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元曲300首-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哟旱较模皇强窜衤罂ǎ潭股浚独氤臼赖氖欠牵谠旱纳钫媸强旎罴玻

98、蟾宫曲。箕山感怀    卢挚

巢由后隐者谁何?试屈指高人,却也无多。渔父严陵,农夫陶令,尽会婆娑。五柳庄瓷瓯瓦钵,七里滩雨笠烟蓑。好处如何?三径秋香,万古苍波。

[注解]

箕山:在河南登封县东南,相传是唐尧时巢父、许由隐居的地方。见《高士传》。

严陵:即东汉时的严光,字子陵。曾与刘秀同学。刘秀即位后,他不肯应诏为官,改名隐居于富春山。

陶令:即东晋时的大诗人陶渊明,曾为彭泽令,因不满现实的黑暗而去职归隐。

尽:任凭、只管。

婆娑:原指舞姿的美好,此处引申为逍遥自在的意思。

五柳庄:指陶渊明的庄园。陶渊明的宅边有五棵柳树,因自号五柳先生,并作有《五柳先生传》,所以称他的住处为五柳庄。瓷瓯瓦钵:瓯、钵都是盆盂类的容器。

七里滩:在富春江上游,相传是严子陵隐居垂钓的地方。

三径:指陶渊明的隐居之处。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罇。”之句。

[译文]巢父、许由之后,真正的隐士有谁呢?屈指算来这样高尚的人并没有几个。当渔夫的严子陵,做农夫的淘渊明,只管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陶渊明在五柳庄上瓷瓯瓦钵生活俭朴,严子陵在七里滩前垂钓披蓑戴笠,冒着风雨烟波。若问有什么好处,他们的美名万古流芳,世世传播。

99、蟾宫曲。寒食新野道中    卢挚

柳濛烟梨雪参差,犬吠柴荆,燕语茅茨。老瓦盆边,田家翁媪,鬓发如丝。桑柘外秋千女儿,髻双鸦斜插花枝,转眄移时,应叹行人,马上哦诗。

[注解]

寒食:我国古代的传统节日。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一说前二天)。新野:县名,今属河南省。

柴荆:柴门。用林木棍、荆条搭成的院门。

茅茨:茅屋的屋顶。这里指屋檐。

老瓦盆:指民间粗陋的酒器。杜甫诗《少年行》:“莫笑田家老瓦盆,自从盛酒长儿孙。”

枯:桑树。

髻双鸦:即双丫形的发髻。

转眄移时:转眼斜视多时。眄,斜视。

[译文]柳树萌芽,像飘浮着一层嫩绿色的轻烟。梨花似雪,参差地交杂在柳枝中间。柴门外狗儿在叫,茅屋顶上燕了呢喃。一对白发的农家老夫妻正围着老瓦盆饮酒用饭。桑林外,一位梳着双丫髻的小姑娘头上斜插着花枝在荡秋千。她转眼注视多时,大概是赞叹我这个行路之人,坐在马上吟哦诗篇。
100、寿阳曲。答卢疏斋   朱帘秀

山无数,烟万缕,憔悴煞玉堂人物。倚篷窗一身儿活受苦,恨不得随大江东去。

[作者简介]朱帘秀(生卒年不详),排行第四,人称朱四姐,晚辈尊称为朱娘娘。元时著名杂剧女演员。与元代散曲家关汉卿、卢挚等均有来往。后嫁与钱塘道士洪舟谷,不知所终。现存套数一套,小令一首。

[写作背景]见卢挚《寿阳曲。别朱帘秀》

[注解]

玉堂人物:卢挚曾任翰林学士,故称。玉堂,翰林院的别称。

篷窗:此指船窗。

随大江东去:随东流的江水一块逝去。暗寓对离人的依恋之情。

[译文]眼前是横挡的重重青山,弥漫着千万缕烟雾。看不到你憔悴的面容,分别后我独倚篷窗活活地受苦。恨不得跳进大江,随着东流的江水一块逝去。
101、凭栏人。寄证衣    姚燧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作者简介]姚燧(1239-1314),字端甫,号牧庵,先世为柳城人,后迁居洛阳。累官至太子少傅、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工散曲,与卢挚并称于世。清人辑有《牧庵集》。散曲现存套数一套、小令二十九首。

[写作背景]我国古代,战争频仍,徭役苛重。每逢在下丧乱,自然有不少人家,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即便恭逢“太平盛世”,又有多少征夫游子,流离异乡。他们或为谋生,或为服役,或被当权者所驱逐,不得不离乡背井,饱尝了分离的痛苦。在这种现实的土壤上,我国古代诗词中就产生了不少民间的或文人拟作的怨女、思妇的作品。姚燧这首散曲,继承了前人作品中思妇、怨女怀念征夫游子的题材,表现了相近的社会背景。

[注解]

君衣:远行在外者冬天御寒的衣服。

[译文]想给你寄冬衣,怕你不想回家,不给你寄冬衣又怕你过冬要挨冻。是寄还是不寄呢,让我特别地为难。

102、阳春曲    姚燧

笔头风月时时过,眼底儿曹渐渐多。有人问我事如何?人海阔,无日不风波。

[写作背景]姚燧一生仁途坦坦,文名籍籍,故时而流露出志得意满的情绪。但他生活在元代由盛转衰的时期,政治上的内部倾轧,民族关系上的隔阂与岐视,造成了多少宠辱、荣枯的变化。所以发而为诗,又有“取谤因仇恶、贪权失丐闲”的感慨和“荣悴不齐谁使尔,欲将斯理问高空”的惊惧。这说明,他宦海浮沉,已备尝了政治风波的滋味。这种感受,便成为写出有现实意义的作品的思想基础。

[注解]

风月:指光阴岁月。

儿曹:儿孙辈。

人海:指人类社会。

风波:喻人事的复杂和仁途的艰险。

[译文]吟风咏月的笔墨生涯匆匆流过,眼底下儿孙小辈日渐增多。有人问我人事如何?人海无边的辽阔,哪一天没有风波。

103、普天乐    姚燧

浙江秋,吴山夜。愁随潮去,恨与山叠。寒雁来,芙蓉谢。冷雨青灯读书舍,怕离别又早离别。今宵醉也,明朝去也,宁奈些些。

[写作背景]姚燧这首小令,是一首离别之作。周德清将它选入《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题作“别友”。可见,当时就已脍炙人口。

[注解]

浙江:即钱塘江。为兰溪与新安江在建德会合后经杭州入海的一段。因为通海,秋天多潮,以壮观著称。

吴山:山名,也叫胥山,在今杭州市钱塘江北岸。

寒雁:秋分后从塞北飞到南方来过冬的大雁。

青灯:即油灯。因发光微青,故名。

宁奈:忍耐。

些些:即一些儿。后一个些字读(仨sa),语尾助词。

[译文]钱塘江边,吴山脚下,正值清秋之夜。离愁随江奔涌去,别恨似吴山重重叠叠。北雁南来,荷花凋谢。清冷的秋雨,灯盏的青光,更增添了书斋的凄凉、寂寞,怕离别却又这么早就离别。今晚且图一醉,既然明朝终将离去,还是忍耐一些。

104、满庭芳    姚燧

天风海涛,昔人曾此,酒圣诗豪。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供吟啸,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

[写作背景]姚燧[满庭芳]为二首此选其一。据曲中景象及第二首曲词亦有“帆收钓浦,烟笼浅沙,水满平湖”,可见裁定的是江南见光。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愈花甲的姚燧出为江东廉访使,先后在江南各地为官达七、八年之久,此曲词很可能作于这一时期。

[注解]

昔人曾此:昔人曾在这里。

[译文]漫天风起,卷起海浪般的波涛,昔人曾在这里饮酒赋诗志壮情豪。我到这里悠闲地登临眺望,眼前是长空寥廓,日远天高。山接着水,苍茫浩渺,水连着天,遥远朦胧。这些山水胜景只能供我赋诗吟啸,功名利禄的事情已了,快去归隐,何待老僧来招。
105、鹦鹉曲。山亭逸兴    冯子振

嵯峨峰顶移家住,是个不唧溜樵父。烂柯时树老无花,叶叶枝枝风雨。[幺]故人曾唤我归来,却道不如休去。指门前万叠云山,是不费青蚨买处。

[作者简介]冯子振(1257-1337后),字海粟,自号怪怪道人、瀛洲客,攸州(今湖南攸县)人。官至承事郎、集贤待制。善草书。诗文曲皆工。散曲现存小令四十四首。

[写作背景]大德六年(1302)冬,冯子振留寓京城,与几位朋友在酒楼听歌妇女御园秀演唱白贲的《鹦鹉曲》:“侬家鹦鹉洲边住,是个不识字渔父。浪花中一叶扁舟,睡煞江南烟雨。觉来时满眼青山,抖擞绿蓑归去。算从前错怨天公,甚也不安排我处。”曲辞优美,旋律动人,只可惜没有人能够和韵作新辞,因为这支曲子的韵律要求很严。第二句“父” 字很难下语,末句的“甚”字必须去声,“我”字又必须上声,否则,便不可唱,若勉强唱去,则吐字不真,听不清楚。在座诸公知冯公之才,便举酒索和。冯子振一时兴发,按原韵和作三十八首,即景生情,抒怀写志,登临感兴,吊古伤时,笔锋所及,顷刻成篇而不失韵律,其胸中才气,笔底波澜,为古今所罕见。此首乃发笔第一篇。另本有作者自序即可见之。

[注解]

嵯峨:山势高峻。

不唧溜:不伶俐,不精明。

烂柯:据《述异记》载:晋王质入山斫柴,见二童子下棋,他一旁观看,看完一局,他的斧柄已经腐烂,他回家后才知已过一百年了。

青蚨:即钱。晋干定《搜神记》,青蚨为虫名,形如蝉,生子于草叶上,若取其子,母即飞来。如用青蚨母虫的血分别涂在钱上,用其购物,所付母钱、子钱都能飞回。

[译文]家搬到嵯峨的峰巅居住,是一个并不地道的山野樵夫,每日里与围棋为伍。相伴的是不开花的千年老树,风雨摧折枝叶扶疏。老朋友曾劝我再回归宦海,我说那里远远不如我这山居。你看这门前万叠青翠山峦和满空缤纷彩云,是不要花钱买的最的美的住处。

106、鹦鹉曲。农夫渴雨    冯子振

年年牛背扶犁住,近日最懊恼杀农夫。稻苗肥恰待抽花,渴煞青天雷雨。[幺]恨残霞不近人情,截断玉虹南去。望人间三尺甘霖,看一片闲云起处。

[写作背景]此曲由农夫眼中看出,口中说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