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书是美国的一部断代史,勾画了从1932年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到1972年尼克松总统任期内水门事件的四十年间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全景式画卷。这是一部场景宏大,又描写细腻的历史巨著。作者对这四十年间美国历届政府从诞生到终结全过程中的两党纷争和内部分歧;对这一阶段全世界所经历的每一件大事都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叙述;同时,对这四十年间发生在全世界,尤其是与美国有关联的方方面面都给予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从“补偿金大军”风潮、经济大萧条、总统竞选、二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爆炸\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肯尼迪遇刺身亡、尼克松卷入水门事件,到美国人的精神风貌、社会时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再到演艺界的奇闻趣事、妇女的流行服装、青少年的时髦追求,甚至英语词汇的最新演变和人们的性观念都做了面面俱到的讲述。对于每一位读者来说,阅读此书是从本质上深刻了解美国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本书在1979年曾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过,它的面世在当时及以后的漫长岁月里曾在中国读者中引起过较好的反响,甚至对一大批中国记者的写作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作者简介:
1932 年,当《光荣与梦想》实录的历史掀开第一页的时候,威廉·曼彻斯特年仅十岁,但他已是报纸的贪婪的读者。作为一个马萨诸塞州工人的儿子,他切身体会到了经济大萧条的痛苦。 1936 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再次当选为美国总统。这年,他 14 岁,成为马萨诸塞州斯普林弗尔德民主党总部的一位志愿者。珍珠港事件后,他在海军陆战队服役,曾在日本冲绳岛身负重伤。伤势痊愈后,他考取了大学。
在上学期间,他写了一本文学评论书。他的第一本书写于 27 岁,书名为《和平的打扰者》,是为门肯所作的传记。该书立刻在评论界获得了成功。 20 世纪 40 年代以来,他是《巴尔的摩太阳报》独占鳌头的记者和作家。
曼彻斯特的书被翻译成 17 种文字和盲文。其中,最畅销的两本著作是《克鲁伯的军火》和《总统之死》。《光荣与梦想》是他的第十部著作。
书评:
从部头上讲,每当你想捧起本书的时候,你会望而生畏;而你一旦读它,就会爱不释手。曼彻斯特对美国 1932~1972年间的精神风貌、社会时尚等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
——阿尔弗雷德·博厄斯 ( 迈阿密《先驱报》 )
作者对这段美国历史进行了精雕细刻,使所有这一代的读者能再次回味他们曾经历过的生活。曼彻斯特所著的这本书获得了非同凡响的成功。
——保罗·霍根
曼彻斯特采用实录的手法,不仅使读者想急于知道下面接着发生的事情,而且能使读者晓得,在什么样的时间条件下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约翰·布鲁克斯 ( 《芝加哥论坛·世界图书》 )
从表面看,《光荣与梦想》似乎过于冗杂,有点儿下里巴人,还常有对历史的自我否定……如果换种阅读角度,本书是一部通俗的史书,是一段怀旧的旅程,或者说,也是对世界上最大的难题的质疑。
——梅尔文·马多克斯 ( 《纽约时报》 )
是这个国家决定性四十年的出色而引人注目的人物素描。
——罗伯特·克里齐 ( 《洛杉矶时报》 )
这是一本从“补偿金大军”一直写到“水门事件”的传记。本书内容引人入胜,语言流畅,让人爱不释手。这本美国实录所写的是我们这一特殊环境中令人感兴趣的历史。读曼彻斯特的作品,你完全可能进入角色,同得胜的“补偿金大军”、精神振奋的罗斯福、高举旗帜的艾森豪威尔、紧张的被解职的麦克阿瑟产生共鸣;你也许会有自己的政治观点,会反对冷战。总之,读本书时,你在参与。
——纽约《时代周刊》记者阿伯特·凯茜
没有一本小说能与这本充满市井俗语和奇闻轶事的出色的史书相抗衡,书中的故事让人紧张并有危机感。我想,读本书时,你时而会眼含热泪,时而会捧腹大笑;你会一口气读完它。
——美国原版编者
光荣与梦想
第一部 应运而起(1932…1941年)
最惨的一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罗斯福!
1 2 3 4
5 6 7
战争边缘的美国!
1 2 3 4
5 6 7
第二部 牺牲与变化(1941…1950年)
反攻
1 2 3 4
5 6 7 8
曾是丁香满庭时
1 2 3 4 5
6 7 8 9 10
与哈里相处的日子
1 2 3 4 5
黑夜里哈里的一点英雄形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第三部 种下恶根
向右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玛丽莲·梦露
整顿受挫
1 2 3 4 5
6 7 8 9
将军可以休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第四部必得恶果(1961~1968年)
美国的一代新人
1 2 3 4 5
6 7 8 9 10
手伸得很长
1 2 3 4 5
6 7 8 9
伟大的梦和梦的破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毛病百出的一年
1 2 3 4 5
6 7 8 9
第五部尼克松终于上台(1969~1972年)
吹毛求疵的头儿脑儿
1 2 3 4 5
6 7 8 9 10
美利坚分裂国
1 2 3 4 5
6 7 8 9 10
自尊丧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第一部 应运而起(1932…1941年)
1929年10月24日 美国股票市场崩溃
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美国股票市场崩溃。成千上万的美国人,从一贫如洗的寡妇到腰缠万贯的大亨,都失去了他们终生的积蓄。到这天结束时,已经有11个金融家自杀。从这个角度看;来往穿行于华尔街的人们像一群热锅上的蚂蚁。
1
1932年8月,一位替《星期六晚邮报》写文章的人问英国的大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历史上有过类似大萧条这样的事情没有?他回答说:“有的,那叫黑暗时代,前后共400年。”为此惊呼大难临头,未免言过其实,但是这两个历史时期至少有一点看来确实是相同的,那就是,人民虽然身受其害,却都不懂得是什么在作祟。
有人笼统地归罪于“时势”,这所谓“时势”乃是胡佛的隐讳真相的说法。有人又把大萧条同1929年的股票市场崩溃混为一谈,往往说,“大萧条以来我还没有进过城”;或者说,“过去我常进城,不过那是大萧条以前的事了。”全国制造商协会主席约翰·E·埃杰顿说大萧条的局面是某些人偷懒怠工造成的。他说:“很多现在嚷嚷要工作的人,不是有工作时偏要罢工,便是根本不想干。他们无非想乘机替共产党鼓吹罢了。”对于这种含沙射影的指责,失业队伍里着实有不少人竟也默然忍受。他们采取这种态度,其原因在于40年前美国基督新教的道德观还很有势力。千百万人陷入绝境,当然不是咎由自取,可是社会工作者们却一再说:失业的人自觉羞愧。1932年2月,有个人被房东撵走,他对《纽约每日新闻》的记者说:“我已经两年多没有固定工作了,有时我真觉得自己像个杀人犯似的。我怎么搞的,连自己的孩子也没法照顾啦?”
由于教养的关系,这样的人自小就相信,谁卖力气,谁就有出息。现在呢,不管勤的懒的,一概倒霉,所以人人感到精神沮丧。正如沃尔特·李普曼当时所说:“整个民族精神不振,人人觉得自己孤零零的,谁也不信,啥事也不信,甚至对自己不信任了。”17年后,里斯曼在《孤独的人群》一书中剖析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在陷入这种困境时是如何的痛苦:“如果他屡试屡败,前程绝望,一个人就很可能再也没有内在的力量去抵抗外界的压力,于是满心内疚,只恨自己无能。”某某人宁可自杀也不靠救济过活,这样的报道当时报纸上登过不少。埃米尔·迪尔凯姆法国社会学家(1858~1917年)。——译者早就创造了“利他主义的自杀者”这个术语,说这种人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成为社会的负担。
真正的原因在哪里呢?在于从柯立芝总统到胡佛总统任内的所谓“新世纪”的繁荣并没有确实的基础。回顾起来,大萧条似乎是产业革命最后来了一次大动荡,由此在新的技术革命到来之前造成的一个间歇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有了各种大规模生产的技术,工人每小时的劳动生产率已经提高了40%以上。既然有了这样大量的商品生产,消费者的购买力显然也需要相应提高,这就是说,要增加工资。但是在20世纪20年代,工人的收入并没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相应增加。就是在黄金时代的1929年这一年,布鲁金斯研究所的经济学家也已计算过,一个家庭如果想取得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每年要有2000元的收入才行,但当年美国家庭60%以上的进款是达不到这个数字的。一句话,购买力跟不上商品产量。那时有各种愚蠢想法,其中之一是以为产量突增不是什么问题,说什么“只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