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王朝1449-第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石亨:徐大人,请讲。 
  徐珵先郑重其事地向石亨打躬作揖,堆起一脸媚笑:承蒙武清侯看得起卑职,卑职先谢过了。 
  石亨有点不耐烦了,端起脸来:徐大人有话快讲,在下可没工夫陪你打躬作揖。 
  徐珵讪笑着:那是,那是,武清侯乃当今朝廷第一功臣,皇上委以重任,日理万机…… 
  石亨火了:徐大人,你这分明是开销在下不成? 
  徐珵谦恭地:卑职不敢,卑职仰慕武清侯久矣,所说均是肺腑之言。 
  石亨大模大样地甩了下手:哼! 
  徐珵见石亨真的不耐烦了,便神秘兮兮地凑过去:武清侯,卑职所说之事关系重大,社稷苍生安危均系于此。 
  石亨:哦? 
  徐珵:卑职昨夜夜观天象,发现天象有异,扫帚星从天而降,凶险之极,实是非同小可。 
  石亨:你是说天降凶兆? 
  徐珵:不错,天降凶兆,非天灾,即人祸,以卑职推测,不日当有应验。 
  石亨不动声色:朗朗乾坤,清平世界,哪来的天灾人祸?徐大人休得胡说! 
  徐珵:卑职有几个脑袋,敢在武清侯面前搬弄是非。 
  石亨还是摇头:在下觉得徐大人还是太过危言耸听了吧? 
  徐珵冷笑:是吗?看来武清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现今朝中,有人置祖宗礼法于不顾,肆意妄为,惹得民怨沸腾,武清侯难道一点都不知晓? 
  石亨一愣:哦?那以你之见,这是…… 
  徐珵轻轻点点指头:朝纲动荡,上天震怒,必然降灾祸于人世。 
  石亨顿时恍然大悟,他想了一想,颇有深意地:既然如此,徐大人何不奏明皇上? 
  徐珵也马上领悟了石亨的意思,微微点头:有武清侯这句话,卑职心里就有谱了。 
  两人相视着,都是心领神会的一笑。 
  不远处,王直看见石亨和徐珵鬼鬼祟祟躲在角落说话,有所警觉地瞟了两人一眼,眉头皱紧了。 
  17、华盖殿 
  众大臣早朝。 
  景帝:列位爱卿可有要事请奏? 
  徐珵出列:启禀皇上,臣有事要奏。 
  景帝对徐珵成见极深,见他请奏,面露不悦,淡淡地:说吧。 
  徐珵:臣昨夜夜观天象,见扫帚星从天而降,乃大凶之兆,不日恐有灾祸。 
  景帝一愣:哦?你果真是亲眼所见? 
  徐珵:回皇上,确是臣亲眼所见,此番异象,乃百年未遇,非人祸,即天灾。 
  众大臣听了,都是大惊失色。 
  胡滢突然叹息了一声:是了,是了! 
  景帝:胡爱卿,你也以为如此? 
  胡滢:回皇上,徐大人所说人祸,老臣以为未必有,可这天灾,那是千真万 
  确,这老天已是三个多月没下雨,河南、山西、山东几省大旱,徐大人说的,莫非正应在此处? 
  景帝一时也愣住了。 
  石亨赶紧附和:胡大人言之有理,眼下大旱势如燎原,灾情汹汹,饥民遍野,加上瘟疫流行,死者甚众,天降异象,必是此灾预兆啊! 
  景帝:若是如此,倒真是奇了。 
  徐珵:此次天象之凶险,微臣见所未见,旱灾四起,不过是略露端倪,微臣只怕还有……还有…… 
  景帝见徐珵面露惊恐之色,又吞吞吐吐的,也有些紧张了:徐爱卿的意思,莫非是还有更大的灾祸?   
  十四 幽禁英宗(10)   
  徐珵:回皇上,不是微臣的意思,乃……乃是上天的意思。 
  景帝一愣,众大臣也都鸦雀无声。 
  在一片寂静之中,景帝的目光落在了于谦的脸上,似乎希望他说点什么,于谦则在沉思,脸色凝重。 
  一直沉默不语的陈循见时机已到,便上前启奏:启禀皇上,刚才徐大人所言天降异象,应于目下之旱灾瘟疫,臣深以为然。然臣更以为,上天震怒,必是因人事而起。 
  景帝:因人事而起?陈爱卿所说的是何事啊? 
  陈循:恕臣直言,皇上令于大人统领朝政,接连推行新法,置祖制于不顾,天下百姓无不视新法如猛虎,民怨沸腾…… 
  于谦见陈循的矛头直指自己,不由一愣。 
  景帝大为不悦:且慢,你是说推行新法触怒了上天? 
  陈循一字一顿地:不错。 
  王直见状,挺身而出:天灾乃是自然现象,天行其道,本与人间无涉,与新法更无干系,老臣以为,陈大人此言,未免太过危言耸听了。 
  陈循冷笑:王大人不信天命,可普天之下,信天命者大有人在。王大人恐怕是勉强不得吧? 
  王直激愤地:哼,老臣就怕有人借机小题大作,以天道之名,毁谤朝政! 
  陈循:哦?这么说来,灾情四起,民不聊生,在王大人眼里,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道小题喽? 
  王直气极:你…… 
  陈循对王直置之不理,再次向景帝拱手:皇上,君王以行仁政为己任,体恤万民,恩泽天下,是以万民拥戴,可当今朝廷,以实利为本,所谓清田均税,所谓整肃财政,均与一个“钱”字分不开。圣人云,君子唯以义,小人唯以利,这种不行仁政,只图小利的新法,与唯利是图的商贾所作所为有何差别? 
  景帝被陈循的这番话说得张口结舌。 
  于谦听了,则极为愤慨,但他竭力克制着,想听听陈循还说些什么。 
  陈循继续侃侃而谈:我大明自开国至今,将近九十年,祖宗之法,不敢有违,现今毁去祖制,百姓怨忿不已,惹动上天震怒,自然要降下灾祸,以示惩戒了! 
  众大臣听了,有些点头,有些沉默不语。 
  景帝似乎受到了极大的震动,颇为忐忑不安,他扫视着众大臣,好半天没说话。 
  于谦大步上前:皇上,臣以为陈大人之言,纯属无稽之谈。 
  景帝:哦?于爱卿,那你说说。 
  于谦:刚才王大人所言极是,大灾与天降异兆并无关联,与推行新法更是风马牛不相及。我大明自土木堡之变后,元气丧尽,百废待兴,新法乃是富民强国之策,因运而生,为百姓造福,为国家谋利,何错之有? 
  陈循冷笑:于大人难道没听说天下人对新法的非议吗? 
  于谦:陈大人所说的,不过是那些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的豪强,新法要他们清田均税,不得盘剥百姓,他们自然是要狗急跳墙,大肆攻击新法了! 
  陈循恼怒地:于大人,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于谦:新法利弊,天下人自有公论,岂是陈大人寥寥数语就可抹煞? 
  陈循:哼哼,你的新法管用,百姓又为何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陈循此话一出,众大臣都一愣,景帝也呆住了。 
  于谦凛然地:天灾不可虑,只要朝野上下齐心协力,抗灾济民,就没有过不去的难关。臣担心的倒是人祸,朝中谣言四起,惟恐天下不乱…… 
  陈循气得跳起来,指着于谦:于大人,你……你这是血口喷人! 
  景帝见于谦和陈循各不相让,便咳了一声,摆摆手:好了好了,两位先别争,此事容朕想想,隔日再议。 
  陈循见景帝如此表态,便唯唯诺诺退了下去。 
  于谦却站着没动:皇上,当务之急是赈灾安民,臣建议,即刻传令山西、河南、山东各级官府,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王直赶忙附和:皇上,老臣附议。 
  景帝点点头:好,朕准奏。 
  于谦:至于京城逃荒来的饥民,亦要善加安顿,开仓发给粮食,对患瘟疫者,设立药局给予救治。 
  景帝又点点头,看着陈循:陈爱卿,你是户部尚书,京城的粮仓…… 
  陈循:回皇上,京城粮仓里的所有粮食全拿出来,恐怕也救不了眼前这个急啊! 
  景帝倒吸了一口冷气:是吗? 
  于谦当机立断:皇上,仓中粮食不足,可由京中富户承担。 
  景帝想了一想,当即同意;那好,就按于爱卿的意思办吧。 
  众大臣:是,臣等领旨。 
  景帝注视着众大臣,忐忑不安地叹了口气:唉,但愿上天早降甘霖,让我大明百姓度过此难! 
  18、华盖殿外 
  散朝后,于谦和王直一同出来。 
  王直满脸忧虑:于大人,刚才你都看见了。 
  于谦点点头。 
  王直提醒地:这些人惟恐朝政不乱,连成一体,兴风作浪,于大人小心了! 
  于谦:谢王大人提醒,于谦心里有数。 
  王直:此事刚刚开头,日后当有变故,望大人早作准备,以防万一。 
  于谦听了,脸色更为凝重,默默点点头。 
  十五 天灾人祸 
  1、城门内 
  城门内,聚着一堆逃荒的饥民。他们骨瘦如柴,面有菜色,拖儿带女,境况   
  十四 幽禁英宗(11)   
  极为凄惨。 
  有患了瘟疫的,倒卧在街头,奄奄一息。 
  于谦身着便服,坐着一顶小轿,沿街悄悄察看民情。 
  他见到的景象让他震惊和难过,脸上的表情越来越沉重了。 
  饥民们哀伤的呻吟声,几个孩子在喊着饿,哇哇大哭。 
  哭声像刀一样割着于谦的心…… 
  2、街角 
  街角聚集着一群饥民和京城百姓,正在好奇地围观着什么。 
  只听见有人嚷了起来:来了,来了。 
  另有人在议论:怪事,怪事,青天白日,朗朗乾坤,莫非出了妖魔鬼怪不成? 
  又一个声音战战兢兢地:就是,这世道可不对头啊,连牛都长出三只角来了。 
  说话间,有一头牛从人群里出现了。 
  于谦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心里暗惊,掀开轿帘,对轿夫吩咐:慢。 
  轿夫放慢了脚步,于谦一眼看见那头牛,果然长了三只角,显得极为怪异。 
  于谦就是见多识广,也不由惊呆了。 
  那头长有三只角的怪牛缓缓而来。 
  人群惊慌地躲闪开来,如同见到了鬼魅。 
  一个妇女失声尖叫:天哪,妖怪,妖怪啊! 
  牛的主人赶着牛,一路摇头叹气:唉,晦气,晦气啊,我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