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第2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他直接引到了空行刹土。第一个僧人可怜巴巴地站在对岸,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后悔万分……
    这个故事在《藏密佛教史》也有,它不是一种传说,而是真人真事,就像《钦则益西多吉密传》 中的公案一样。上师以前也讲过:“假如遇到极其殊胜的大成就者,自己的心极为纯洁,大悲心也相当强烈,在这种情况下,会有一种超规律的成就。”禅宗也有许多这样的公案,本来按修行次第来讲,不一定证悟那么高的境界,但通过自己的发心和殊胜的对境,依靠直指心性的不共方便,马上即可获得开悟。但我们是不是这样的利根者呢?自己应该心里有数。假如对佛法的信心和希求心不够,恐怕也不能抱太大的希望!
    然我终未生,应修功德分,
    无义耗此生,莫名太稀奇!
    获得一个功德都要那么长的时间,但业力深重的我们,始终没有生起修持之心,不要说佛陀的所有功德,就连三十二相中的一种相,我们前世和今生有没有为此下过工夫?自己应该非常清楚。
    像我这样的人,有时候观察自己,虽然形象上一直给别人讲经说法,表面上也修一点、观想一点、念一点咒语,但真正一心一意对法有强烈希求心,这种情况几乎没有。即使偶尔有一两次,时间也都不长。有些人可能跟我差不多吧,但有些人根本不像我,他们还是很精进的。
    观察自己的一生,如果没有真正下过工夫,那么口头上说“我在修行”,完全是自欺欺人,是在没有意义的情况下,空耗如意宝般的人身,这实在是莫名其妙,非常遗憾!
    我们来到这个世间,有幸遇到善知识,又听闻这么殊胜的佛法,但由于业障烦恼深厚,对佛法的信心意乐始终无法增上,导致行为从来都不精进。其实,丢失一个如意宝不太可惜,而获得人身却没有好好修持佛法,确实太可惜了!历史上的很多高僧大德,为什么争分夺秒不浪费人身,把人身全用于学习佛法和利益众生方面?原因也是如此。
    倘若拥有难得的此生时,毫无意义地白白空耗,一旦堕入三恶趣,想修行也没有机会了。以前嘎达亚那尊者携众眷属去印度北方,途中看到一只乌鸦,尊者向它微微一笑。众弟子惊讶地问其中原因,尊者说:“在91劫以前,我出生为富豪人的儿子,少年时欲出家学道,父母坚决不允许,说:‘你要先娶妻生子,才可以出家修行,不然谁来延续家族?’(他可能也是独生子吧,就像现在很多人一样。前段时间,有个老太太一直跪在我面前说:“我们只有一个儿子,如果他出家了,谁来照顾我们?求求上师,千万千万不要让他出家!”她说自己非常伤心,晚上睡不着,白天吃不下。奇怪的是,她只有右眼流眼泪,左眼一滴眼泪也没有。)
    后来我也没办法,不得不娶妻生子。到了儿子7岁时,再次请求出家。父母因为有言在先,也不好违背承诺,于是暗中嘱咐孩子阻拦。当时孩子哭哭啼啼,缠住我不放,说:‘你如果要出家,就先把我杀掉。’无奈之下,我只好放弃出家。因此漂泊在生死轮回中,遭受各种剧苦。
    后来,我五百世转生为狗,经常饥渴难忍,(藏传佛教中也有这种说法:变成狗时特别饿。我们有时候看见一些流浪狗,肚子瘪瘪的,里面好像没有任何食物,看起来特别可怜。)在我的记忆中,只有两次得到饱足:一次是遇到一个酒醉的人,酒肉吐了一地,我吃饱过一次。另一次遇到夫妇二人,丈夫在田里干活,妇人忽然有事暂出,我即乘机入内偷吃。因为食器的口小,我的头钻不出来,这时农夫从田里回来,一怒之下,用刀把我的头砍断在食器中。
    当时阻扰我出家的儿子,也因犯了阻碍别人出家的重罪,命终后堕落在三恶道中受苦。到现在,我才头一次见到他——那只乌鸦,就是阻扰我出家的儿子。”
    可见,这一辈子若没有好好修持佛法,来世的果报极为惨烈。当然,有条件出家是最好的,如果实在无法出家,那么尽力护持居士戒,精进修持大乘佛法,每天不离闻思修行,临死之前不舍三宝,这样的人身也很有意义。
    有些人经常想:“《入行论》什么时候讲完啊?讲完后就可以了,我要好好地休息一下。”千万不要这么想。华智仁波切说:“活到老,修到老。”若没有夜以继日地勤奋修法,人身就会无义虚耗,那会非常非常可惜!
    印度有位哲学家叫克里希那穆提,在20世纪时非常出名,他所撰著的清净心灵的书籍,对东西方国家的影响很大。在一本书中,有人问他:“什么是学生?”他回答道:“所谓的学生,并不是学习几本书、考试完了以后,到二、三十岁就结束了。真正的学生,一辈子都要学习知识。我有个西班牙朋友戈雅,他是一个画家,年迈的时候,他在一幅画下面写了一行字——我还在学习。”这样的教言,在我们佛教中也是很适合的。
    有些道友不要认为:“我现在进老年班了,每天休息就可以,放松就可以。”我不赞成这样,萨迦班智达讲过,即使你明早要死亡,今天也要只争朝夕地学习知识,今生虽然不能成为智者,但来世再修学时,就像取用银行存款一样,能轻而易举地掌握这些知识 。所以,大家不要把学佛仅仅放在开一次法会、学一点法上面,结束了就认为大功告成了,这不是正确的学佛态度。
    说实话,现在城市里大多数的修行人,不叫修行人。我这样直截了当地说,可能有些人不高兴、不愿意听,但不管怎么样,事实就是如此。这些人对世间法极为能干,方方面面考虑得非常周到,很多方案也定得巴巴实实 的。但是在学习佛法方面,一辈子中没有任何计划,也没有任何方案,只是形象上过一过而已。
    这种做法肯定不对。作为出家人,一生中怎样以闻思修行来度过,应该要有一种发愿;作为在家人,虽然工作家庭非常忙,但也要关心一下自己的来世。世间人特别在乎终身大事,其实终身大事不重要,生生世世的大事才重要。学习佛法、发菩提心利益众生是生生世世的大事,这方面如果没有考虑,那真是非常愚蠢。因此,大家拥有这么好的人身时,千万千万不要空耗!
    子二、安立理由:
    吾昔未供佛,未施喜宴乐,
    未曾依教行,未满贫者愿,
    未除怖者惧,未与苦者乐,
    吾令母胎苦,唯起痛苦已。
    尽管我们在诸佛菩萨面前发了这么大的愿,但付诸于实践的极其微少。为什么这样讲呢?
    “吾昔未供佛”:发了愿之后,按理来讲,理应日日夜夜供养殊胜的对境,在三宝面前作各种意幻供养或真实供养,可是我们有没有这样做呢?讲七支供的时候,两三天内拿个水杯供一供,点一点灯,没过多久又消失了。在座的道友,每天供水的有多少?举个手。供灯的有多少?一半,还可以吧。别的地方,可能一个也没有,到时候看学习《入行论》的有多少人供水供灯。其实,在诸佛菩萨前哪怕供一点香、水、灯,功德也是不可思议。方便的时候,我想给大家讲一下供灯的功德。前段时间讲了转经轮的功德,很多人就买转经轮,过段时间再讲供灯的功德,也许买酥油的人会比较多。
    这些世俗的功德,大家应该值得重视。有些人说自己是学禅宗的,安住在空性中就可以,什么都不要管。口头上谁都会这样说,理论上大家也懂一点中观,但你真能空得了吗?自己的利益受损时,真能如如不动吗?假如还没有这种境界,那么积累世俗资粮必不可少。
    “未施喜宴乐”:没有给予众生喜宴的安乐。此处的“喜宴”,指造佛塔、修经堂、塑佛像、印经书等,使众生享受到喜乐的善法。或者还可理解为,我们发愿以后,理当赐予众生暂时和究竟的快乐。然而在实际行动中,很多人根本没有管众生,也没有为其创造快乐的因缘,故应该非常惭愧。
    “未曾依教行”:没有依教奉行。“依教行”主要指法布施,即通过闻思修行获得智慧,然后给缺乏佛法知识的众生讲经说法,作各种开示。这些我们也没有做到,即使偶尔做一点,也是充满吝啬心、竞争心、嫉妒心,有没有如理如实的法布施呢?每个人应该比较清楚。
    “未满贫者愿”:没有满足贫困者的心愿。世间上的乞丐、可怜众生非常多,本来我们发了大心的人应该帮助他们,但在现实生活中,自己的悲心可能连其他宗教都不如。《德兰修女传》中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文字:
    “火车就要开动了,一个人匆匆忙忙跑过来,在上车时,他的一只脚被门夹了一下,结果一只鞋掉在了车下。
    火车开动了,这个人迅速脱下另一只鞋,朝第一只鞋掉下去的地方,毫不犹豫地扔了下去。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如果一个穷人正好经过那里,就可以捡到一双鞋,这双鞋或许对他很有用呢。”
    这个人就是甘地,在印度,他被人们尊称为‘圣雄’。”
    这段文字虽然很少,但意义却发人深省。试问,我们如果掉了一只鞋,会马上想到利益他人吗?恐怕很困难。以前我去拉萨的时候,途中翻车,掉了一只鞋。当时我只想快点买一双鞋,后来好不容易在小商店里买了双球鞋,但从来没有那样想过。所以我们的心态与这些人有天壤之别,我们在那种情况下,可能会觉得自己很倒霉,而他们,却时时想到利益别人,一点一滴也是为众生着想。
    讲了这些道理以后,我是非常的惭愧,觉得有时候连其他宗教的教徒也不如。世间上有些发大心的人,看见穷困潦倒的众生时,尚且能把身上的钱、衣服全部给他。而我们大乘佛教徒呢,口口声声说要利益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但真正做起来的话,连身边的可怜人也懒得搭理,相比之下,难道不感到汗颜吗?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