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单称博士,其下有助教。音、书、算各有博士,其人员如下:
大学头:1 人博士:1 人
大学助:1 人 大学大允:1 人
助教:2 人,大学少允:1 人
音博士:1 人 书博士:1 人
算博士:1 人 大学大属:1 人
大学少属:1 人
博士和助教负责教授经书及课试学生;音博士、书博士、算博士分别负
责教授字音、书道及算术。学习“明经”的生徒,称为学生,其定额为400
人。他们在学习经书之前,要先向音博士学习正确的中国音,然后再学习经
义。
大学的任务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教学内容和教科书以儒家经
典为主。明经道的教科书有大经、中经、小经之分。大经指《礼记》、《左
传》;中经指《诗》、《周礼》、《仪礼》;小经指《易书》。其中如学完
大经或中经中的任何2 经即可毕业,并有贡举的资格。“算道”的教科书用
《孙子》、《五曹》、《九章》、《海岛》、《六章》、《缀术》、《三开》、
《重差》、《周髀》、《九司》等。此外,《论语》和《孝经》不论何种学
生,均须兼习。
大学的入学资格有严格的等级身分限制。五位以上官吏的子孙可以自由
入学,六、七、八位官吏的子孙需经特别批准方可入学;庶民子弟根本不得
入学。入学年龄规定为13 岁到16 岁。修业年限没有限定,只要学完规定的
课程,通过官吏录用考试即可毕业。学生每10 天有一天休息,休息前有小考,
每年7 月举行大考。对应试考生问大义8 条,通过6 条以上者为上等;通过
4 条或5 条者为中等,通过3 条以下者为下等。如连续3 年试为下等,或9
年间仍未学完规定课程,则勒令退学。对不遵守师道或在一年内超假百日以
上者,也令其退学。
除了大学以外,中央还设有一些专门性质的学校。如阴阳寮、典药寮及
雅乐寮。阴阳寮培养阴阳生历生、天文生共30 人;典药寮培养医生、针生、
按摩生、咒禁生、药园生共82 人;雅乐寮培养各种乐人364 人。这些学校学
习的规定与大学同,仅有一点相异,即这些学校允许庶民子弟入学。
②国学。国学由“国”一级的政府机关管辖。《大宝律令》规定,地方
的行政区分为国和郡两级。全国分为60 多个国,国一级的地方长官叫国司,
国司由中央政府直接委派。郡是国的下属地方行政区划,其地方长官叫郡司,
由当地有势力者担任。
国学主要招收郡司子弟,郡司子弟未满时,庶人子弟也可入学。学生的
定额,因国的面积大小、人口多寡而定。“学会”中规定,大的国50 人,中
等国30 人,小国20 人,其中1/5 的学生习医。国学的教育方针、学科和课
程设置、考试方法及学生的推荐等,和大学基本相同。国学也以儒学教育为
主,经学占重要地位。但在国学中也可设医学、药学。在国学中讲授经学的
教官叫“国博士”,讲授医药学的叫“医师”。按照大宝律令规定,原则上
每一国设一所国学。但是,九州的筑前、筑后、丰前、丰后、肥前、肥后六
国均不设置国学,而合并于“太宰府”称为“府学校”。而且在国学中没有
“算生”。因为六国均属大国,学生定额为240 人。
除了大学和国学这两种主要教育机构外,私学是最普遍的实施教育的机
关。一些遣唐使学成归国后创办私学,宣讲儒家学说。如公元640 年归国的
高向玄理等开设私学,招收大中兄皇子、中臣镰足等人为弟子。大化革新后,
私学得到政府的提倡。大宝律令规定,凡一品至四品的官员家里都要选派1
名博士为家庭教师,专门教育这些官僚家庭的子弟。
私学传授的内容很广,既包括儒学,也包括文学艺术、工艺美术以及一
些实用技能,如木工、金工等。招生的对象上至贵族子弟,下至平民子弟。
一些传授实用技能的私学也得到政府的鼓励,如公元730 年3 月,太政官在
奏文中写道:“阴阳、医术及七曜颁历等之类,实为国家需要的学问,不得
废弃。但调查许多博士的情况,他们年老体衰,若不抓紧传授下代,恐致绝
业。切望鼓励吉田连宜。。等七人。分别招收弟子,以传其业。学生学习时
的衣着伙食费按照大学学生的标准。”(《续日本纪》十)
平安时期,由于官学逐渐衰落,私学获得了更大的发展。一些在大学寮
或朝廷任职的博士竞相设立私学,使本族子孙及其亲属子弟到这里接受必要
的教育,以应付官吏录用的考试。这类私学著名的有菅原潘公和大江音人创
立的文章院;和气广世创办的弘文院;滕原冬嗣创办的劝学院等。这些私学
是纯粹的贵族教育机构。此外,也有面向庶民子弟的私学,如空海和尚创办
的综艺种智院。空海设立这所学校的目的就是为了给没有学习场所的贫贱子
弟创造一些学习条件,提供学习机会。他所传授的课程,不限于佛教,也包
括儒学。
(2)“和汉之学”的兴起与教育的民族化
日本在平安时代(公元794—1192 年)以前,所谓学问,仅指汉学而言。
虽然也有“明法家”研究日本的律令格式,但此外的人,差不多仅研究汉籍。
对于日本自己的历史,未有深切的研究。就是朝廷方面的国史研究,与汉学
比较起来,也是微乎其微的。日本的两本重要史籍《古事记》和《日本书纪》,
都是仿照中国正史的体例及干支纪年写成的。但是,公元9 世纪后,日本在
吸收、消化中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开始形成自己独特
的日本民族文化,即所谓从唐式文化向国风文化转变。教育也随之民族化。
从唐式文化向国风文化的演变,在文学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公元9 世
纪中叶以前,贵族社会还是把汉文文学知识的丰富程度看作是衡量才能的尺
度。到公元9 世纪中叶,空海用单音节的草书体汉字制成“平假名”,吉备
真备用楷体汉字编录制成“片假名”,终于创造出本民族的假名文字。当时,
在公文乃至私人日记方面仍然使用汉字。以汉文为基础,用汉字书写文章还
可以;如果写日本诗歌供人阅读,汉字就不如假名方便。平安贵族之间的交
往,必不可少诗歌的应酬,于是假名文字就逐渐盛行,日本文体也逐渐发达
起来。从公元9 世纪末到公元10 世纪,和歌博得了贵族的普遍爱好,它胜过
了汉诗和汉文。公元905 年纪贯之奉醍醐天皇之命选揖了《古今和歌集》。
在散文方面,日本文体也逐渐成为文学的主流,出现了许多“物语”作品,
以诗歌家在原业平的诗歌为核心,把诗歌中所描写的事件及故事情节加工整
理而成的《伊势物语》和以民间故事为素材用传奇文学的体裁写成的《竹取
物语》,乃是物语文学体裁的开端。除了文学以外,在美术、音乐、书法、
宗教等方面,也都体现了民族特征。
随着文化的民族化,加上中日之间交通自公元9 世纪断绝,公元894 年,
日本停止派遣遣唐使,中国方面的影响大大减少。而另一方面,日本自身的
惯例和古典渐渐增多,对于此等惯例和古典也有明白的必要,于是研究日本
的风气次第形成。公元954 年,大江朝纳为历博士贺茂保宪所作的上奏中说,
“亲父忠行,必究古今,学兼倭唐”。这是“和学”一词的开始。到镰仓时
代(1192—1333 年)时,在《宇治拾遗物语》、《愚管抄》、《续古事谈》
等书籍中,“和汉之才”之类的名词已是常见。学问的外延扩大开来。
学问内涵的变迁引起教育内容的变迁。平安时期,宫廷贵族养成一种特
殊的文化风俗。能赋汉诗、能写和歌、能弹奏管弦乐器在当时被认为是高尚
人的三项主要技能。因此,培养这三方面的才能就成为贵族教育的主要内容。
到了镰仓时代后,汉学的地位继续下降,习字和和歌成了贵族的主要学习内
容。
学校制度也逐渐民族化。平安时期先后几次对《大宝律令》中有关学校
的规定进行改革,增加了一些民族化的内容。比如,在奈良时代末期,在大
学里增设文章博士,讲授文章道。这种官职和课程,在唐制中并没有,它是
根据日本的需要独创出来的。奈良时代的文章博士,在大学里地位低于经学
博士,但到平安时期,大学进行改革,大大提高文章道的地位,文章博士的
地位也随之提高,超越于经学博士之上。
(3)学校的衰落与武士教育的兴起
从平安后期的延喜年间,即公元10 世纪初开始,大学逐渐衰败下去。原
因有三:一是汉文学的衰落。以传授汉学为主的学校也随之衰落;二是由于
官吏世袭制的盛行。《大宝律令》规定,五位以上官吏的子孙,不论其学业
如何,都可享受因袭官职的特权,因而他们志愿入大学者甚少。三是由于大
学的劝学田荒废和被侵吞,学校的财源涸竭,难以维持。三善清行在天皇延
喜14 年上奏时说:
年代渐久,事皆睽违。承和年中,将加贺郡劝学田归还伴善男。又勒令
久世郡之田分为四分,以其三分归与典药、左右马等三寮,仅留一分为学生
膳费。河内之两郡,为水所没,陷为大河。当今所遗者,仅“大炊寮”之饭
米六斗与久世郡之遗田七町而已。以此区区之数,饷数百生徒,虽煮薄粥,
犹感不足。于是后进者皆认大学为坎■之府,冻馁之乡,父母告诫其子,令
其不齿学馆。南北讲堂,草深没膝。东西曹司,杳无人迹。且每至贡举之时,
仅以虚名荐士,不问才之高下,人之劳逸。。。先王庠序遂成丘墟。
国学的命运与大学一样。1177 年,大学寮毁于一场大火,日本古代的学
制也随之灭亡。到镰仓时代(1192—1333 年),官办的学校不再存在,家庭
和寺院成了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
日本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