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84、解释颂词:“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85、有人想:“佛陀具有彻知万法的智慧,若不能衡量菩提心的福德,那就不是一切智智了。”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
    86、为什么说即便是乞丐妓女,只要相续中具有菩提心,也值得我们恭敬顶礼?
    87、短暂的人生中,我们依靠什么样的方便方法,可以迅速积累资粮?倘若不依这一方便,其他方法能否让我们获得究竟的解脱?为什么?
    88、有些高僧大德来到自己所在的城市弘法、放生时,作为一名居士,你当如何对待才合理?
    89、众生所想与所行是怎样背道而驰的?请举例说明。
    90、有些人贪污腐败、杀生吃肉等造了很多恶业,但他的生活仍然逍遥自在、非常快乐,这样的话,是否说明因果不存在?请具体分析。
    91、为什么说菩提心是最大的善业、最好的亲人?
    92、如果没有菩提心,直接修大圆满、大手印,能不能获得成就?为什么?
    93、当代的战争、灾难、洪水、沙尘暴,究其根源,到底是什么造成的?
    94、请与世间人的知恩报恩对比,说明菩萨更应值得赞叹。

第十四节课
    昨天学习了“赞叹具发心之补特伽罗 ”中的“自行利益”,也就是说,具有菩提心的人,从五个方面来赞叹他的功德,首先讲了自行利益 ,现在讲第二个问题“是殊胜施主”。
    己二、是殊胜施主:
    意思是什么呢?三界当中的所有施主,没有一个比得上发了菩提心的这种人。有些出家人、修行人认为:哪个居士对我经常供养,他就是我的大施主。但实际上真正的大施主或者说所有众生的施主,就是发菩提心的这种人。世间上的施主如果对某某出家人、某某高僧有信心,就经常供养他,但对其他人却从来不理、不闻不问,而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却与此相反,他实际上是所有众生的怙主。
    颂词是这样说的:
    偶备微劣食,嗟施少众生,
    令得半日饱,人敬为善士,
    何况恒施予,无边有情众,
    善逝无上乐,满彼一切愿。
    此处用了几个方面的对比,说明发了菩提心的大士是所有众生的依靠处。首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偶尔准备一些微劣的食物,以轻蔑的态度布施给少数众生,解决他们大概半日的温饱问题,这样的话,人们都认为此人非常了不起,交口称赞他在多年中一直布施,说这是很了不起的善举。那么,作为大乘佛教发了菩提心的人,恒时对无量无边的众生赐予无上安乐,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这种精神和行为更珍贵难得,更加值得赞叹。
    以下从几方面来具体对比。前者:从时间上讲,只是偶尔的布施,大概只有二十年或者几个月,时间并不是永远的,也不是生生世世;从所施物上讲,他施予的钱财食物或者一些零星物品,并不是获得快乐的因,只不过是一些普通财物而已;从布施行为上讲,就像有些大老板、大施主一样,虽然给别人一些东西,但行为不一定非常恭敬,而是以轻蔑的态度来进行施舍——“要的话,就过来吧,给你给一点!”犹如有些人平时遇到乞丐,一边骂他,一边开始给几毛钱(菩萨的布施不是这样,就像《入中论》所讲,菩萨听到外面乞讨的声音,如同阿罗汉获得了出世间禅定一样欢喜,求之不得);从所施对境上讲,只是少部分众生,而不是普天下的无边众生,比如说,有些老板解决了公司员工的午饭问题,大家就觉得他非常善良,“你看这里有几百个人,每天吃午饭都是免费的,他对员工如何如何好啊……”实际上,若以智慧来真正分析,从对境上讲,并不是所有的众生,只不过是几百个或几千个众生而已;时间上讲,也不是生生世世,只不过是这一辈子的几十年而已;从所施物的角度来讲,是一般的食物;从时间上讲,只能解决半天当中不饿。如果这也能获得世间人们的认可、赞叹,那作为一个菩萨就更不用说。
    为什么呢?因为从时间上讲,菩萨的利他是恒常的,就像《释迦牟尼佛广传》所说,哪怕自己变成了旁生,前世的利他心也不会舍弃,这辈子利益众生,下辈子还是利益众生,乃至生生世世,一直到佛果之间恒时利益众生。关于他的态度,颂词中不是特别明显,但我们也能间接体会到。大家都知道,世间人在布施时有侮辱的态度,而菩萨在布施头目手足的时候,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恭敬众生呢?哪怕自己的头都断了,也要用右手 来进行布施,只要能满足众生的意愿,什么样的方式都可以。从所施对境上讲,世间人布施的对境只是有限范围内的极少数人,而发了无上菩提心的人,对境是无量无边的众生,不仅包括一个国家或是地球上的所有人,人类以外的众生也包括在里面。从所施物上讲,菩萨布施的并不是有漏的财物(如一些吃的穿的,解决一两天的生活问题),而是暂时的人天安乐以及永久的具有无量胜法功德的佛果。
    我们都知道,世间上的布施是极为有限的,比如说你要吃的,每天可以给你解决,但如果再要穿的,就不一定再给你衣服了,世间上的人就是这样:“我对你该解决的已经解决了,每天都给你安排午饭,还要什么穿的?太过分了!不要呆在我这里,快给我离开!”但菩萨并不是这样,只要众生需要什么,他就满足一切众生的愿,这一点在《释尊广传》中也看得出来。
    我希望这次参加学习的道友,遵照华智仁波切的传统,边学边看《释尊广传》。去年我们用了半年的时间学习了这部广传,很多人几乎能记得每一个公案,但对以前没有学过的人来讲,希望你们一天看一个公案,应该在一年之内看完。如果了解了释迦牟尼佛生生世世发菩提心的意乐和行为,就会知道我们平时的发心是很值得惭愧的,而且自己也会有一种动力:我是一个佛教徒,是一个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以后不能这样随随便便对待众生,一定要向释迦牟尼佛学习!
    菩萨能满足一切众生的愿,这一点,与世间法对比起来,的确是不相同的。虽然佛法不离世间法,但这并不是说佛法提倡所有的世间法,若是这样的话,二者就没有两样了,佛法就不是出世间法了。要知道,世间法的有些理念跟佛法完全不同,比如,世间上很多人认为,满足所有众生的愿是相当困难的事,但对大乘菩萨而言,由于心量特别广大,只要能让众生获得快乐,他都愿意全力以赴,不仅是在心里发愿,而且在实际行动中真正去做,今生来世乃至生生世世,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唯一的意愿就是满足众生、度化众生。
    我们在座的人既然学习菩提心,就一定要发菩提心。以前上师如意宝在世时,每年藏历六月份的时候,都要求大家一起受菩萨戒、发菩提心,我想今年我们也要这样。当然,在发菩提心之前,大家应该首先从道理上了知菩提心的功德。
    现在世界上有一些非常出名的先进分子、慈善家,他们在世间人的眼里非常了不起,值得人们佩服,但他们的发心跟大乘佛教的菩提心比起来,二者在心态上有天壤之别。大家应该清楚,判断一个人的好坏贤劣,并不是看他穿得怎样、打扮得如何,而应该从心态方面来区分。假如一个人的心量非常广大,也在三宝面前发过菩提心,这样的人绝对是好人。比如,一个人说“我这一辈子不杀人”,大家就会有一种安全感:这个人已经发誓不杀人了,他的话肯定可靠,最起码也不会杀我。同样,如果有人在三宝面前发誓“从此以后,我尽心尽力地帮助众生”,不管怎么样,大家都会对他有一定的信任。如果这种发大乘菩提心的人越来越多,世界上的疾病、灾难、困惑等就会逐渐消失,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来讲,菩提心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以上简单讲了一下颂词,下面看讲义:
    〖比方说,有人进行布施,他所舍施的对境仅仅是少量的众生,时间也只是一年一月施舍一次,所布施的物品也是平平常常的食物,而且态度也是不屑一顾、极不恭敬,所行的利益也只是解决对方半日内充饥饱腹的食品。如此之举尚且被人们称为善行而受到众人恭敬,〗平常人的布施,只能解决一点问题,尽管如此,人们也会说:“这个人真很了不起,他布施了多少多少……”就像释迦牟尼佛时代的波斯匿王、给孤独长者,经常以大量的食品供养佛陀及其眷属,以致在佛教历史上非常出名 。还有些老板,每年都邀请一千个僧众作一百天的供养 ,人们就觉得:“这个大施主真是大菩萨,非常了不起,供养了那么多的出家人……”或者一个比较富裕的人,每个月十五号、三十号,给乞丐作一次布施,长期如此,坚持不懈(尼泊尔就有这种现象),下面的人就会说:“这个人相当了不起,每个月都给乞丐多少多少……”
    然而,这些善举若与发大乘菩提心的功德比起来,二者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这些功德也值得赞叹的话,〖更何况说〗大乘菩萨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对境上讲,他们的〖对境是无量无数的有情〗。从〖时间〗上讲,〖是漫漫无期连续不断,〗从现在乃至到佛果之间。从〖所施的事物〗上讲,〖也是善逝的无上安乐〗,不是暂时给他一顿饭,填饱肚子就行了。有些乞丐可能平时吃得不好,给他好好吃一顿,过一会儿拉肚子也不知道。有一次我跟一个法师在吃饭,看见一个乞丐特别可怜,就让他和我们一起吃,没想到他最后竟然吐起来了。可见,没有福报的人连一顿饭也消化不了,我们能给他的,只是暂时的安乐。与此相反,发了菩提心的人能给众生带来什么呢?无上佛果——世界上任何一个众生都希求的、脱离轮回苦海的无上圆满佛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