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毛泽东思想概论-第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次,共产党和人民掌握着国家政权,革命的转变是通过国家政权,有组织、有领导、有秩序进行的,并得到广大群众自下而上的支持。

再次,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又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革命转变经历的过程,它是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逐步实现的。先是集中力量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实现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从战争转向经济,在城市恢复经济,站稳脚跟,巩固政权,逐步加大社会主义革命的分量,再到提出全面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前后经历了三年的时间。由于领导正确,步骤稳妥,方法得当,在实行革命转变过程中没有引起社会动荡。

最后,正确地处理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既利用它为国计民生服务,有利于发展生产,稳定市场,又有利于争取和平改造,限制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因素。

历史证明,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如此顺利和成功,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这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革命的理论是一个发展,也是一个新贡献。

 

第2节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涵

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在中国革命胜利之前,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领导人如刘少奇、张闻天、李维汉等,就对新民主主义的主要矛盾进行过思考,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见解。这些意见和见解被毛泽东接受,并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所经营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处于对立地位的,它和私人资本主义发生经济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这种矛盾,即新民主主义国家内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以后,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基本矛盾。除了上述国内矛盾,还有一种外部矛盾,即新中国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个矛盾的存在,“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在人民民主革命胜利以后,不仅不可以削弱,而且必须加强”。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必须努力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使其过渡到社会主义,必须“对内的节制资本和对外的统制贸易,是这个国家在经济斗争中的两个基本政策。”(《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3页。) 实践证明,这些基本政策是正确的。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到1952年底,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基本完成,中国人民与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旧的主要矛盾解决了,新的主要矛盾又出现了。这时,毛泽东认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上升为国内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个主要矛盾,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放弃原来提出的设想,即经过“三个五年计划”的工业化建设再搞社会主义改造的思考。于是,他在1952年9月提出:从现在开始要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随着社会主主义因素的不断增加,一步一步地,逐渐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不是等到10年或15年以后再采取突变的方针向社会主义过渡。

毛泽东第一次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内容作出比较完整的表述,是在1953年6月15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同年12月,他又在修改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时,对过渡时期总路线作了更为完整的表述,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405页。) 至此,过渡时期总路线就完整形成并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公布。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简称为“一化三改”,其基本思想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是革命性质转变的标志。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开始了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新阶段,即国家政治的上层建筑要求经济基础与之相适应,虽然暂时不消灭资产阶级和剥削,但以社会主义为发展方面。

第二,把建设与改造并举,把对所有制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并举,把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紧密结合起来,在社会改革中保持生产力的同步发展。工业化和改造是辩证统一的,互相促进的。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一方面,强调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才是实现中国工业化的惟一正确道路;另一方面,表明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为了实现工业化,反对那种离开生产力空谈社会主义的做法。实践证明,这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两者只有同时进行,这才是新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最佳选择。

第三,在建设、改造与稳定三者关系上,基本思路是以改造促建设,以建设来巩固和创造新的发展和稳定,以稳定保证改造,以建设促进发展。

这条总路线从时间上,安排10年到20年左右,并连用了两个“逐步”,表明它的基本精神是要稳妥、慎重。这是新中国在过渡时期注重在重大社会改革中,保持稳定、保持生产力持续发展的治国思想的肇端。

这条总路线的实质,是逐步变革生产关系,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工业化是主体,“三改”为两翼,这就是这条总路线的基本思想内涵的简要表述和通俗比喻。具体来说,一方面,集中力量新建、改建、扩建一大批大中型国营企业,扩大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另一方面,把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逐步改造成为劳动群众的集体所有制经济,把民族资产阶级私有制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从而使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从而奠定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的坚实基础。

 

二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1.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规定了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原则和措施,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也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

工业化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旧中国由于长期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本国封建专制的统治,工业水平极其低下。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国民经济虽然已恢复到历史的最高水平,但工业化的起点仍然很低。到1952年,现代工业在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中只占26。6%。对这种落后的工业状况,毛泽东有过颇为深刻的描述:现在我们能够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如何实现国家工业化,使经济发展?从历史上看,无非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我们究竟走哪一条路呢?毛泽东明确地指出:“资本主义道路,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如果又不搞社会主义,那就要两头落空。”(《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9页。) 这就回答了我们要搞社会主义,我们的工业化是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落后就要挨打。没有发达的现代工业,就没有巩固的国防和民族独立,就没有人民的富裕和国家的富强。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推动民族的繁荣、国家的富强,迅速地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这是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和追求。

2.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和政治经济形势促使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当时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为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必须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由于长期经受战争的创伤,国民党留给我们的是个一穷二白的国家,这就迫使我们在建国初期不能不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的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发展。但是,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们同国营经济之间,同国家各项经济政策之间,它们企业内部的劳资双方之间的矛盾突出起来,并且越来越尖锐,特别是在市场、原料、资金、税收等方面,冲突日益严重。私人资本的几次投机活动以及私营工商业中相当严重的“五毒”现象,得到了充分地暴露和表演。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由此认定,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无政府状态,同国家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及其生产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是不可克服的。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所追求的是最大最多的剩余价值,而工人受剥削必然影响其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再者,它们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也远远落后于国营工业企业,不能继续适应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在允许资本主义在建国初期经济上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之后,在条件成熟时就必然对它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在建国头3年中,人民政府在工商业调整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利用和限制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在限制中有所发展,使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发生了明显的良性变化,在实践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