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4。11。10 锅炉房电缆、电线敷设除遵循本规定外,尚应遵照本规范第8章有关规定执行。
24。12 接地
24。12。1 热工检测与控制系统设备的接地应与锅炉房电气设备共用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应满足本规范第12章的要求。
24。12。2 仪表盘、接线盒、电线管、电缆桥架以及在正常情况下不带电,但有可能接触到危险电压的裸露金属部件,应做保护接地。
24。12。3 当制造厂要求控制装置及计算机的机柜不与电气接地网连接时,其外壳应与底座绝缘。独立的计算机接地网,应与电力及防雷接地网保持10m以上距离。
24。12。4 计算机或组装仪表控制系统的接地,应集中一点引入接地网。
24。12。5 屏蔽电缆、屏蔽导线、屏蔽补偿导线的屏蔽层均应接地,并遵守下列规定:
1 总屏蔽层及对绞屏蔽层均应接地;
2 全线路的屏蔽层应有可靠的电气连续性,同一信号回路或同一线路的屏蔽层只允许有一个接地点;
3 屏蔽层接地的位置,宜在仪表盘侧。但信号源接地时,屏蔽层的接地点应靠近信号源的接地点。
24。13 锅炉房微型计算机监控系统
24。13。1 锅炉机组在下列情况下宜采用微机监控:
1 多台10t/h或1~2台20t/h蒸汽锅炉并列运行时;
2 多台14MW或1~2台29MW热水锅炉并列运行时。
24。13。2 锅炉机组在下列情况下应采用微机控制:
1 多台20t/h蒸汽锅炉并列运行时;
2 多台29MW及以上热水锅炉并列运行时。
24。13。3 计算机系统的选型要求:
1 计算机系统的硬件、软件、支撑软件及应用软件应配套齐全;
2 计算机选型宜立足国内,优先选用国家系列型谱中设备可靠,并在锅炉房中有运行经验的机型;
3 计算机系统必须能长期稳定运行。
24。13。4 基本功能要求:
1 计算机系统应连续地、及时地采集和处理机组在不同工况下的各种运行参数和设备运行状态,并有良好的中断响应;
2 通过CRT屏幕显示和功能键盘,应能为运行人员提供机组在正常和异常工况下的各种有用信息;
3 通过打印机应能完成打印制表、开关量跳变与顺序记录,事故追忆及CRT画面拷贝等功能;
4 应能在线进行各种计算和经济分析。
24。13。5 计算机的输入参量应满足应用功能要求,下列模拟量可输入计算机系统:
1 机组启停、运行及事故处理过程中需要监视和记录的参数;
2 定时制表所需要的参数;
3 二次参数计算、参数修正或补偿所需要的相关参数;
4 主要性能计算和经济分析所需要的参数;
5 送风机、引风机风门及挡板开度;
6 主要电气参数。
24。13。6 计算机的模拟量输出应能满足各自动调节系统的控制要求。
24。13。7 下列情况的模拟量,可不输入计算机系统:
1 配有专用显示仪表的成分分析等参数;
2 辅助设备的工艺参数。
24。13。8 下列开关量宜输入计算机系统:
1 反映锅炉工艺和主要辅助设备运行状态的接点;
2 主要保护动作输出及重点参数越限报警接点;
3 连锁、保护及自动装置切换状态接点。
24。13。9 进入计算机的开关量输入接点,应考虑防止误动作的高电压进入计算机的措施。
24。13。10 锅炉房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硬件配置一般由下列几部分组成:
1 主机: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内存、外存及选件;
2 外部设备:包括外存贮器、键盘、打印机显示等设备;
3 过程通道:包括模拟量输入、输出及开关量输入、输出通道等。
24。13。11 锅炉房计算机监控系统软件配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 计算机软件应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2 系统软件应具有程序设计系统、操作系统及自诊断系统;
3 应用软件应具有过程监视程序、过程控制及计算程序和公用应用程序等。
24。13。12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电源应由不停电电源供给,供电时间应保证交流电源断电后可连续供电0。5h。
24。13。13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接地要求见本规范第12章有关规定。
24。13。14 电缆选择及敷设
1 计算机信号的分类及电缆选型见表24。13。14。
表24。13。14 微机信号分类及线路选型
信 号 分 类
信 号 范 围
线 路 选 型
低电平输入
热电偶
带屏蔽补偿电线(电缆)及对绞对屏计算机用电缆
热电阻±100mV~±1V
对绞对屏计算机用电缆
高电平输入
>1V,0~50mA
对绞对屏计算机用电缆
2 不同类别的信号回路不得合用一根电缆或电线管敷设。
3 计算机的输入信号电缆应在带盖的金属线槽中敷设,金属线槽与盖板应保证良好的接地。
4 单根信号电缆可穿钢管敷设,钢管应良好接地。
5 大于或等于60V或0。2A的仪表信号电缆及没有噪声吸收措施的开关量输入、输出信号电缆(如无消弧措施的继电器的回路电缆等),不得与计算机线路共用金属线槽敷设。
6 计算机信号电缆与其它电缆走同一电缆通道时,计算机信号电缆槽道应排列在最下层。
7 计算机信号电缆与一般控制电缆,允许在带有中间隔板的同一槽道中敷设。
24。13。15 计算机监控机房的设置要求:
1 计算机监控机房应位于锅炉运转层,并邻近控制室。根据具体情况,计算机也可安装于控制室内,但控制室应考虑防尘、防潮、防噪声等措施。
2 计算机房应由空调设施保证室内温度在18~25℃范围,相对湿度在45%~65%范围内,任何情况下不允许结露。
3 计算机房的其它要求应满足本规范第23章有关规定。
25 住宅(小区)电气设计
25。1 一般规定
25。1。1 本章适用于城镇普通及康居住宅的电气设计,住宅电气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5。1。2 普通住宅套型按居住空间个数和使用面积分为一、二、三、四类。
25。1。3 康居住宅分为:基本型(1A)、提高型(2A)、先进型(3A)。
25。1。4 住宅电气设计应与国家同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25。1。5 住宅电气设计一般包括:供配电系统;电力、照明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安全防范系统;通信网络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建筑设备监控与管理系统;家庭智能控制器;线路敷设及防雷、接地等。
25。2 负荷等级
25。2。1 住宅楼的负荷等级应遵守本规范第3章表3。2。2常用用电负荷分级表的规定,消防电梯、应急照明等消防用电设备的负荷等级应符合消防电源的供电要求。
25。2。2 建筑装修标准高和设有空调系统的高级住宅、19层及以上普通住宅的消防供电系统应按一级负荷要求设计。
25。2。3 10层至18层的普通住宅的消防供电系统应按二级负荷要求设计。
25。3 供配电系统
25。3。1 供配电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住宅小区的10kV供电系统宜采用环网方式。
2 住宅小区的220/380V配电系统,宜采用放射式、树干式、或是二者相结合的方式。
3 住宅小区供电系统宜留有发展的备用回路。
4 住宅小区内重要的集中负荷宜由变电所设专线供电。
5 住宅供电系统的设计,应采用TT、TN…S、TN…C…S接地方式,并进行总等电位联结。
6 每幢住宅的总电源进线断路器,应能同时断开相线和中性线,应具有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功能。剩余电流动作值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住宅的电源总进线断路器整定值不大于250A时,断路器的剩余电流动作值宜为300mA。
2)当住宅的电源总进线断路器整定值为250~400A时,断路器的剩余电流动作值宜为500mA。
3)当住宅的电源总进线断路器整定值大于400A时,宜在总配电柜的出线回路上分别装设若干组具有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功能的断路器,其剩余电流动作值按本款1)、2)项设定。
4)消防设备供电回路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不应作用于切断电源,只应作用于报警。
5)电源总进线处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的报警除在配电柜上有显示外,还宜在小区值班室设声光报警。
7 住宅小区路灯的供电电源,宜由专用变压器或专用回路供电。
8 供配电系统应考虑三相用电负荷平衡。
9 单元(层)应设电源检修断路器一个。
10 只有单相用电设备的用户,其计算负荷电流小于等于40A时应单相供电;计算负荷电流大于40A时应三相供电。
11 当每户住宅采用单相供电时,进户的微型断路器应采用两极;当采用三相供电时,进户的微型断路器应采用三极。且应设置自复式过、欠电压保护器。
12 电度表容量应按用电负荷标准选择。电度表宜选用带有远传通信功能接口的产品。
13 电度表应按当地供电部门有关规定安装。当采用自动抄收数据远传的电度表时,安装位置可由工程设计决定。
14 电度表后宜装设断路器。
25。3。2 多层住宅
1 电源引入
1)多层住宅小区应分区域设置若干户外10/0。4/0。23kV预装式变电站(带环网柜)。低压供电以住宅楼单元为供电单元,从户外变电站至单元总电源箱采用等截面电缆供电。
2)多层住宅宜采用树干式供电,并宜采用电缆埋地进线,进线处应设有电源箱,电源箱可选用室内型或室外型。
3)底层有商业设施的多层住宅,住户与商业设施宜分别引入电源并设置电源进线开关,商业设施的电度表宜安装在各核算单位,或集中安装在公共电表箱内。
2 配电系统
1)多层住宅的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