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警察全权,以应付时局。随后又成立了以朱培德为委员长,李福林、吴铁城、周恩来、陈树人、甘乃光,杨匏安、陈公博等9人为委员的廖案检查委员会。在缉凶过程中,先后捕押了凶手陈顺、梁博及其他有关案犯林直勉、郭敏卿、梅光培、赵士伟和粤军将校梁鸿楷、杨锦龙、邵桂章、梁士锋、谭启秀、张国桢等50余人。胡汉民闻风逃往汪精卫处,适汪外出未归,便与汪妻陈璧君同乘汽车去找许崇清,也被扣留,随即解往长洲要塞司令部予以看管。
从凶手的口供和遗下的实物罪证中,很快查清了参加暗杀案的人及与案件有牵连的很多人。凶手除在押的陈顺和梁博外,还有冯灿、吴培、陈细、黄基、冯允财、陈瑞、黄福芝等9人已逃往香港等地。暗杀的主谋是朱卓文、胡毅生、魏邦平以及胡汉民。胡毅生、魏邦平接受香港200万金贿赂,网罗粤军右派将校及亡命之徒进行暗杀活动。胡汉民要拔掉廖仲恺“这个眼中钉”,先找“铁血团有名的枪手”陈世来,不料陈世来不干。胡汉民改找朱卓文,朱又通过郭敏卿物色到冯允财行刺廖仲恺。事后,胡汉民为冯办好护照、让他逃往南洋去了,通谋刺杀廖先生者有伍朝枢、吴铁城、傅秉常、陈其瑷等人。
但是,由于3人特别委员会中的许崇清,平时因统一财政事对廖不满,而对缉凶态度消极;蒋介石并不关心追查凶犯;汪精卫担心政局因缉凶而不稳,危害自己既得利益与权位。特别委员会迟迟才发出搜捕令,致使暗杀主谋与大部分凶手逃出广州,逍遥法外。甚至连已捕获归案的林直勉、梁鸿楷等人也越狱潜匿。检察委员会内又有吴铁城等人,给办案以诸多阻碍。对干涉及廖案的胡汉民等党政要员,汪精卫总以“说出去恐将摇动政府”为辞,不予究办。胡汉民也以养病为名得到释放。汪精卫叫他辞职离粤,拟派他为外交委员团主任委员,到京接洽外交事务,胡表示不就,汪派舰护送他去苏联游历,他去了莫斯科。
国民政府在处理廖案的过程中,分别解散收编了参与密谋的各部粤军,许崇清的老部下参与了廖案密谋,许遭到指责,又受到蒋介石的排挤,不得不辞去总司令职务,离开广州去了上海。正在国民政府处理廖案之际,陈炯明残部在英帝国主义和段祺瑞政府的支持下,重新占踞东江,计划进攻广州。香港政府给陈炯明30万发子弹和100多万现金支援,段政府助陈军30万元,并派海筹、永绩战舰和福建的张毅部助战。陈炯明与广东南部的邓本殷部,北江的熊克武川军勾结,企图三面夹击广州。广东省人民迫切要求彻底肃清陈炯明等军阀势力,统一全省,广州军政学商工农各界1000多个团体10余万人举行集会,林伯渠代表国民党中央执委会主持大会,汪精卫代表国民政府、陈公傅代表省政府、冯芝荪代表总商会、谭植棠代表对外协会在大会上发表讲话。大会发表了宣言,号召各阶级要在共同目标下团结一致,扫除一切障碍,达到广东的统一。
9月21日,国民政府命蒋介石为东征军总司令,汪精卫为党代表,周恩来为总政治部主任,罗加觉夫为军事顾问。东征军编成3个纵队,一纵队队长何应钦,二纵队队长李济深,三纵队队长程潜。10月6日,各纵队开赴前线。蒋介石和汪精卫在东征出发前,搞了一个《重征东江训诫》:
一、军人最后目的是在于死,古语所谓“好汉死在阵头上”,孔子所谓“杀身成仁”是也。
二、打胜仗的秘诀:1、严守军纪,2、服从命令,3、保护人民,4、万人一心。
三、革命军口号:1、不要钱,2、不要命,3、爱国家,4、爱百姓。
四、革命军十不怕:1、不怕死,2、不怕穷,3、不怕冻,4、不怕痛,5、不怕热,6、不怕饥,7、不怕疲,8、不怕远,9、不怕重,10、不怕险。
五、保护百姓(不拉伕,不抢物,不捐饷,不占屋)就是实行三民主义。反之,扰害老百姓,就是违反主义反革命的强盗军队。
六、毋忘革命军的《连坐法》。
七、要紧记着革命军的《刑事条例》。
八、革命军只有前进,不许后退。退却是军人一生无上之耻辱。
九、革命军人,要忍耐到最后5分钟,非得到最后的胜利,决不放手。
十、我们的名誉,是已死同志们的头和血换得的。我们切不可忘了杀害我们同志的仇敌,大家要为已死的同志来报仇。
此次东征,得到工农群众的热烈支持,省港罢工委员会纠察总部3500人组成运输队,随军东征;东江农民军,奋勇配合作战。经过一个多月的战斗,东征军歼灭了陈炯明残部1万多人,完全收复了东江地区。盘踞东江多年的陈炯明军阀势力,归于覆没。身陷困境的陈炯明,只身逃往香港。
11月21日,国民政府任命周恩来为东江行政委员,管辖惠、潮、梅各属。粤南军阀邓本殷乘革命军第二次东征之机,调集大批军队,由阳江出动,向四邑进犯。陈铭枢率部奋起抵抗,双方激战3昼夜,但敌我力量悬殊,国民政府急调国民革命第三军和第二军一部增援。并任命朱培德为南路军总指挥,共产党员朱克靖为政治部主任。 南征军分4路进击,陈铭枢部为第一路,王均部为第二路,戴岳部为第三路,俞作柏部为第四路,会攻南阳,以期一举将敌歼灭。11月7日,攻占阳江。23日,攻占廉江。邓本殷率残部退到琼州。这时蒋介石又命李济深率部肃清琼州之敌。
1926年1月15日,李部开始渡海,至2月间,消灭了邓本殷残部,琼州大定。1926年3月,广西李宗仁等接受国民政府的领导,所部桂军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两广实现了统一。
李宗仁,字德邻,广西桂林楙头村人。祖父是位名医,好宾客,喜游览,以结交各方豪杰为人生乐事,父亲雅重实学,澹视虚名,以设教自娱,平时仗义疏财,乐善好施,瘁心公益乡里,每有义举,无不参与。李家因人口逐渐增多,家用日感拮据。李父设馆不能劳作,收入又不足以敷家用,李母便一肩挑起家庭生活重担。李宗仁兄弟5人从小便下田助母劳作,诸凡插秧、割稻、打柴、喂猪、舂米、织席,甚至清除牛栏,无事不做,皮肤晒得黝黑,身体十分健壮。由于经常赤足下田,纵在碎石锋利的山路上行走,亦如履平地。李宗仁6岁时,父亲要他开蒙入塾读书,父亲教他读《三字经》、《百家姓》、《幼学诗》,以后又教四书五经。但李宗仁宁愿上山打柴也不愿在书房受苦,虽有严父督促,学业上终无突出表现。自谓“读书平平,没有太高的悟性”。父亲后来应募出洋,李宗仁被其父的一位至友带到省城桂林的高等小学读了1年书,但每学期终了,榜上都是最末一名,受到同学讥笑,遂辍学回家。李宗仁学文的不行,习武倒是心有灵犀一点通。邻村拳师李植甫武艺高强,为人豪爽,李宗仁跟他学得了好几手拳脚功夫和舞枪弄棍的本领。然而舞枪弄棍不能当饭吃,15岁那年,他进了省立公费纺织习艺厂,半年后回到家中,父母专门为他买了一部新式木机,让他从事织布。谁知,他在习艺厂学到的技术仅为一些皮毛,一旦上机,随织随断,弄得十分尴尬。以后虽几番操此手艺,都未成功。读书上断了希望,从业又如此艰难,使他怅然无着。1907年,李宗仁闻知桂林的陆军小学招生,陆军小学学生入学后,除供膳食、服装、靴鞋、书籍、文具外,每月还发有津贴。正在从业无着的李宗仁感到,自己天性好动,并能冒险,家中又无财力供他自费求学,便去报考了陆军小学。他虽未入正榜,但以备取第一名获得入学资格。不料,李宗仁在入学时迟到了10多分钟,失去了机会,沮丧而回。1908年,陆军小学招考第三期学员,17岁的李宗仁被正式录取。
在陆军小学任职的,有不少是出类拔萃的同盟会党人,如李书城、冷遹等人,李宗仁个性向来持重,他的抱负是当一名合格军人,未加入同盟会。但他结识了一批志趣相投的同学,如黄绍竑、夏威、陈雄、尹承纲等,日后这些人成了他的支持者。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陆军小学学生一大半北上援鄂,学校因之停办。陆荣廷将陆军小学改为陆军速成学堂,李宗仁便入速成学堂学习。毕业后被陆荣廷选派到南宁的广西将校讲习所供职。
李宗仁在将校讲习所仅为准尉助教,他十分满足,工作十分勤勉。但讲习所开办不到一年,便停办了,李宗仁等候派遣毫无结果,只得郁郁返回乡里,在家中务农。此时他已结婚,妻子是邻村的李秀文。
李宗仁从南宁讲习所回到乡间,村里人多所不解,难免有絮絮闲言。家中经济又入不敷出,迫使李宗仁跑到桂林,在朋友的帮助下,在省立模范小学谋得一体育教员的差事。当体育教员很辛苦,月薪又低,为了多挣钱,他又设法在另一学校兼了体操课。尽管十分劳累,总算暂时解决了生计问题。李宗仁感到用非所学,前途渺茫,心中郁郁不乐。1916年复,李宗仁突然接到一位在广西将校讲习所一起供职的同事来信,这位同事已在李烈钧护国军中当上了营长,热情地来信邀他前往共事。朋友的邀约,正合李心,他立即辞去学校职务,应召去南宁投军。 李宗仁乘船来到梧州,准备再搭船去南宁时,却被几位熟识的军校朋友留了下来,碍于同窗之谊和朋友的热心,李便留在梧州在护国第二军充任了排长。但护国第二军是滇军部队,李宗仁乃一广西人,虽有同学提携,在滇军中也难有发展。于是,李宗仁由同乡兼同学托人介绍,改投护国第六军桂军林虎部。林虎乃有名的“彪虎将军”,李在林部第13团任排长。不久,部队奉命向肇庆开拔,接着开赴北江地区。在粤汉路南段沿线与龙济光军发生激烈战斗。连长李其昭临阵胆怯佯称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