张学良通电讨伐石友三。同一天,蒋介石在南昌行营发表通电:“石逆叛变,实受粤中叛徒50万元之收买。”次日,蒋介石任命刘峙为中央军的南路军总司令官,调集10万大军,由河南沿平汉铁路跟踪石友三北进,使石首尾难顾。
蒋介石为迅速解决石友三部,仍以利禄为诱饵,分化瓦解与军事进攻相结合,对冯的旧部和晋军将领极力拉拢、收买,极力分化反蒋联军。徐永昌等晋军将领听到宋哲元已被蒋介石拉拢,图谋乘机抢占晋、绥二省的传言,即向阎锡山报告,阎急令停止军事行动。晋军中途变卦,徐永昌决定:“拥护中央,整顿内部。”并致电张学良,表示晋方“各将领一致拥护陆海空军总、副司令”。晋军又遵照蒋介石指示,袭击石友三运送作战物资的钢甲列车。韩复榘也违背初衷。蒋介石对韩早有戒备,韩的实力有五六万人,被蒋军牵制,难以动弹,对石友三爱莫能助。石友三部6.6万兵力,在蒋介石的刘峙、顾祝同部以及商震部、张学良东北军的夹攻下,孤军无援,形势越来越险恶,被迫于7月31日夜突围,经深泽向山东方向败退。沿途溃不成军,及至山东德州时,人马已损失大半,后全部由韩复榘收编。
张学良虽然平定了石友三的叛乱,但由于大批东北军的主力调离东北,致使东北地方防务空虚。石友三叛乱平定后,张学良并没有立即返回沈阳,也未将东北军调回,这给日本帝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以可乘之机。 9月18日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岛本中队的河本末守中尉,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