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第1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现在学了这么好的论典,以后做任何事情,不管是世间法、出世间法,能不能按照这样去行持?虽然我们都是人,但以前没有学过这么殊胜的教言,人该做的事情有时候根本不懂,大家学了《入行论》以后,希望能如理如实地次第而行! 

思考题
    412、有些上师名声广大、弟子众多,无数人对他崇拜得不得了,这样的上师就一定是真正的修行人吗?为什么?
    413、有些人认为出家人应该本本分分,唱歌跳舞非常不庄严,这跟世间人没什么两样。你是怎么看待的?
    414、佛陀开许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说妄语,有些修行人就以此为由,为了做生意赚钱,动不动就说谎话骗人,这种行为触犯戒律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415、我们同时做几件事情时,应该坚持什么原则?这样会有什么好处?

第五十六节课
    癸二(观后当控制)分三:一、中止非事;二、行持应事;三、修未如是行之对治。
    子一(中止非事)分三:一、断除贪执散漫;二、断除无义之事;三、断除烦恼引发之事。
    丑一、断除贪执散漫:
    无义众闲谈,诸多赏心剧,
    临彼境界时,当断意贪著。
    当介入各种各样的闲言碎语、无稽之谈中,或者欣赏丰富多彩的戏剧、电视、电影等节目时,应观之如幻如梦,不要对此耽著不舍。
    学习大乘佛法的人,首先应学会随顺众生,从有些菩萨的传记中可以看出,他们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通过谈一些军事、科技、政治、经济等世间话题,可以将不信佛的众生引入佛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作为修行人,不要认为“我一定要如如不动地闭关,不能跟别人交往”,从而撇开一切外缘,这是不合理的。按照大乘论典所讲,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要观察自己的发心对众生有没有利益,如果有利,纵然表面上行为不太如法,讲些无关的语言,有时候也有一些开许(此问题昨天已解释过)。但作为一般的凡夫人,在没有能力的情况下,应尽量断绝各种闲谈以及观看散乱自心的节目、欣赏娱乐活动等。因为凡夫的心很容易被外境诱惑,一旦生起贪嗔烦恼,自己今生来世的善根会毁坏无余。所以一般来讲,最好不要接触这些外境,假如实在无法避免,也应以正知正念来约束自己,千万不要耽著这些。
    此处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对毫无意义的闲谈,最好不要贪执。关于这方面,我们讲《君规教言论》时有一个公案:从前有两个魔鬼,一个皈依了三宝,另一个未皈依。一天它俩遇见两位行路的比丘,未皈依者准备夺取他们的性命。皈依者说:“别急,我们先去观察一下,看他们讲不讲佛法,如果他们讲的话,请不要害他们,否则再下手也不迟。”它们便一直尾随其后。那两位比丘很散乱,一路上都是谈论世事,没谈一句佛法,到了分手时才互相祝愿:“慎勿放逸!”未皈依者说:“看!他们始终未讲一句佛法,可以害他们了吧?”皈依者说:“不能,他们已经讲了甚深的佛法,只是你不懂而已。”接着皈依者讲述了:何为身不放逸,何为语不放逸,何为意不放逸……未皈依者听它讲得言之有理,生起了极大的信心,并发心皈依三宝。由此公案也可看出,我们平时在交谈过程中,如果一直讲跟佛教无关的话,邪魔鬼神很容易侵害你,但若经常以正知正念来谈论佛法,纵使非人也无法危害。
    所以,我们平时不要无义闲谈,即使不得已要说一些闲话,最好也不要耽著它,不要把它执为实有。有些人爱讲一些色情暴力的话题,对这些毫无意义的事情津津乐道,始终也不厌烦。虽然我们作为凡夫人,说话不可能像阿罗汉、菩萨一样,内容全部围绕着自己修行或弘法利生,但一般来讲,我们现在已经皈依了佛门,并受了不同层次的戒律,对平时的语言还是值得观察,看自己说的话有没有意义,对一些事物是否耽著?有些人一提起自己的怨敌,就怒不可遏,边哭边生极大的嗔恨心;一讲到自己以前感情的经历,又开始生起强烈的贪心,仿佛回到了过去时光。这种现象对修行人而言是不合理的,你可以谈论,但不要太执著,说话应该注意这一点。
    第二个问题,当我们欣赏种种精彩动人的戏剧时,也要以正知正念摄持相续。作为一个凡夫人,最好不要去那些对护心无利的场所,否则你刚开始的动机比较善妙,但这些外境对凡夫的诱惑极大,可能最后你就没办法控制了。就像有些小孩,最好不要让他出去玩,不然他出去以后,自觉回来的非常少。同样的道理,我们最好不要去那些场合,因为能以正知正念来护持相续的人并不是特别多。
    当然,若是最后有者 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毗奈耶经》有这样一个公案:佛陀的两大弟子舍利子和目犍连,生于印度特别富贵的家庭,在没有出家前,舍利子叫涅甲,目犍连叫邦纳杰。因为他们是最后有者,故对色声香味等世间欲妙没有多大兴趣。(我们有时也可以看出,有些居士或者出家人,平时也是对世人比较羡慕的对境无有兴趣,而对佛法方面或是对三宝的功德,起非常大的信心,这就是自己即生中可获成就的一种相兆。)二人本来不愿去一些娱乐场合散乱,但有一次当地举行了异常隆重的娱乐活动,在父母的强迫下,他们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参加。当时,二位尊者无论是人格魅力还是智慧等各方面都非常出名,彼此久闻对方大名,非常仰慕,但一直没有见过面。当天恰巧他们坐到一起,舞台上人们尽情表演,各种节目丰富多彩,但他们两位兴趣索然,并没有像别人那样津津有味。旁边有些人认为他们非常愚笨,不懂得享受快乐;有些人认为他们可能精神有问题。表演到了中间,邦纳杰问旁边的涅甲(此处跟《广释》略有不同):“今天的节目你看了没有?听了没有?”涅甲回答说:“我看了也听了。”“那你感觉怎么样?”“舞台上的那些人,全部以死人尸体般的姿态在展现,通过他们的表示,召集着许多接近死亡的众生,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精彩之处。”邦纳杰对此非常赞同,便问:“您是不是鼎鼎大名的涅甲?”对方答言:“当地人是这样称呼的。”然后,涅甲问邦纳杰:“你觉得今天表演的节目怎么样?”“我看了也听了,但感觉这里所有的装饰品全部是一种包袱,所有的舞蹈都是虚假的相,所有的歌声是疯狂的呼声,所有的色法全部是无常的,因此我也没有什么兴趣。”“啊!您是不是赫赫有名的邦纳杰?”“世间人是这样称呼的。”(他们两个都比较好玩!)从此之后,他们有了共同的语言,后来出家都证得了圣果。
    所以,我们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假如参加这样的场合,眼前出现各种眼花缭乱的对境,也不能好像入迷了一样,开始拼命地贪执。现在有些出家人或在家人,看电视连续剧的时候,整个身心非常投入,不吃不喝地一直盯着。旁观者看到这副模样——“噢,不要说他是最后有者,就连修行人也不合格。”他们的心完全被对境的迷幻显现所控制,一点自由也没有,所以我们遇到这些对境时,理应断除贪执。
    这一点对凡夫人来讲,当然比较困难,但只要懂得《入行论》的内容,不要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于不同场合中自觉串习,这样一来,当你遇到外境时,才会用得上对治法。就像军人没有上战场时,天天训练制敌之术,一旦遇上了真正的对境,原来那些熟练的本领就能派上用场,完全可以战胜对方。
    所以大家听完这部法以后,自相续应该稍有改变,倘若一点改变都没有,还是跟往昔一模一样,那除了有一点闻法功德外,意义也不是特别大。其实这次宣讲《入行论》,我每天也可以讲十几个颂词,字面上一过也比较简单,但我还是想凭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对每个问题详详细细地阐述,讲完了之后,希望这次学习的人,也不要为了完成任务随便应付一下,应该为自己和众生的利益好好地思考、好好地修持,这一点非常重要!
    丑二、断除无义之事:
    无义掘挖割,于地绘图时,
    当忆如来教,惧罪舍彼行。
    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假如在毫无意义的情况下,进行挖地、割草,在地上画画、插桩子,这些行为是不如法的,最好不要做这种散乱之事。假如非要做的话,应忆念大乘经典中“断除一切无利于众生之事”的教言,以惧怕违越佛制戒而堕落恶趣的心态立即予以放弃。
    当然,在有意义的情况下挖地割草,比如修经堂、造佛塔、建修行茅棚,以及在地面上画坛城、绘佛像等,佛在有关经典中也是开许的。但没有意义的写写画画,在地上东挖一块、西挖一块,这在戒律中不允许。
    有人可能想:“不能挖地割草,这是比丘守持的戒条(别解脱戒中这些属于堕罪),为什么在大乘佛教中也要遵守这些小乘戒律?”这些虽然在小乘中被严格遮止,但作为大乘菩萨,出家菩萨当然要按《别解脱经》所制定的去行持,在家菩萨也不能违背如来教言,倘若明白这些道理后还要明知故犯,故意违背佛制戒,那将招致痛苦的果报。《涅槃经》云:“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如果轻视如来教言,来世一定会成熟苦果。
    以前迦叶佛教法中有位比丘,一次在途中,一棵翳罗大树刮了他的法衣,他勃然大怒,无视佛陀的教言(比丘不能砍树)而砍了那棵树,后来转生为一条大龙。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它以转轮王的身相来到佛陀面前,遭到佛陀呵斥,要求它现出原形——只见它被头上长的一棵翳罗大树重重压着,树根的部位昆虫弥漫,感受着巨大痛苦。由此可见,即便违犯了细微学处,也会导致无穷后患。因此大家千万不要轻视如来教言,随随便便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