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ed_by_ laioqq-第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科主任郑毅教授的话说“北京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的发病率已经高达4%—5%”。2007年10月7日,同一张报纸上又刊登一位叫朱珠的人写的《儿童多动症,告别红处方》,称“据权威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学龄儿童的多动症患病率为4。31%…5。83%”。按照这个比例算下来,估计全国共有患儿近2000万!我又从网上查了一下相关资料,资料显示近年世界各国都有儿童多动症的发病统计,一般从4-14%不等,例如美国的发病率为10-20%,个别国家甚至统计为40%——什么疾病的发病率能达到这么高呢,传染病也不至于此吧。这么大面积发作的全球性公共疾病,它到底是一种什么病?

这时我看到了两本书,一本是德国自然科学家、最佳医药记者耶尔格·布勒希的《疾病发明者》;另一本是美国著名记者兰德尔·菲茨杰拉德的《百年谎言》,这两本书都用翔实的资料和和透彻的剖析,揭露了现代医药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陷阱”与“黑幕”。他们不约而同地对“儿童多动症”提出质疑,认为这是一种无端地被制造和扩大化的“疾病”。

看完这两本书后,我又上网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同时重新翻阅了美国著名教育家、神经病学博士蒙台梭利的教育论著,把所有的资料综合起来,基本上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认识——也许不能绝对地说“儿童多动症”这个病不存在,因为它到目前仍然是个悬而未决的事;但就目前的诊断概念来说,它是不真实的。当下对该疾病的诊断如同把所有咳嗽几声的人都断定为肺癌患者一样毫无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多动症”是个谎言。 

一、从名称的变迁,看疾病的无中生有

现代医学的发展,使人们企图用医学解释一切需要改善和校治的现象。孩子“不乖”自古就令许多人头痛,于是这个问题进入了医生们的视野。

早在一百六十多年前的1845年,法国精神科医生霍夫曼写了一本书《蓬头彼得》,描写了一个活动过度的儿童,这提醒人们对儿童躁动不安现象的关注。一个世纪后的1947年,有专家猜测少数儿童过度活动是由脑损伤引起的,故将该现象命名为“脑损伤综合症”。

由于这样定义不足以解释大脑从未受伤的孩子们好动的表现,脑损伤之说行不通,就有人提出这是“脑轻微损伤”的结果。可是,“脑轻微损伤”说在许多儿童的生理检查中根本找不到,在成长过程中也无迹可寻,这样命名也行不通。于是,就离开大脑,提出“行为功能障碍”——这个名称回避了病因不清的尴尬,只是以“表现”来命名。可这个名称由于概念太模糊,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禁止。

但儿童行为不乖已被医疗界认定为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

1962年一个国际儿童神经科学工作会议决定在本病病因尚未搞清之前,暂时定名为“轻微脑功能失调”(Minimal Brain Dysfunction,简称MBD)。1980年,美国公布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中,将此命名为“注意缺失障碍”(Attentional Deficit Disorder,简称ADD)。最后,在1987年,美国精神科医生发明出现在最广泛的名称“注意缺陷多动症”(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1'

从名称的演变可以看到,病症名称产生于猜测,又随着人们对猜测的怀疑而调整。逐渐由硬性特征过渡到模糊特征,由可察性过渡到不可察性。它不是由于深入研究探索而使事情向真相靠近,只是为了保留猜测的合理,让名称变得有更大的解释空间。

这种名称的演变实现了两个目的,第一摆脱诊断学上的尴尬;第二成为普遍适用的病症。

由于疾病本身尚属猜测,如何诊断就成了问题。但现实是,很多孩子被言之凿凿地确诊为患了“注意缺陷多动症”(ADHD)。那么,我们看看这个病是怎样被诊断出来的。 

二、诊断上的轻率与简陋

从资料来看,“多动症”检查基本上都是主观判断,很少有客观依据。有的医生也会做脑神经检查和生物指标化验,但这些对大多数体格无明显缺陷的儿童无意义,且各项生化指标与病症的形成关系也属于猜测,不具有切实的临床诊断意义。

我问了几个被诊断为有多动症儿童的家长,有国内的有国外的。接受的诊断手段都差不多,主要是医生向家长询问情况,和儿童的谈话,并对儿童行为进行观察;另外使用“诊断量表”,根据量表得分,判断孩子是不是多动症。

量表似乎是一种客观诊断手段,它最能让人相信医生诊断的准确性。真是这样吗?

下面三个量表是被国内多家医院及中国儿童健康网、儿童博客网和中华育儿网等相关医疗网站采用的。为了说明问题,请原谅我不厌其烦地把它们罗列在这里。

美国简化康奈尔儿童行为量表

①活动过多.一刻不停(  )

②兴奋活动,容易冲动(  )

③惹恼其他儿童(  )

④做事不能有始有终(  )

⑤坐立不安(  )

⑥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散 (  )

⑦必须立即满足要求、容易灰心丧气()

⑧经常易哭(  )

⑨情绪变化迅速剧烈(  )

⑩勃然大怒或出现意料不到的行为。(  )

诊断:得分计算:没有—0分;稍有—1分;较多—2分:很多—3分;总分超过10分为阳性,即为多动症。

上海市多动症协作组制定的儿童多动症行为量表

①上课时坐立不安。(  )

②上课时经常讲话(  )

③上课时小动作多(  )

④发言不举手(  )

⑤不专心,东张西望,易因外界干扰而分心(  )

⑥情绪变化快易与人争吵(  )

⑦常惹人干扰人活动(  )

⑧不能平心静气玩耍(  )

⑨做事心血来潮,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往往有始无终(  )

⑩做事不计后果如何(  )

⑾随便拿父母钞票,或在外偷窃(  )

⑿丢三落四,记忆力差(  )

⒀学习成绩差(  )

⒁说谎、骂人打架(  )

诊断:得分计算:没有—0分;稍有—1分;较多—2分:很多—3分;总分超过10分为阳性,即为多动症。

美国精神病协会制定的诊断标准

⑴、 常常手脚动个不停或在座位上不停扭动(少年可仅限于主观上感到坐立不安) ( )

⑵、 要求静坐时难以静坐 ( )

⑶、 容易受外界刺激而分散注意力 ( )

⑷、 在游戏或集体活动时不能耐心地排队等候上场 ( )

⑸、 常常别人问话未完既抢着回答 ( )

⑹、 难以按照别人的指示去做事,不是由于违抗行为或未能理解,如不做家务等 ( )

⑺、 在做作业或游戏中难以保持注意力 ( )

⑻、 常常一件事未做完又换另一件事 ( )

⑼、 难以安静地玩耍 ( )

⑽、 经常话多 ( )

⑾、 常常打断或干扰他人活动,如干扰其他儿童的游戏 ( )

⑿、 别人和他讲话时常似听非听 ( )

⒀、 常丢失学习或活动要用的物品,如玩具、书、作业本等 ( )

⒁、 常常参与危险活动而不考虑后果,如乱跑到街上去而不顾周围等( )

诊断:在7岁以前起病,病史已有半年以上,并具备上述指标8条以上为阳性,即为多动症。

几乎所有儿童的正常行为都成了“临床表现”!

按这几个量表来判定,“多动症儿童”岂止是上面提到的患病比例,几乎所有的儿童都得成为“患儿”吧,这之中当然包括我自己的女儿——毫无疑问,她如果在童年时用这几张量表来测,每样都不严重,都有一点点,平均各项得分为“1”,那么也得被诊断为“阳性”吧。

那么,哪个儿童不是“患儿”呢?

《疾病发明者》作者对当前医疗界过度诊断、滥用药物现象给予揭露和批评,称这种现象是“发明疾病”。其中“多动症”就是典型的“被发明的病症”。

他说:“医生自己经常搞不清楚;因而常常误用有争议的诊断辅助工具。连多动症支持者都估计;被诊断为多动症的儿童有1/3是诊断模式下的牺牲品。比较各国;也可以发现把多动症的标签贴在孩子身上是多么随便的事。根据研究;巴西儿童有5。8%患多动症;芬兰有7。1%;阿联酋14。9%的孩子患有注意力缺乏症。怎么会有这样的差异?谁知道!小孩每天服药的情况就这样盲目形成;要对抗的病状却十分模糊。‘多动症儿童’的沉重标签往往基于医生的主观印象;诊断多动行为的某些准则也可以在多数健康儿童的身上找到;例如经常无法专注聆听他人说话、做作业和组织活动经常有困难、回答问题经常不假思索。这些是症状吗?或者只是令(某些)大人心烦的行为?”'2'

“多动症诊断量表”,这个事关千百万儿童命运与健康的东西,它是怎样产生的,谁制定了它,经过了怎样的检验与论证?如此粗制滥造、愚蠢做作的东西,竟然被当作主要检查工具给儿童使用。它哪里只是张量表,简直就是诊断圈套! 

三、令人眼花缭乱的“致病原因”

轻率诊断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无奈的难堪,这么“普遍”的一个公共疾病,它的形成机理到底是怎样的,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生病?历经一百多年的“研究”,解释越来越多,可到现在谁也说不清。

从现有资料看,有这样几种病因说:

第一,轻微脑组织损害——这一点主要围绕儿童出生方式进行猜测。在剖腹产被广泛使用前,被认为是出生时脑部受挤压所致;剖腹产被广泛使用后,却又说是因为剖腹产所致。还有的说是母亲怀孕期感染、高血压,或婴儿期喂奶及其它活动中,脑部受到损害。总之,孕产期、成长期的每一种情况都被猜测为可能,似乎一个人只要“出生”过、经历过胎儿与婴儿期,他的脑就要被损害。巧妙的是这些“损害”基本上都是不可测的。

第二,城市环境污染造成的铅中毒致病——这个原因听起来有些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