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给老爸老妈的100个长寿秘诀-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凡事过犹不及,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年人对疾病非常敏感,出门担心风太大,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上楼梯又怕跌腰腿,定要人搀扶;或者一有个头疼脑热就拼命吃药,平时没事也喜欢买些保健品补补身子。这类老年人甚至连儿孙的请帖都不愿接,生怕吃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影响到自己的身体。
其实,老人们关注自己的身体本也无可厚非,但这种敏感的情绪却大可不必,细菌虽然会侵蚀人的身体,人体没有细菌却也是无法维持健康的。更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过分注重身体健康,乃至杯弓蛇影,不仅不能起到防范疾病的作用,反而会因为胡思乱想,造成精神压力过大,最后难免得不偿失。
如此,为了确保老年人能有一个正确预防疾病的态度,我们必须明白这样两个道理。
◇◇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害怕疾病的心理。当我们人为地制造了一些负面想法时,难免会情绪焦躁、心情压抑,而这又会导致免疫系统失衡,反倒真的容易引疾病上身了。
◇◇害怕疾病的心理人人都会有,但单单害怕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只能使事情变得更加糟糕。面对疾病,我们还是应当放宽心胸,以愉悦、坦然的心情面对生活,做到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中有数。
由此可见,生活就是要顺其自然,在疾病来临之前,担心害怕是没有用的,无谓的担心和忧虑反倒会使我们的精神更加疲惫、身体更加劳累,最后让疾病白白钻了空子。
其实,现代医学发现,大部分长寿的老人都出于一些不太富裕的家庭。他们由于生活条件所限,无法刻意注重自己的健康,吃的食物并不特别讲究,医疗条件也很是简陋。但他们往往岁过九十却依然身轻体健,甚至比一些年轻人的身体都棒得多。
那么,究竟这些长寿的老人们都有着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健康生活需随意。对于老年人来说,健康的大敌并不是身体器官的逐渐衰老,而是自身过于担心被疾病侵入而造成的惶惶不可终日。佛说:“持平常心。”生活随意一些,平常一些,一日三餐吃得好睡得香,身子骨又岂能不硬朗。
◇◇随时保持开朗的情绪。俗话说:“笑一笑,百病消。”老人如果整天愁眉不展心忧不已,难免影响身体各部位的器官运作,若能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疾病自然绕道而行。
生病吃药可治病,没病吃药可致命。许多时候,老年人感觉上的不舒服,实在不是由于身体机能运作出错导致,而是魔由心生,心魔入侵所致。老人们在一起聊天说话,常常会互相交换自己的经验心得。因此,很多老年人在听闻了他人的症状情况后,便会急于和自己对号入座……这实在是给自己平添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其实,健康的体魄更需要我们顺其自然地去生活、理智科学地去观察与分析。我们老年人一定要在内心坚定这样一个想法:吃自己的饭,走自己的路,只要自己身体健康,又何必在乎他人的一番危言呢。
“正视健康”有窍门
◆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只有科学才是战胜疾病的最好法宝,若我们能及早树立一个科学的健康观,就等于拥有了与疾病抗争的最好武器。有了充分的准备,又何愁战之不胜呢?
◆对自己的身体做到心里有数。别人的病情始终存在于别人的身上,每个人的身体都是大不相同的。人到老年,难免会有个腰酸腿疼,如若对自己的身体不加了解,便一味将他人的病情安在自己身上,有时难免会自己吓到自己。
◆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凡人都会生病,大家吃同样的药,打同样的针,却未必能同时恢复健康。为何?除去个人身体素质的差异,好得快的人必定是开朗乐观,对人生充满了希望。老年人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面对生活,病痛也不过只是匆匆过客罢了。
人生体悟
当人遇见困难时,应当坦然面对各种情况,稳定情绪并坚定必胜的信心。当害怕疾病时,您不妨换位思考一下,患了疾病的人都没有害怕,健康的人又有什么可值得怕的呢?如此一来,情绪稳定了,考虑问题就会理智了,恐惧感自然也就消失了。
生与死就像太极中的两条鱼,首尾相扣,不弃不离。没有生不成人生,没有死亦不成人生,生死循环方能维持万物生生不息。
佛曰:爱别离为人生一苦。人生没有不散之筵席,年轻时与我们觥筹交错的友人,即便感情多么深厚,过了若干年以后,终究还是会与我们别离。如是,参加他人的葬礼,往往成为我们心中的一块郁结所在。
我们身边的许多老年人,在参加完亲人或朋友,或同事的葬礼后,都会愁眉不展好一阵子。老人的悲痛往往不是凭空而来,想象着曾经和自己一同成长、一同奋斗的人,就那么突然不告而别,心里必然会很不是滋味。同时,感受到追悼会的悲伤气氛,老人难免会由此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
但是,宇宙万物,皆有始有终,就连百亿年的星星,最终也会化为尘埃。亲友离去之后,我们凭空做出此般联想,不仅对身体无益,又徒增了家人的悲痛,这是何必呢?
关于生与死,曾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某户人家添了一个小男孩,朋友们都来向他道贺。其中一个人说:这个孩子以后是要发财的。另一个人说:这个孩子看上去会当官。而最后一个人说:这个孩子终究是会死的。人们都纷纷对前两人的话表示赞同,却把最后一个人给臭骂了一顿。没错,人人都希望升官发财,人人都畏惧死亡。但现实的情况是,未必人人都能实现名利的愿望,只有死亡,才是生命中最稀松平常之事。
如果我们将死亡看作生命的终点,凋零的鲜花,那它确是人生最可怕的事情之一。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情形就大不一样了。生与死就像太极中的两条鱼,首尾相扣,不弃不离。没有生不成人生,没有死亦不成人生,生死循环方能维持万物生生不息。普希金也曾说过:“老年就是回到孩提时代,死亡就是回到另一种出生。”
亲友离去的确令人悲痛万分,老年人一时心情沉痛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因此被悲痛的苦海淹没,让自己痛不欲生,这就不值得了。面对亲人的离别,聪明的老年人应该化悲痛为力量,把现在的生活过得更好,让走的人安心走好。那些因亲人辞世而虐待自己的人,应该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违背了逝者的意愿。
当亲友过世之后,老年人应当积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消除悲痛在心灵上造成的阴影。正确的方法是,在亲人的陪伴下,进行科学的心理调适。
◇◇欲使自己尽快从悲痛的氛围中解脱出来,不妨通过各种方式尽情地宣泄一番。如在亲人挚友面前嚎啕大哭一场,找个可信任的人唠叨发泄一次等等,这些做法都能及时舒缓情绪,避免自己陷入哀痛而无法自拔。
◇◇如想表达对亲友的眷恋之情,终日将自己的心事闷在胸中并非上上之举。如能将心情用诗文、书信或日记等形式写出来,不但可抒发胸怀,将悲痛化为文字,还能将这份情谊永久留念身边。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尽管宣泄对于维护身心健康有益,但是,无休止的悲哀必然造成人为的精神消耗。所以,过一段时间之后,就要设法转移自已的注意力。您可以到亲友处小住一段时间,或是走出斗室,多接触外面的世界,多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只要生活的视野开阔了,精神上的痛苦也就会随之淡化和消失了。
不过,如若离去者是多年老友,我们或许还能尽快从悲伤中走出,但如果撒手而去的是自己的伴侣,那又该如何面对呢?的确,在所有离去的至亲中,让我们最无法释怀的,必是携手我们历经风雨的那个人。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在经历过了几十年的沟沟坎坎和磕磕绊绊后,两个人正相携安度晚年之时,倘若一方“先走一步”,必定会给另一方在精神上造成巨大的创伤。
与老伴洒泪告别之后,有些人总觉得对不起逝者:为什么过去常常对他发脾气?为什么没有坚持让他去医院检查?甚至认为对方的死自己负有主要责任。于是生者精神恍惚,心理负担沉重,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在言行上还会出现一系列反常现象。
但是,这种行为,除了让自己的健康每况愈下,还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如果老伴依旧在世,当他看见爱人如此折磨自己,心中又会作何感想呢?
因此,当老伴离去后,折磨自己终究于事无补,对逝者最好的寄托和思念,应该是悟透人生的哲理,勇敢地挑起社会和家庭的重担,迎着火红的夕阳,坚强、乐观地生活下去。
人不能长生不老,却可以延缓衰老;人不能死而复生,却可以死而不灭。当亲友安然离去时,我们都应当有这样一种坦然态度:含笑而交,含笑而送。他将鲜花留在你的路上,他的歌声留在你的耳旁。
“正确看待亲友离去”有窍门
◆少参加追悼会。追悼会上沉重压抑的气氛,往往会加重我们本就悲伤的情绪,使得我们更加痛不欲生。为了避免被这种气氛感染,我们不妨委托子女代为参加追悼会,一来表达了我们的惦念之情,二来也可将悲伤之情迅速化解。
◆多与亲人讨论快乐的事。人生值得讨论的开心事多得是,何苦与自己的心情纠缠呢?斯人已逝,自己活得平安、快乐才是当下更重要的事。
◆坦然看待生死。我们饿了就要吃饭,困了就会睡觉。生就好比人生活力充沛的时刻,而死亡只不过是因为身体累了,需要好好休息了。离去的亲友只不过是躺下休息了,对此我们唯有坦然面对。
人生体悟
无论是多年相交的故人辞世,还是致爱的亲人离别,我们都难免痛不欲生。但心痛又有何用?这杯苦酒必是人人都要下咽的。逝者安详睡去,他们圆满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该好好休息了,我们难道不该为他们感到高兴吗?若一味胡思乱想,不过只是扰乱自己的心绪,徒增一些不必要的烦恼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