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地下通信配线管道的一般采用双壁波纹塑料管、普通硬质塑料管、小口径多孔塑料栅格管、梅花管、钢管、混凝土管。
——双壁波纹塑料管、普通硬质塑料管宜采用管孔径为110mm塑料管。
——多孔小口径硬质塑料管宜采用管内有一组7孔32mm管径的梅花管。
——钢管宜采用管孔径为102mm无缝钢管,引入管宜采用管孔径为89mm无缝钢管。
——混凝土管宜采用管孔径为90mm的6孔砌块。
6)塑料通信配线管道应防止管径变形,宜采用组群固定方式。
7)地下通信配线管道穿越车行道、河道上桥梁下,以及有屏蔽或其他特殊要求的区域,应采用钢管敷设。严禁采用不等管径的钢管接续。
8)钢管通信配线管道的铺设方法、断面组合应符合设计规定。钢管接续宜采用管箍法(胶粘管箍法)。
9)室外伸入建筑物的引入管应符合下列要求:
——先行建设的建筑物进出线口处应有与室外引入管沟通的预留无缝钢管。
——室外引入管应采用无缝钢管,管孔径宜为63~89mm,每处管道数不宜少于3孔,管外需做防腐处理,但埋入混凝土部分除外。
——室外伸入建筑物的引入管在进入建筑物时应采取放水措施。
——室外引入管位于建筑物进出线口处的管口应高于人(手)孔处管口,其坡度应大于4‰,进出线口处的钢管埋深宜为0。5m~0。8m。
——室外引入管位于人(手)孔处的管口应终止在距人(手)孔内壁30~50mm处,并抹出喇叭口。
——室外引入管不得穿越建筑物的变形缝。
5 建筑物室外人(手)孔位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室外人(手)孔位置,应设置在地下管道分叉点、引上线缆汇接点、各个建筑物进出线口(点)等处。
2)室外交叉路口、道路坡度较大的转折处或主要建筑物附近宜设置人(手)孔。
3)人(手)孔位置宜设置在建筑总体上的人行道或人行道旁绿化带上,不得设置在建筑物的主要进出口、货物堆积、低洼积水等处。
4)地下通信管道穿越河道上桥梁时,应在靠桥两侧适当位置设置人(手)孔。
5)人(手)孔之间的距离不宜超过90m。
6)人(手)孔位置与煤气管、热力管、电力电缆等地下管线的检查井应相互错开。
7)建筑总体中地下通信终期管孔大于或等于6孔时宜设置人孔,小于6孔时宜设置手孔。
8)室外引入管道较长或拐弯较多的引上管道,以及总体上设置室外落地交接箱的地方,宜设置手孔。
9)人(手)孔的类型和规格,应符合通信行业标准的有关规定。
20。8。6 建筑物群区内通信电缆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1 通信电缆敷设在管孔内位置,应同管同位。管孔的使用顺序应按先下后上,先两侧后中间的原则进行。
2 一个管孔内宜布放一条主干线缆。当管孔内穿放数根小口径塑料子管后,可在每个小口径塑料子管内敷设一条线缆。
3 管孔内的通信电缆,宜采用普通铜芯铝塑综合护套市内通信电缆或综合布线室外铜芯全塑大对数对绞铝塑综合护套电缆,不得采用金属铠装电缆。
4 通信电缆在管孔内敷设时不得有电缆接头。
5 当地理环境恶劣难以敷设地下通信管道时,通信电缆可采用室外直埋式铜芯全塑填充型钢带铠装护套通信电缆,或采用综合布线室外直埋式铜芯全塑大对数填充型钢带铠装护套电缆埋地敷设。
6 直埋式电缆一般采用钢带铠装直埋电缆,在坡度大于30°或电缆可能承受张力的地段,宜采用钢丝铠装电缆,并应采取加固措施。
7 直埋式电缆应避免在下列地段敷设:
1)土壤有腐蚀性介质的地区。
2)预留发展用地和规划未定的用地。
3)堆场、货场及广场。
4)穿越干道、公路及城市轨道。
8 室外直埋式通信电缆的埋深不宜小于0。7m,与其它管线的最小净距应满足有关规定。
9 直埋式电缆应有保护和标志,其要求为:
1)直埋电缆四周应铺50~100mm的砂土或细土,并在上面覆盖红砖或预制的水泥薄板。
2)直埋电缆穿越车行道时,应采用钢管予以保护,并预留一定量的备用管。
3)直埋电缆在下述处所应设置电缆标志:直埋段每隔200~300m;电缆接续点、分支点、盘留点;电缆路由方向改变处以及与其他专业管道的交叉处等。
10 直埋电缆不宜直接埋入室内。直埋电缆需引入建筑物内分线设备时,应换接或采取非铠装方法穿管引入。如引至分线设备的距离在10m以内时,则可将铠装层脱去后穿管引入。
11 建筑物群区内的交接设备应安装在各个建筑物底层或地下一层通信交接间(电信间)内,室外可采用落地式或挂墙式交接箱。
20。8。7 建筑物群区内通信光缆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1 通信光缆宜采用地下通信管道敷设方式。管孔使用顺序应与通信电缆敷设方式相同。
2 一个管孔内宜敷设一条通信光缆,当管孔直径远大于光缆外径时,应在原管孔内穿放数根塑料子管,并在每个塑料子管内敷设一条光缆。子管的总外径不应超过原管孔内径的85%;子管道内径宜大于光缆外径的1。5倍。
3 通信光缆应优先敷设在多管孔(多色)小口径硬质塑料管道内。
4 管孔内的用户光缆应优先采用非金属护套充油膏型室外光缆。
5 光缆可采用最佳使用工作波长在1310nm区域,并能在工作波长1550nm区域使用的1310nm波长的单模光纤,或根据近期的实际需求,采用工作波长在850nm,并能在工作波长1300nm区域使用的多模光纤。
6 在地理环境难以敷设地下通信管道时,通信光缆可采用室外直埋式金属铠装护套通信光缆。
7 直埋式光缆敷设在坡度大于20度、坡长大于30m的斜坡地段宜采用“S”形敷设。
8 直埋式光缆不宜敷设在地下水位高、常年积水、车行道以及常有挖掘可能的地方。
9 直埋式光缆的埋深不宜小于0。7m,与其它管线的最小净距应满足有关规定。
10 直埋式光缆的保护与标志与直埋式铜缆相同。
11 进入建筑物通信专用(中心)机房或通信交接间的通信光缆预(盘)留长度不得小于10m或按实际需求确定。
12 进出每个人(手)孔中的通信光缆弯曲预留长度不得小于1。0m或按实际需求确定。人(手)孔中的光缆应有醒目的识别标志并应采用有效的防损伤保护措施。
13 人(手)内的光缆接头箱(盒)宜安装在常年积水位上,并采用保护托架予以承托。
14 通信光缆接续应符合下列要求:
1)光缆接头箱(盒)应采用密封防水结构,并具有耐腐蚀、耐压、抗冲击力机械结构性能。
2)光纤接续宜采用熔接法。
3)光纤固定接头指标应满足链路通信的要求。
4)光缆在接头处应有可靠固连。
20。8。8 建筑物群区内通信配线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1 建筑物群区内通信配线设计应根据本期工程交接区配线区划分的范围,并按终期通信配线的容量进行设计。
2 建筑物群区内通信配线方式应采用交接配线方式。离通信专用(中心)机房距离较近的建筑物可采用直接配线方式。
3 建筑物群区内通信专用(中心)机房或交换设备中心机房的总配线架的容量应按区内进入专用中心机房用户配线电缆对数容量、交换设备的终期容量(20年左右)、交换设备上出线电缆对数容量和预留一定的备用量,并结合配线架设备的标称容量系列确定。总配电架的容量应为进入中心机房配线电缆对数总数量的2倍或以上。
4 建筑物内交接箱(架)的容量应为楼内用户配线电缆对数总数量的2倍。
5 建筑物群区内的交接区和配线区的范围、容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交接区的界限整齐,宜选择明显的界限,如主干道路、河流、小湖泊、桥梁、大型绿化带等。
2)交接区的划分,应结合交接箱(架)和通信线缆的标称容量确定,并便于将来线路的扩充或调整。
3)配线区的划分,应以独立建筑物、高层住宅楼或高层办公、综合楼为一个配线区。其它建筑物宜以100对主干电缆为基本单元划分配线区。
6 建筑物群区主干配线电缆的容量,应根据配线区内终期用户数及备用量来确定。
7 建筑物群区主干配线电缆的线径宜采用0。4mm或0。5mm线径普通铜芯全塑市内通信电缆或采用综合布线0。5mm线径铜芯全塑大对数综合护套电缆。
8 采用普通铜芯全塑市内通信电缆接续处的外护套宜采用热缩套管,电缆芯线接续应采用接线模块或接线子,不得使用扭绞接续。
9 建筑物群区内通信光缆配线设计应按用户光缆近期或中期(10年左右)使用总容量及备用量确定。
10 建筑物群区内通信光缆配线设计一般宜采用(星型)直接配线方式,或按实际需求进行设计。
条文说明:
20。2。6
中继线数量的配置,应根据实际话务量大小等因素确定,一般可按用户交换机容量的10%~
20%考虑;当用户分机对外公网话务量很大,或有大量直拨分机功能的电话机,或有大量微机(带Modem)通过中继线对外拨号上因特网时,中继线数量可按用户交换机容量的15%~30%考虑。
20。2。6
12 机房的环境条件要求
1)机房温、湿度条件应符合表20。2。8…2的要求。
表20。2。8…2 机房室内温、湿度要求
级别
温湿度
机房名称
A 级
(开机时)
A 级
(不开机时)
B 级
(开机时)
B 级
(不开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