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春秋+刘凤舞-第1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许失败,不许成功。”  南方代表团提出停止参战借款、陕西战事,取消参战军、公布中日密约等问题。  由于北方缺乏诚意,南方代表团遂宣布从26日起停止正式会议,改为谈话会。28日,唐绍仪向北方代表团提出要求陕西停战及撤换陈树藩等三项质询,限48小时答复。北方代表团致电北京政府请示,未得回答,于是于3月2日向北京政府提出总辞职,会议中断。  吴佩孚与长江三督呼吁重开和谈,全国也出现了抢救和平之声。美、英、法、意四国公使,也联合劝告北京政府恢复和谈。北京政府只好回电慰留北方和谈代表。4月1日,陕西停战。4月7月,南北和谈重又恢复。  重开和谈,争论的焦点是国会问题,南方代表要求恢复被非法解散的国会。北方代表则要维持安福国会,南方代表根本不承认安福国会,于是北方代表从4月29日起,装病不到会。  就在这时,国内爆发了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由北京大学学生首先发难,领导“五四”运动的领袖是陈独秀、李大钊等人。


第二十一章 “三大主义”
  陈独秀于1915年6月中旬从日本返回上海,住在法租界嵩山路吉谊里21号楼一楼一底砖木结构的楼房,和阔别一年、患病咯血的妻子高君曼团聚在一起。20日,老朋友亚东图书馆经理汪孟邹为陈独秀等设宴洗尘。  9月15日,由陈独秀主撰的《青年杂志》出版。陈独秀在二次革命失败后,苦苦的沉思、求索,所获结论是: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这是他办杂志的原因。  1916年9月1日,陈独秀将杂志名称改为《新青年》。陈独秀在自己办的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敬告青年》,便擂响了思想解放运动的战鼓。他“涕泣陈辞”,寄希望于活泼之青年,呼唤青年“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号召青年“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他提出6项标准,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6项标准的主线是科学与民主。所谓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和哲学,重在提倡科学精神,尊重科学规律。所谓民主批判了黑格尔之后的整个德国哲学,第一次全面地阐明了唯,它的对立面便是封建专制,科学与民主是检验一切政治、法律、伦理、学术以及社会风俗、人们日常生活一言一行的唯一准绳,凡违反科学与民主,哪怕是“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  1916年秋冬,陈独秀以《新青年》为阵地,积极发动了文学革命。这场革命的主将是陈独秀,急先锋便是留美学生胡适。  胡适名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早年肄业于上海中国公学,接触新学,信奉进化论。1910年赴美国,先后就读于康乃尔大学和哥仑比亚大学,从学于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获博士学位。  陈、胡两人并不相识,但不谋而合,都在思考中国文学的改革问题,因此一经书信来往,便成了好朋友。  陈独秀同胡适建立联系,是通过老朋友汪孟邹的帮助。汪与胡是同乡,1915年10月6日,汪孟邹写信并寄《青年杂志》一册给胡适,告诉他这个杂志是皖人陈独秀主编,并向他约稿。12月13日,汪再次写信给胡适,重申陈独秀约稿之恳切。1916年2月3日,胡适写信给比他大12岁的陈独秀说:“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有所观摩,然后乃有自己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  胡适认为,国语之文言乃是一种半死的文字,而白话则是一种活语言,白话不但不鄙俗,而且甚优美适用。文学不当为少数人之私产,而当以能普及最大多数国人为大能事。陈独秀对胡适的意见,表示“甚佩、甚佩”,请他在课余之暇,为《新青年》多译那些短篇名著,以为改良文学之先导。两人远隔重洋,一个在东半球,一个在西半球,文学改革的事业把他们联结在一起。  1916年10月1日,《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给陈独秀的信。胡适在这封信中提出了文学改革的8条意见。陈独秀虽然表示赞同,但觉得这些主张立意不高,态度不够坚决。因此他在给胡适的回信中表示:“文学改革为吾国目前切要之事,此非戏言,更非空言”,盼他切实作一改良文学论文,寄登《新青年》。  胡适接信后,对8条意见略加修改和阐述,命题为《文学改良刍议》寄给陈独秀,陈独秀立即把它发表在《新青年》上。胡适从此便成为全国文学改革的著名人物了。  1917年1月,陈独秀进京,到北大担任文科学长。他担任北大文科学长是个偶尔的机会,去年11月26日,陈独秀为了募集资金,使群益书社与亚东图书馆合并为公司,共同发展文化出版事业,同汪孟邹同车赴京,下榻在西河沿中西旅馆。他在琉璃厂偶然遇到了北京大学主唐诗的教授沈尹默,由于昔日陈独秀曾讥议沈尹默的字“其俗入骨”,促使沈尹默立志书法,终于成为一代书法泰斗,由此两人得以相识。沈教授便向蔡元培推荐陈独秀入北大任职。  蔡元培刚刚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求才若渴,到校后做的第一件大事是聘请有真才实学的人协助一同治理北大。蔡元培和陈独秀都曾在1905年间在上海加入爱国协社,从事反清活动。此后虽多年不相闻问,但蔡元培很佩服他的毅力与责任心,对他有一种不忘的印象。现在又看到陈独秀主编的10余本《新青年》,决意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月薪为300元,允许他将《新青年》搬到北京来办,并立即去旅馆拜访陈独秀。  陈独秀白天四处活动,晚间看戏,睡得晚,起得迟。蔡元培差不多天天都来看他,有时来得很早,他招呼茶房不要叫醒陈,只要拿个凳子给他坐在房门口等候。蔡是二甲进士出身的翰林,曾任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而陈只是个秀才,蔡礼贤下士风度诚然令人敬佩。陈独秀起初不想受聘,说要回上海办《新青年》,当他看到蔡是那样的诚恳待他,又答应把《新青年》搬到北大办,便答应回沪稍稍整理即来北京。  陈独秀在携眷去北京之前,对原岳王会友人岳相如说:“我从没在大学教过书,又没有什么学位头衔,能否胜任,不得而知,我试干3个月,如胜任即继续干下去,如不胜任即返沪。”  1917年1月13日,蔡元培宣布“本校文科学长夏锡祺已辞职,兹奉令派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陈独秀为文科学长的消息传出后,全校震动。青年学生无不热烈欢迎,奔走相告,而教师中的遗老遗少则窃窃私议,啧有烦言,说陈先生只会写几篇策论式的时文,并无真才实学,到北大任教尚嫌不够,更不要说出任文科学长了。蔡元培对于这些攻击,态度鲜明,驳斥有力。他说:仲甫先生精通训诂音韵学,学有专长,过去连章太炎先生也把他视为畏友。熟悉陈独秀的人也站出来讲话,说他在文字学考据方面有素养,有研究,有著作。高一涵教授甚至说仲甫先生讲文字学,不在章太炎先生之下。  北京大学是全国的最高学府,文科学长相当于后来的文学院院长,这为陈独秀开展新文化运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社会地位。陈独秀就职后,住在东池子箭杆胡同9号,那是一座普通的小四合院,陈独秀租居了三间北房,中间用雕花木隔扇分开,两边作卧室,中间会客。  同年7月,胡适毕业回国,陈独秀立即推荐他到北大任教,经蔡元培同意,9月10日即到北大任教授,讲授英文学、英文修辞学和中国古代哲学。  不久,陈独秀的好友李大钊也来到北京大学。  李大钊在1916年5月从日本回国后,暂留居上海。他经常到陈独秀那里,策划新文化运动。8月,李大钊应汤化龙的邀请,前往北京主编《晨钟报》。汤化龙原是李大钊的校长,又资助他东渡留学,但汤与袁世凯勾结,支持袁世凯同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为世人所不耻,后来才转变了态度,跻身讨袁护国行列,做了一些好事。李大钊接到汤化龙邀请他去京创办报纸之时,不愿从命,经同学白坚武一再劝说,才决定利用报纸,为再造青春中华大造舆论,出任主编之职。  《晨钟报》是宪法研究会的喉舌,社址位于丞相胡同,紧挨着南宋末年抗金民族英雄文天祥祠庙的一个大院里。李大钊经过紧张筹备,创刊号终于出版了,李大钊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晨钟之使命》,公开申明《晨钟报》的宗旨是:唤醒民众觉醒,激励青年急起直追,勇往奋进……,索我理想之中华、青春之中华。  李大钊在《晨钟报》上发表了许多文章,他号召青年“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  《晨钟报》刚刚出版22天便刺痛了北洋政府的当权者,汤化龙对此不满,说李大钊把《晨钟报》办成了一份过激党人的报纸,要求李大钊改弦更张。  李大钊不肯违背信仰,决定辞职,在《晨钟报》上发表了辞职声明,便扬长而去。从此之后,他被《宪法公言》聘为撰稿人,继续著文,抨击黑暗的时弊。  1917年元月,章士钊在北京创办《甲寅日刊》,他到李大钊寓所,请他出任编辑。李大钊且喜且忧,喜的是他又有了一个阵地,很想立即去供职;忧的是老友章士钊做了段祺瑞政府的司法总长,使他犹豫不决。于是他便问章士钊:  “行严先生,《甲寅日刊》是否可以抨击腐败的时政?向甚嚣尘上的孔家店投枪?”  章士钊答道:“批判孔丘,防止复辟,我赞成;对于政府的黑暗之处,阁僚们的私下争斗,我也是深恶痛绝。”  经过一番交谈,李大钊终于表示:“好!我即日就走马上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