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白话帛书周易-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联系起来考虑时以为“大恒”与“恒”、“不恒”“勿恒”、“无恒”等不 
相协谐,因而删去了“大恒”中的“大”字,致使《大恒》卦变成了《恒》 
卦。基于此,“《易》有《大恒》”中的“大恒”作为书中的卦名来理解就 
较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了。同时“《易》有《大恒》”的“易”字作为书名来 
解释也就有了着落。因而“易”字作为书名最早见于《系辞》的说法也就没 
有异议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没有把通行来《系辞传》中的“《易》有《太 
极》”的“太极”作为卦名来理解,因而无法解释清楚“《易》有《太极》” 
中的“易”字。有人说这里的“易”是世界万物变化的过程,有人说这里的 
“易”字应作为书名来理解。 
  我将“《易》有《大恒》”中的“易”与“大恒”分别视为书名和卦名 
的最主要的根据还在于帛书《周易》之中。帛书《周易》的《恒》卦居于六 
十四卦之中的第三十二卦,第三十二卦乃六十四卦的二分之一的前一分的第 
末卦,即帛书《周易》的第四宫的最后的一卦。帛书《周易》共分为八宫, 
每一宫分为八卦,八八共六十四卦。如果我们将前四宫视为一篇的话(以键 
宫、根宫、习赣宫、辰宫四阳宫组成),则帛书《周易》的上下两篇的宫数 
与卦数相等。上篇以四阳宫组成,下篇以四阴宫组成。这上下两篇的中分卦 
则为《恒》卦。这就是帛书《系辞》所谓“《易》有《大恒》,是生两仪”。 
也就是说,《易》中有个《大恒》卦(后人改为《恒》卦),这个《大恒》 
卦把一部《易》书分为上下两篇。“是生两仪”的“是”作代词(复指《大 
恒》)看待。生犹造也,造犹分也。《说文解字》:“惟初太极,道立于一, 
造分天地,化成万物。”“两仪”即两篇。通行本所谓上下经即其余绪也。 
“两仪生四象”,意即上下两篇又各分为四宫卦,“四象生八卦”,意思是 
说上下两篇的四宫卦的每一宫又分为八个卦。所以说“八卦定吉凶,吉凶生 
大业”。虽然“《易》有《大恒》……”这段话讲的是《易》卦的排列组合 
方式,但却可以视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最早的排列组合思想。可惜湮没了两千 
年。前人因为没有机会见到“《易》有《大恒》”,因而也就无法将“太极” 

视为卦名,所以对“太极”等所作的种种论述都不能触及《易》书“太极” 
一词的本来含义。帛书《周易》出土已经十几年了,由于人们很少充分认识 
它的学术价值,加之帛书《周易》中的《系辞》至今尚未公布,所以一些同 
志在最近撰写的著作中仍然不能出以新解。我的老师朱伯昆先生在他的《易 
学哲学史(上)》说:“《系辞》说的‘太极’,指大衍之数或奇偶两画未 
分的状态,乃卦象的根源,故称其为太极。”葛荣晋同志所著的《中国哲学 
范畴史》称“太极是标志宇宙本原及其无限性的一个重要哲学范畴”。这都 
没有把“太极”放到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考察,更没有追溯到《系辞》中的 
“太极”原本是作为卦名来使用的这一根源上去。 
  基于上述的思考,我将《庄子》书中的“太极”同《周易》中的“太极” 
视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太极”。如果《庄子》书中的“太极”本来就是 
“太极”的话,那么,《周易》中的“太极”则可能是从《庄子》书中借用 
过来的,人们为了避讳就用“太极”代替了“大恒”。如果《庄子》书中的 
“太极”原来并不作“太极”,那么,《周易》中的“太极”则可能是从《老 
子》书中的“无极”借换过来的,人们为了避讳便将“大恒”的“恒”改为 
“极”,则得到“大极”。“大极”即“太极”。大、太古通用。或者与“皇 
极”有关。 
  那么,“大恒”一词的字面意义是什么呢?我认为大约有以下几种诠释。 
一、努力进取。“恒”训为进取。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恒,卦名。 
恒,进也,张弓绷弦箭发而进也。甲骨文恒字字形象张弓所绷之弦。《诗·小 
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毛《传》:‘恒,弦。升,出也。 
言俱进也。’郑《笺》云:‘月上弦而就盈,日始出而就明。’恒本又作亘, 
乃■之古文。或作■,其义训竟,竟之为言进也。故恒与升同义,毛《传》 
所谓俱进也。”二、永久。恒,常也,久也。帛书《老子》:“道可道,非 
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孟子》云:“人有恒言:天下、国、家,天下 
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三、法也。“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不恒其德, 
不法其德。这三种解释当以第二种解释较易为人们所接受。 
  显然,中国易学上的“太极”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的。我 
们必须历史地变化地看待中国易学史上、中国哲学史上的“太极”范畴。只 
有将其置于中国文化的背景之下,才能更好地研究这一范畴。 
  古今学者对“太极”一词进行了各种解释,兹将我见到的归纳于下。 
  一、“太极”是无象的《易》。吴桂森《周易像象述》卷九:“圆形、 
方知、易贡者,有象之《易》也。有个所以然者,无象之《易》也。无象之 
《易》,斯理是也;寂然不动者,所谓太极也。无此理,便无所谓《易》; 
有太极,便有《易》。” 
  二、“太极”是成卦时虚一不用的那一根蓍草。《周易子夏传》:“一 
不用者,太极也。”《周易丁氏传》:“‘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一不用者,太极也。”崔憬说:“舍一不用者,以象太极虚而不用也。”王 
辅嗣云:“不用之用以之通,非数而数以之成,即《易》之太极也。”林栗 
《周易经传集解》卷三十三:“虚其一以象太极。太极混成,阴阳未分,不 
可用也,故用四十有九。” 
  三、“太极”是象用来成卦的四十九根蓍草合而未分的形态。崔憬《周 
易探元》:“四十九数合而未分,是象太极也;今分而为二以象两仪矣。” 
林栗《周易经传集解》卷三十三:“或曰:一,非太极也;[太极],四十 

九之总数也。” 
  四、”太极”是卦的全体。林栗《周易经传集解》卷三十三:“《易》 
之中有太极焉,则卦之全体也;有两仪焉,则卦之重像是也,两仪是太极而 
判,故曰太极生两仪。” 
  五、“太极”就是北辰。《周易马氏传》:“易有太极,谓北辰也。” 
一本引作“易有太极,北辰是也”。《经典释文》:“太极,北辰也。” 
  六、“太极”是象、数、形、器之理的共名。胡震《周易衍义》:“朱 
子曰:太极者,象数未形而其理已具之称;形器已具而其理无之目。” 
  七、“道”为“太极”。《皇极经世书》卷七:“道为太极。”《朱文 
公文集》卷三十七:“道字即《易》之太极。”《宋元学案》卷十二:“语 
道体之至极,则谓之太极;语太极之流行,则谓之道。”“太极者,何也? 
曰:道也。” 
  八、“心”为“太极”。《宋元学案》卷九:“心为太极。”卷九十四: 
“天地,一《易》也;古今,一《易》也;吾身,亦一《易》也。以天心而 
论之,心者,《易》之太极也。” 
  九、混成一体,谓之“太极”。《宋元学案》卷九:“混成一体,谓之 
太极。” 
  十、“太极”是天地人物混然一贯之理。《周易衍义》:“太极者,天 
地人物混然一贯之理,无象形而能形者也。” 
  十一、“太极”是两仪、四象、八卦之理。《宋元学案》卷十二:“朱 
子曰:且夫《大传》之太极者,何也?即两仪、四象、八卦之理,具于三者 
之先而蕴于三者之内者也。” 
  十二、“太极”是所以生生之理。赵汸《周易文诠》:“《易》固生生 
不穷矣,必有所以生生之理主宰于其中。不有太极乎?太极动而生阳,则画 
一奇以象阳仪;静而生阴,则画一偶以象阴仪。太极生两仪,两仪一太极也。” 
  十三、“太极”是“中”,是“理”。《宋元学案》卷十二:“极亦此 
理也,中亦此理也。……《中庸》曰:‘中也者,天下大本也。和也者,天 
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理至矣。外此,岂更复有 
太极哉?!” 
  十四、“太极”即是“诚”。李光地《榕村全书·通书篇》:“《通书》 
四十章皆错综以阐太极之蕴,然其义各有得当,而前后诸章益互相发。首两 
章言诚。诚,即太极也。” 
  十五、“太极”是气的运动的规律。黄梨洲《太极图讲义》:“通天地, 
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气本一也,而有往来合辟升降之殊,则分之为动静。 
有动静,则不得不分之为阴阳。然此阴阳之动静也,千条万绪,纷纭胶葛, 
而卒不克乱。万古此寒暑也,万古此生长收藏也,莫知其所以然而然,是即 
所谓理也,所谓太极也。以其不紊而言则谓之理,以其极至而言则谓之太极。” 
  十六、“阴阳”便是“太极”。《太极图说》:“五行,一阴阳也;阴 
阳,一太极也。”《通书·动静(第十六)》:“水阴根阳。火阳根阴。五 
行,阴阳。阴阳,太极。”《朱子语类》卷九十四:“舜弼论太极云:‘阴 
阳便是太极。’” 
  十七、“太极”是个最好的道理。《朱子语类》卷九十四:“或问太极。 
曰:‘太极只是个极好至善底道理。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周子所 
谓太极,是天地人物万善至好的表德。’”胡煦《周易约注》卷十四:“太 

极二字是孔子言理最精最密之妙旨。太者,尊上之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