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第1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壬三、护持之果:
    循此复极易,殷殷随念佛。
    护持正念的果分两段,这一段是说,通过以敬畏心依止善知识,认真听受正法,以及忆念上师、诸佛菩萨随时都在照见自己,相续中很容易生起随念佛陀的心态。
    这个颂词跟藏文上有一点出入,但这次没有改,基本上也可以吧。意思是说,依靠上述的外缘内缘,很容易使我们殷切地随念诸佛。为什么呢?因为从外缘来讲,我们要经常依止上师,上师就是佛的化身;从内缘来讲,我们不能做坏事,不然诸佛以慧眼能无余照见。这种念头实质上就是随念佛。
    有关“随念佛”,《现观庄严论》在讲“次第加行”的时候,也是讲了六随念——随念布施、持戒、本尊以及佛法僧三宝,《亲友书》中也讲过。世间中功德最大的就是六随念,尤其是随念佛的话,随念法、随念僧众的功德自然会随之产生。倘若念念不忘佛陀,对佛陀始终有种感恩心、亲近心、恭敬心,那我们的言行举止便会一直处于佛的加持中,以后也不容易出现违缘。这是一个功德。
    为护心意门,安住正念已,
    正知即随临,逝者亦复返。
    倘若具足了以上条件,不仅仅是正念,正知也会来帮助你的。为什么呢?因为心的大门若未以正念护持,无正知的烦恼盗贼便会趁机而入,但若有了正念的门卫,无正知的烦恼盗贼就无机可乘了。
    昨天我可能没有讲清楚,无正知就是三门放逸而行、与烦恼相应的一种心所,这种烦恼强盗随时都会出现,倘若没有正念的门卫,后果会不堪设想。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说过:“所谓的正念,就像我的门卫一样,如果外面没有门卫,各种各样的人经常跑进来,所以安门卫是有必要的。”
    我们作为修行人,在意识的宝库中,无始以来积累了许许多多的善法财富,这些都应该值得保护。世间上的人,对一般的财物尚且十分爱惜,家里的金银珠宝、寺院里的旧佛像,现在都锁在保险柜里,有些人去寺院拜佛,一直要等很长时间——等保险柜的钥匙。原来我到一个寺院去,那里的佛像非常出名,但开门的人一直找不到,后来我才知道,“开门的人”是指拿保险柜钥匙的人,他们将佛像藏在保险柜里,生怕别人偷走了。泰国也有尊玉佛被视为国宝,白天晚上有相当多的士兵持枪保护,当时我去的时候,也看到了这种场面。同样,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拥有戒定慧等许多善法方面的财宝,这些应该用正念的门卫来守护,假如心的国宝护得很好,那么正知也会随踵而至的。
    正知与正念的关系就是这样:如果正念没有了,经常观察三门的正知也会离开;如果有了念念不忘善法的正念,正知也会随时到来。所以,正知和正念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通过自己的感觉也可以知道,如果自己天天观想佛陀,那肯定也经常观察三门;如果经常观察自己的三门,肯定也会观想一些善法。所以,正知即使离开了一段时间,但只要有正念,它也会回来的。我们有些道友也是如此,有些人特别想出去,但因为与他关系好的道友一直呆在学院里不愿离开,他在外面转一转,走投无路的时候又回来了,然后又想尽一切办法:“来,我们去吧,听说那个地方非常不错,你千万不要给别人说啊。你要去的话,路费我出没有问题!”所以,正知与正念也有这样一种关系,经常观察三门的人,肯定是念念不忘上师三宝。
    有些大德的教言中说:“自古以来千千万万的大成就者,他们修行中最殊胜的窍诀,就是不舍正知正念。”无论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没有正知正念的高僧大德,哪个传承中都是找不到的。那些学得好、持戒也好的修行人,最后之所以没有成就,也是远离了正知正念的刹车,如此一来,就算你的车再怎么好,最后也没有办法控制,呜——就翻下去了!
    以前的那些修行人,最初智慧的积累,中间智慧的增上,最后功德的圆满,全部都依靠正知正念。因此,寂天论师在前面也是对我们合掌祈请:只要想护持戒律,只要想护自己的心,绝对不能舍弃正知正念!正知正念真的非常重要,古往今来的历史上,哪个上师没有正知正念?修行好的人,经常都会观察自己。
    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他的一个同学——土巴喇嘛(法王如意宝的传记中有),当时他俩离开色达一起到石渠求学,拜见观音上师时,也是他和法王一起去的。后来土巴喇嘛回到色达,在学院附近挖了一个山洞,一直住在那里闭关。尤其在文革期间,当时形势非常糟糕,他仍然坚持闭关修行。有些放牦牛的人偷偷去看,只见他有时候赞叹自己“你修得还可以,心态各方面比较不错”,有时候却用拳头狠狠打自己,并自言自语道:“你产生分别念倒是很有能力,产生不如法的心态也很有能力,你为什么不如理如实地修行?”然后“啪啪——”开始打自己。后来上师如意宝说:“我的朋友跟其他的朋友不相同,我们两个患难于共,一起到很远的地方去求学,回来后他的修行也善始善终,一辈子都是个非常好的修行人。”
    上师所讲的这些公案,我觉得非常非常珍贵。不管是一个公案,还是一句教言,都是我们在修学过程中历经苦行,下了一定的功夫后,才于上师面前得到的。如果我现在比较保守,上师的什么经历都不说,那也没有必要,还是应该和大家共享。你们若能再三思维这些教言和公案,依此督促自己、权衡自己,应该会有很大的加持和利益!
    辛二(护持正知之方法)分三:一、正知之前行;二、一同趋入;三、略说护持正知之法相。
    壬一、正知之前行:
    心意初生际,知其有过已,
    即时当稳重,坚持住如树。
    这个教言是讲“正知”,它的概念前面已经讲了,大家应该清楚。
    我们行住坐卧、言行举止,无论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都要观察自己的心态是善、不善或是无记。如果是不善,那尽量把它停下来;如果是无记,看看能不能把它转变为善法;如果是善心,那你一定要去做。在行事之初,观察内心非常必要,倘若发现它正处于污染状态、与烦恼相应,那应该做到如树般安住,不为烦恼所动。
    譬如,我们以严重的烦恼(嗔恨心、贪心、痴心)来杀生,若是以嗔恨心杀生,异熟果是堕入地狱;若为吃肉、得毛皮而以贪心杀生,将会转生于饿鬼当中;若以愚痴心来杀生,果报就是沦为旁生。每一种烦恼都有这三种果报,知道它不可思议的危害性后,要当机立断不能去做这件事。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先观察这样做对自己、对众生有没有利益,如果没有利益的话,那千万不要做。记得上师也讲过:“比如说我今天想到城市里面去,这时要以正知来观察这个念头:我今天去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弘法利生,或者做些有意义的传讲佛法,这种作意是如法的,不管结果怎么样,应该将此付诸行动;如果发现自己想去看电视,或者做些无意义的事情,那自己最好不去,还是应该稳重地坐在家里,没有必要随烦恼而转。”
    我们众生的分别念瞬息万变,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它在对你指挥的时候,要看动机善还是不善。动机善的话,则要尽心尽力去做;如果动机不善,立即要悬崖勒马,不要再继续下去。一般来说,我们心里想的不一定都要去做,尤其是造恶业,如果听从这些念头,后果将会非常可怕。华智仁波切也说过:“心里所想的,不能全都付诸于行,否则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过患。”因此大家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看自己的心念如不如法,不如法的话,尽量不要做这些事情。
    尤其这里也讲到了,知道自己的恶念后,应当及时地制止,像一棵树那样安住。树不容易被风撼动,我们的心也不应该随烦恼而转,犹如大树或者山王一样,各种引诱都拿你没办法。有些人就没有控制能力,他人一说“我们到别的地方去”,“啊,可以可以”;“要不要去看电视?”“啊,可以可以”;“要不要去一些不如法的场合?”“啊,对对对”,这样去完了以后,当时可能迷糊不知道,但后来这种过患会逐渐出现的。
    所以,我们在修行时,不能要求得特别高,非要在很快时间内成就,修不成的话,马上要到别的地方去。所谓的修行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只学一两天或者一两个月,就想考一个大学文凭,那除了假文凭以外,真的文凭可能拿不到。通过各种关系弄个假文凭,虽然也可以,但对自己来讲没有什么利益。你随便找个上师盖一个章,证明你已经开悟了,这样又有什么用呢?所以修行应该稳重如理,不要急功近利,这样才会修有所成。
    当然,这并不是我的个人说辞,历史上那么多人依靠佛教的内在修行而获得证悟,他们的现身说法足以证明这一点。尤其是佛教里的教言和窍诀,现在西方人特别重视,一年比一年热衷于研究东方文化的心学(佛教)。以前上师去美国的时候,有些博士说:“从外在条件而言,无论城市的规模建筑,还是人们的物质生活,西方国家都有其不共的优越性,但内在的精神领域,我们这里远远不如东方文化。”的确如此,现在很多学者认为东西方文化不平衡,其关键焦点在于没有找到心理与物质之间的平衡点。尤其是东方文化中的佛教,如今正以其不共的魅力为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知识分子所关注,甚至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到了佛法的真实不虚。就拿中阴境界来说,西方人通过催眠成功地证实了这一点,从而使中阴窍诀风靡西方,无数人拜倒在这一真理之下。我们都知道,西方人不会轻易相信一件事情,倘若他们没有真正感受到,没有通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