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中世纪文化教育史-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音学、韵律学、文法学、字源学、天文学和祭礼为“六科”。规定六科是学
习呔陀经的基本训练。在学科学习的基础上,学生才会领会吠陀经典。教学
方法上也有了改进,不再是机械的记诵和体罚,而是强调教师要用恰当的语
言打动学生。古儒还常常利用年长儿童充当助手,由助手协助教师把知识传

给一般儿童。这大概是导师制的起源。
中世纪教育中还出现一种高等学校。这种学校在公元5 世纪末的笈多王
朝时较为发达。最初是一些学者讨论神学和哲学问题的场所,它吸引了一些
受过基础教育的青年来倾听和学习,慢慢地就在某些城市形成了水平高深的
学习中心。据史册记载,讨论会发达之后,须有21 名学者才得组成讨论会。
学者除讨论呔陀经义之外,还传授法律学、文法学、天文学等高深学科。这
类学校是私人的组织,不是政府设置的教育机构。它们有赖于私人捐献的产
业来维持。
婆罗门教除由古儒设置的学校和高等学校外,还在各处设置简陋的学
舍,称“图洛司”,收容少量学生,不收费用而且供应食宿;又在森林中设
置学校,称森林学校,水平较优,约同于高等学校。另外,公元6 世纪以后
还出现了文法学校、法律学校、天文学校、哲学学校,分授各科知识。这些
学校都以婆罗门教为主导思想,但为数不多,势力远不及古儒学校及高等学
校。
(2)佛教教育
佛教是由释迦牟尼(公元前563—前483 年)在公元前6 世纪创立的。
它以反婆罗门的姿态出现,却又基本上继承了婆罗门的教义。在教育上,两
者都以该教教义为主,但佛教教育照顾较多的众生,不像婆罗门教育那样具
有严格的阶级性而是凡愿为僧者都可以接受教育。
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包括在“四谛”与“八正道”中。“四谛”指“苦
谛”(凡人都要受苦)、“集谛”(苦必有因)、“灭谛”(苦必须解脱)、
“道谛”(为求解脱苦难,必须遵循八重正道)。“八正道”包括:正见(正
确的见解和信仰)、正志(正确的思维)、正语(正确的语言)、正业(正
确的行动和作为)、正命(正确的生活)、正精进(正确的努力)、正念(不
萌邪恶杂念)、正定(正确的精神统治)。佛教把人生看作是一个因果轮回
的苦海,为了摆脱此苦海必须断欲爱、求解脱,通过自我的修道进入涅境界
(即不生、不灭、永远超脱的最高理想境界)。佛教教育即以教义为根本原
则,劝告人们弃绝人间的享乐,蔑视现实的人生,通过修行,达到涅■的境
界。
佛教教育的最初形式是由比丘(和尚)、比丘尼(尼姑)、优婆塞(善
男)、优婆夷(信女)组成为传教团四处传教。佛典中即有圣者优婆崛多召
集数十万人宣讲佛法的传说。传说优婆崛多在说法时,有恶魔在城里降下雨, 
当时不少人到城里去了,剩下的人仍在听法。第二天恶魔又降下衣服雨,又
有许多人到城里去了。照这样,恶魔第三天降下银雨,第四天降下金雨,第
五天降下金宝雨,使听法的人大大减少。到第六天,恶魔自己作天界舞蹈者
的装束让其儿女妻子也变成天上舞者,似种种舞姿、种种奇幻景象以及悦耳
的歌声乐曲来转移人们的心志,使得听法的人连一个也没有了。圣者优婆崛
多此时不得不施展神力,将恶魔及其眷属都变得身体衰老丑恶,衣着褴褛, 
头上还系着腐烂的人尸,使人一见就要呕吐。于是那所有未离贪欲的人也厌
恶、恐惧。这样,众人都对尘世生起厌心,对佛法则更加信仰。从降雨那天
开始,优婆崛多对由于往昔善根所激发而从四面赶来的一切众人在第六个昼
夜中整夜说法,因而在第七天即有一百八十万人见到真谛。传说是否可信姑
且不论,但这种传教方式则是很普遍的。

佛教寺院是佛教教育的主要机构。佛教认为,只有出家进入寺院修行学
习,才能得到完全的解脱。凡欲出家进入寺院者,不能有疾病,也不能是奴
隶、债务人以及为国王服役的人。不足年龄者由家长申请入院。学习分为两
期:第一期称帕伯伽,第二期称乌帕沙姆帕大。第一期入学年龄为8 岁,第
二期为20 岁。入学仪式极简单:剪去头发,着黄色宽袍、披其一肩,向大和
尚行礼,口中并念:“我受佛祖之保佑,我受大嘛之保佑,我受善之保佑。” 
(蒋建白:《印度教育概览》第8 页,商务印书馆1947 年版) 
寺院里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佛教经典。此外也还学习其它科目、如字典编
辑法、医药、因明、哲学、经书注释等。在最初阶段,教师口授,学生记诵; 
学到高深阶段,则采用争辩和议论方法。第一期儿童8 岁入寺院,学习12 
年,经考试合格者,称作比丘,即僧人。多数比丘离寺回家,少数人继续留
寺,一般再学习10 年。学习内容分为教义传授与生活监督两个方面,经过5 
年后,如能熟读唯纳耶,则可与其师分住,但如往他处,仍要受到其师照顾, 
直到10 年期满为止。
佛教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道德品格教育及言行举止训练。寺院
对衣、食、住、行、学习,修行等方面订有种种清规戒律。僧人不得从事任
何世俗性的职业,平时生活全凭乞化及在家信徒供养。洒扫寺院等杂务均由
初学者担任,高级学生则致力默祷。僧徒对老师要毕恭毕敬,老师起身行走、
睡觉以及日常小事、都由学生侍奉;教师则要全心教育学生,不仅要传授经
义,而且要照顾学生衣食住行。
中世纪印度最大的佛教教育中心是位于北印度的那烂陀地。它当时也是
世界性的佛教教育中心和学术中心。那烂陀原是圣者舍利弗(即释迦牟尼) 
诞生之地,后来也是舍利弗及八万阿罗汉眷属涅■的地方。那里有圣者舍利
弗的一座塔,阿育王在此基础上建造了一座大佛堂。到后来,大乘最初的五
百阿阇梨认为在圣者舍利弗的地方宣讲大乘教法,能使大乘众人对教法十分
虔诚。于是由婆罗门阿阇梨兄弟修建了8 座庙宇,并将所有大乘经典收藏在
那里。这样那烂陀寺成了佛教文化教育中心。《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描述了当时的盛况:“印度伽蓝,数乃千万,壮丽崇高,此为其极。僧徒主
额常有万人,并讲大乘兼18 部,爱至俗典吠陀等书,因明、声明、医方术数
亦俱研习”。寺内讲座日百余次,内容除佛教教义外,还涉及宗教以外的哲
学、科学、艺术等世俗科目。据7 世纪玄奘的记载,当时那烂陀有僧徒8500 
人、僧师1500 人。规模之大,可见一斑。
(3)伊斯兰教育
印度西部自公元7 世纪起便受到回教徒阿拉伯人的入侵。公元8 世纪时
占领了辛多。嗣后又有一批回教徒土耳其族入侵印度。公元10 世纪后半叶, 
自阿拔斯王朝鼎盛时期开始,西亚各地,土耳其人在政治、军事方面的活动
加强,势力扩大到中亚与现在阿富汗一带。伽色尼王朝(公元962—1186 年) 
及其后的王朝(1152—1206 年)就是这类穆斯林阿富汗政权。他们以掠夺印
度的财富为目的,屡次派军队入侵西北印度。1192 年,廓尔王大败印度联军, 
建立了伊斯兰统治印度的基础。公元13 世纪初,原为廓尔王朝总督、奴隶出
身的突厥人库特布—乌得一丁·艾巴克自立为苏丹(1206—1210 年),统治
以德里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此后三百余年,王朝屡有更迭,历史上称为德里
苏丹国(1206—1526 年)。

德里诸王朝统治期间,伊斯兰教在印度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且占据了
统治地位。这一方面是由于一些狂热的征服者用强权来压迫印度人改宗,“改
宗,不然即死”;而一些印度的贵族则改宗以图保持或扩大本身的权力。但
是另一方面,伊斯兰教在印度的扩张,更主要的是伊斯兰教中的苏非主义的
影响。所谓苏非阿拉伯语的意思是“穿粗制羊毛衣服的人。”该派主张人要
克己,放弃一切现实欲望,通过虔修默祷,以求接近真主,达到“人神合一” 
的最高境界。该派的主张切合了下层阶级的需要,广大的农民和下级种姓的
人,寄希望于伊斯兰教中的平等原则,摆脱种姓制度的桎梏。于是纷纷改信
伊斯兰教。伊斯兰教育也就成了教育的主流。
德里苏丹的统治者们在全国各地建立清真寺、图书馆、学校,推行伊斯
兰教育。每一所清真寺都附设一所“马克塔卜”,即小学,附近地区的男女
儿童皆可以在此接受教育。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古兰经》,其次旁及简单的
读、写、算。教学方法注重死记硬背。此外还设有学院,教授文法、修辞、
因明学、神学、玄学、文学、法律及其他自然科学。波斯语和阿拉伯语是学
校教学的主要语言。

八、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文化教育
1。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公元7 世纪30 年代至公元13 世纪中叶,阿拉伯人在中东建立了阿拉伯
帝国,结束了亚历山大帝国崩溃以后中东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从比利牛斯山
脉到信德、从摩洛哥到中亚的所有地区。
公元610 年,穆罕默德利用阿拉伯半岛各部落要求改变社会现状和实现
统一的愿望,在麦加接受天使的启示,创立伊斯兰教。开始时,穆罕默德的
信徒极少,但经过20 多年的不懈努力,到公元632 年他逝世时,一个以伊斯
兰教为共同信仰、政教合一的、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出现于阿拉伯半岛。
穆罕默德以后,阿拉伯国家的首脑称哈里发。最初的4 位哈里发是由穆
斯林公社选举产生的。第一任哈里发阿布·伯克尔平定了各部落的叛乱,恢
复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第二任哈里发是欧麦尔(公元634—644 年在位), 
他利用拜占庭帝国和波斯长期战争后两败俱伤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