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民国春秋+刘凤舞-第1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了他们的革命精神。五四运动的胜利,使戴季陶认识到这次运动所表现出的民族主义精神的力量。加之各种社会新思想的流行,戴季陶接触了马克思主义。他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所以他加入到宣传和研究社会主义思想的潮流中来,使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等把戴季陶视为同路人,一段时期内,密切交往,结为同志。但是,戴季陶又否认阶级斗争学说,歪曲地认为它给中国带来的必然是流血、屠杀以及国家的分裂和外族的入侵,所以他不可能成为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 由于孙中山还在谋求中国革命的出路,也就使戴季陶歧路徘徊,难能两就,思想上处在无比复杂的矛盾之中。他回到广州,归依在孙中山手下工作。但在广州,也是心猿意马,不能安下心来。不久,就称身体有病,回浙江吴兴休养,把自己的住宅起名“潜园”,过起世外桃源的隐居生活来。 1922年8月,孙中山在陈炯明的武力逼迫下从广州回到上海,戴季陶急忙抱病从吴兴赶到上海,同孙中山住在一起。 9月,四川省长刘成勋派代表向育仁来到上海,带来了四川各将领向孙中山表示慰问之意的信函,并欢迎戴季陶回四川制定省宪。孙中山把四川的同乡、各党派统统请到自己的公馆里吃饭,说明他要特派戴季陶为代表,带着自己的亲笔信回四川,劝告川军各将领通力合作,利用四川资源发展实业,让四川的经济走在中国前头,带动全国的实业发展,完成全国统一之大业。孙中山把这些人都召来,目的是扩大戴季陶入川的影响,让国人都来声援这一计划。 戴季陶本来就想回四川一趟,为老母70大寿祝贺,这次他终得良机,为此兴奋不已,夜不能寐。他原本是一个好激动的情绪型的人,当他踏上返川的旅途后,过度的兴奋使心力剧衰,本来就是久病未愈,过度劳累,神经衰弱更加严重。 戴季陶在他的秘书陈鸣谦、毛副官、当差以及向育仁的陪同下,登上轮船,逆流而上。戴季陶整日沉闷寡语,情绪不高,沉入对往事的反思之中。从离开上海那一天起,他精神一天恍惚一天,所有过去自己行为的缺点罪恶的影子,通通涌上心来。 来到汉口,上岸作短暂休息。他们刚在旅馆住下,戴季陶就差茶房把近几日的报纸找来,他翻开《申报》,一眼就看到一条震惊的消息:“杨森在汉厂购步枪2000支,弹50万发。”戴季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杨森不久前在川战中败退鄂西,现在购枪弹意味着什么?戴季陶正在惊讶之余,向育仁过来告诉他一个更为惊人的消息:他在旅馆遇到几个四川同乡,都是川军各帮派的代表,这些人躲到汉口,策划再开四川内战。戴顿时惊呆了,假使川战重开,整个川省人民又将沦入火与血的苦海之中,他立刻想到自己的家乡,想到了母亲和亲人。戴季陶愤怒无比,立即和向育仁去见那些人,苦口婆心地劝他们放弃川战计划,千万不可再播战祸,但那些人根本不理睬。 戴季陶心急如火,他和同伴立即登上招商局的快利船,星夜赶向四川。戴季陶心情坏到极点,苦痛之极,种种魔障缠绕,落到了一切假象当中,再也不能明心见性,一刀两段。再加上他看见四川战祸迫在目前,一些昏天黑地的军官政客,都聚在堂子里的鸦片烟灯旁边,筹划杀人放火的罪恶,什么政治实业教育问题,决不能引起他们半点注意,公私的前途,都无半点光明。戴季陶陷入了苦闷和胡思乱想之中,茫然不知所措。同行的人同他谈话,他一句都没听见,沿江的景色在他眼前如浮云飘过,他表情麻木,一副痴呆相。早上不起床,甚至连午饭都不吃。 同行人发现了戴季陶的反常现象,恐怕出事,一步也不敢离开他。向育仁劝他: “大丈夫做人,当光明磊落,可做即做,不作即止。要做就要大刀阔斧去作,不做便放下来,万事通通不要去问他。忧愁烦闷是最无价值的。人非生即死,生死皆有价值,惟独忧愁烦闷,没有一点价值。” 这番没疼没痒的话,自然没有说进戴季陶的心坎,他倒是把事业、生命一切都抛在一边,听得明明白白,他只觉得自己万念俱空,仿佛要超然于世,只渴望以死来解脱一切忧愁和烦恼。他强打精神冲向育仁笑笑,便默默不语。向育仁并不知道他的这番话对戴季陶起了催化剂的作用,以为戴的情绪好了一些,就离开了他的房间。 戴季陶的主意一定,反觉格外轻松,他整个下午面容一改往日那种愁闷的气色,甚至显得有些激动。晚上,戴季陶、向育仁、陈鸣谦在舱房里谈天说地,一直到11点多钟才散去。 向、陈回房睡觉。 戴季陶在向育仁离去后,感到心里一阵阵躁动,便独自一人来到甲板上,走到船尾,凭栏浴风。偶尔的汽笛声给幽静的黑夜增添了神秘诱人的色彩,江岸低矮的黑影和船舱灯光照亮的翻着的江水似乎给他一种启迪,仿佛是有个神秘的声音在召唤着他,他扶持着冰冷的铁栏杆,毫不犹豫地跳进了江中。 第二天天亮后,向育仁、陈鸣谦发现戴季陶不见了,于是满船寻找,没见一丝踪影。向育仁分析了戴季陶从上海起程后的精神状态,知道大事不妙,便逐个询问乘客及服务员,终于有个乘客支支吾吾地说:昨晚看见有人投江,因为信迷信,害怕落水鬼来找他,所以没敢声张,也没告诉任何人就回舱睡了。 向、陈二人听了,如雷灌耳。他们急忙向船上的水手寻问此段江水方面的情况,推测戴季陶投江地段大概在宜都境内。从枝江到沙市,长江渐渐进入平原地区,水流逐趋平缓,素有“九曲回肠”之称的荆江河道,有个大回水湾,凡是上游漂下之物,必定要在这个回水湾浮起,因而俗称“收尸湾”。于是,向育仁等人在宜昌上了岸,向派陈鸣谦以及毛副官、当差等人,沿江面而下,到枝江去寻找戴季陶的尸体,又托宜昌官厅通电沙市团防军警沿途寻访,自己则住在宜昌,一面准备为戴季陶办理后事,一面电告上海、成都、重庆。 戴季陶投江沉下水去,又浮上水来,喝饱了江水。但他冻僵后,不久就遇救了。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一户乡民的天井里,有十几个男女围着他,身下垫了一层厚厚的稻草,身上盖的也是稻草和破絮,一个老翁喂给他一碗酒,让他暖暖身子,并且在周围烧着稻草为他取暖。 戴季陶心里明白自己被他们救了,但他全身疲乏,一点劲也没有,没说一句话又昏睡过去,直到第二天早晨九、十点钟才彻底苏醒过来。救他的是位慈祥可亲的老人,这位老人款待了戴季陶午饭后,把他送到枝江县城一位亲戚家里。老人的亲戚热情接待了身着花缎薄袍的戴季陶,递给他一张像是前清翰林院用的大红名片。戴季陶便知这位颇有派头的人名叫杨开锃,是当地码头颇有势力的当家人。 当晚,戴季陶在杨开锃家住下,第二天下午1时,杨开锃送戴季陶乘开往沙市的轮船,突然发现戴季陶的秘书和副官从这艘船上岸,戴忙与他们相见,方得知他们是来寻找他的尸首的,双方不由得惊喜交集。 戴季陶投江自杀的消息传出后,举国上下为之震惊,国民党人和戴季陶的好友都很伤心,戴夫人、戴公子及孙中山和戴季陶在成都的高堂老母更是悲痛欲绝。当得到戴被救生还的消息,又惊喜万分,纷纷举怀庆贺。《申报》、《大公报》等国内大报也纷纷连续报道了戴季陶报江自尽继而生还的消息。有的知名人士还为戴季陶写了悼诗和贺诗。事后,戴季陶得知,特地将悼诗和贺诗全部讨去,专门装裱成幅屏条,挂在屋内,以示不忘此事。 戴季陶在成都八方游说,希望军阀们以民为重,以国之大业为重,遵从中山先生的意愿,尽早停止战争,让人民安居乐业。一连数月,他讲得口干舌燥,军阀们依然故我,根本不把戴季陶的劝说放在眼里。他们总是客客气气地迎入戴季陶,一番许诺后远送客人。待戴季陶刚一转身,他们又一头扎进密室,谋划起新的战争灾祸来,到后来,他们几乎讨厌见戴季陶了。他几个月的游说付诸东流,兵匪战祸,烧杀奸淫掠抢,日日月月连绵不绝,川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孙中山没有忘记远在成都的戴季陶,他把戴季陶列为实施联俄联共政策的参议员,希望自己的得力助手仍如往日一般在他左右出谋划策,又指定戴季陶为国民党改组委员会5委员之一。 戴季陶回到上海,得知早已和他分道扬镳的一些共产党人已被孙中山吸收加入国民党,其中有些人如陈独秀等曾是和他交往很深的朋友,心中很不是滋味。与共产党合作,是孙中山的决心,戴季陶不能违背。 孙中山于1923年10月25日,召开国民党改组特别会议,宣布特派胡汉民、林森、廖仲恺、邓泽如、杨庶堪、陈树人、孙科、吴铁城、谭平山等为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汪精卫、李大钊、谢英伯、古应芬、许崇清为候补委员。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国民党全面改组的筹备工作,接着又聘请鲍罗廷为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顾问,并请他起草国民党的章程。 国民党右派反对国共合作。11月29日,邓泽如、林直勉等11人以国民党广东支部的名义,上书孙中山弹劾共产党,说共产党加入国民党是要借国民党之驱壳,注入共产党之灵魂,内里藏阴谋,并对苏联帮助国民党改组的动机表示怀疑。 孙中山见此上书,大怒,立作批示:“我国革命向为各国所不乐闻,故尝助反对我者以扑灭吾党,故资本国家断无表同情于我党,所望为同情者只有俄国及受屈之国家及受屈之人民耳。……此稿为我请鲍罗廷所起,我加审定,原为英文,廖仲恺译之为汉文。陈独秀并未与闻其事,切不可疑神疑鬼。” 邓泽如、林直勉等人不顾孙中山的批评,反而趁国民党海外代表齐集广州开会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