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材料-第14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ス鄣朗科珀秃兔┥阶诹煨渫踉吨酢F珀驮诖笠灯吣昙闯啤斓澜模庇欣暇铀镏问溃撕笪峤檀笮恕4笠凳辏崩钤ㄆ鸨此逯疗呀蚬厥保朔苤橐缬谘员碓唬
  ‘此真君来也,必平定四方矣。‘乃改名平定,发道士八十余人向关接应,尽以观中粮资唐军。
  唐代道教的勃兴
  李渊称帝后,认为歧晖资助兴唐有功,遂于武德二年(619)五月,敕令楼观鼎新修营老君殿、天尊堂及尹尊人庙,凡观内屋宇务令宽博,称其瞻仰,并以隋尚书苏威庄田二百顷赐观,仍于观侧立监,置官检校修造,即以歧平定主观事。
  三年春,又亲诣老君于祠庭,召见平定及法师吕道济、监斋赵道隆。乃降诏:‘改楼观曰宗圣观,赐白米二百石,帛一千匹,以供观中修补。‘⑦王远知本和隋炀帝杨广交往甚密,杨广曾‘亲执弟子礼‘,但在炀帝晚年,他眼见天下兵起之势,便又自称‘奉老君之旨‘,向李渊‘预告受命之符‘。故李渊登位后即拜授他为朝散大夫,并赐金缕冠、紫丝霞帔。王远知不仅向李渊密告符命,同时还恭维李世民是‘圣人‘,预言他‘方作太平天子‘,要他‘自惜‘。在李世民与其长兄李建成争夺皇位的斗争中,佛教徒以法琳为首拥护李建成,而道教徒以王远知为首拥护李世民,结果李世民取得胜利,故即位后十分器重王远知。《旧唐书-王远知传》载:‘太宗登极,将加重位,固请还山。至贞观九年(635),敕润州于茅山置太受观,并度道士二十七人。‘又降玺书以褒奖之。王远知历经齐、隋、唐三朝更替而恩宠不衰,为茅山宗在唐代成为道教主流的格局奠定了基础。道士薛颐也是如此,武德(618~626)初,当李世民作为秦王时,他即向其密告符命:‘德星守秦分,正当有天下,愿王自爱。‘李世民登基后便为他‘置紫府观于九緵山,拜颐中大夫,行紫府观主事‘。⑧唐代统治者之所以尊崇道教,还有一个特别的原因,就是唐初门阀士族的传统势力还很强大,若非系出名门,就得不到社会的重视。李唐统治者为了提高其门第,神化其统治,乃利用道教所奉的教主老子姓李,唐皇室也姓李的关系,即尊老子叙为始祖,宣称自己为‘神仙苗裔‘。这样,既可借神权提高皇朝地位,又可借此宣称李氏取代隋朝为‘奉天承运‘。因此,当歧晖、王远知等道士宣称奉老君之旨,向他们密告符命之时,便大肆渲染与赞赏。以后这类神话更是有增无已。据《旧唐书-高祖纪》《混元圣纪》《历代崇道记》等书记载:大业十三年(617),李渊与隋牙郎将宋老生交战于霍邑,‘会霖雨积旬,餽运不给‘,在即将退兵时,忽有‘霍山神称奉太上老君命‘告之曰:‘汝当来,必得天下‘。于是李渊遂在太上老君的帮助下,‘引师趋霍邑,斩宋老生,遂平霍邑‘。与此同时,据称老君又‘降于终南山,语山人李淳风曰:‘唐公当受天命‘。淳风由是归唐‘。《唐会要》卷五十《尊崇道教》载称:‘武德三年(620)五月,晋州人吉善行于(浮山县)羊角山见一老叟,乘白马朱鬣,仪形甚伟,曰:
  ‘为吾语唐天子,吾汝祖也,今年贼平后,子孙享国千岁。‘‘李渊即在羊角山建老君庙,祠祀其祖老子。宣称自己和老君乃一脉相承。武德八年,李渊正式颁布《先老后释诏》:‘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令老先、孔次、末后释。‘⑨明确规定道教在佛教之上,制定了有唐一代奉道教为皇家宗教的崇道政策。次年五月,他又‘以京师寺观不甚清净‘为由,下诏沙汰僧尼道士。诏书一一历数佛教徒的种种罪恶,对道教徒则轻描淡写笼统谓之‘驰驱世务,尤乖宗旨‘;最后规定:‘京城留寺三所,观二所;其余天下诸州,各留一所,余悉罢之。‘⑩表面上是道释二教都要进行沙汰,实际却是打击佛教,扶持道教的。因为当时佛教徒和寺院数目远较道教徒和道观为多。按照诏书规定,就是要使道佛二教的教徒和庙宇大体相等,显然是执行抑佛崇道的政策。诏书宣布后不久,即发生李世民诛杀其长兄李建成的‘玄武门之变‘,从此李世民掌握了政权,在宗教上按照其父李渊的既定政策,继续大力扶持道教。
  唐虽承隋的道佛并容政策,但隋以崇佛为主,而唐则以崇道为主。道佛二教则互相排挤,彼此都想一教独尊,而唐初社会上仍有重佛轻道的积习。李世民为使‘尊祖之风,贻诸万叶‘,遂于贞观十一年(637)继李渊之后再次下诏,规定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宣称:‘大道之行,肇于邃古,源出无名之始,事高有外之形,迈两仪而运行,包万物而亭育,故能经邦致治,返朴还淳。至如佛法之兴,基于西域,爱及东汉,方被中华。……泊乎近世,崇信滋深。……遂使殊俗之典,郁为众妙之先;诸华之教,翻居一乘之后。流连忘返,于兹累代。朕夙夜寅畏,缅惟至道,思革前弊,纳诸轨物。况朕之本系,起自柱下,鼎祚克昌,既凭上德之庆;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宜有改张,阐兹玄化。自今已后,斋供行立,至于称谓,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庶敦本之学,畅于九天;
  尊祖之风,贻诸万叶。‘⑾这个诏书显然是崇道抑佛的命令。因此,诏下之后,佛教徒智实、法琳并约集法常、慧净等诣阙,上表力争,李世民令岑文本宣敕严诫,众僧饮气而还。唯智实固执不奉诏,乃遭杖责于朝堂,次年病卒。这是唐代道佛二教互争地位高低,道教在政治上得到李唐皇室支持,而取得第一次优势的地位。贞观十三年,道士秦世英又控告法琳毁谤皇宗老君,李世民派人严行勘问,将其流放益州而死于途中,再次给予佛教徒以沉重的打击。
  高宗李治,昏庸无能。嗣位之初,政权执掌在长孙无忌、诸遂良等贞观老臣之手,遵守贞观遗规,继续奉行崇道抑佛的政策。永徽五年(654),他从尼寺里召太宗时的才人武则天入宫为昭仪。次年废皇后王氏,立武则天为皇后,并参预朝政,后称天后。显庆五年(660)以后,政权已全归武则天掌握,她欲以周代唐,便依靠佛教大造篡权夺位的舆论。因之,佛道轻重关系逐渐发生变化。但李治为维护唐王朝的统治,仍采取了以下一些崇道措施:
  (一)据《旧唐书-高宗本纪》下载:乾封元年(666)二月,他亲到亳州拜谒老君庙,追号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立祠堂;其庙置令、丞各一员,并改阳谷县为真源县,县内宗姓特免除徭役一年。
  (二)以《老子》为上经,令王公百僚皆习,并将其列为科举取士的考试内容。上元元年(674)十二月,天后上表,以为国家圣绪出自玄元皇帝,请令王公百僚皆习《老子》,每岁明经一准《孝经》《论语》例试于有司。仪凤三年(678)五月,高宗下诏:‘自今已后,《道德经》并为上经,贡举人皆须兼通。‘⑿
  (三)提高道士地位和优宠道士。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九载:仪凤三年(678),高宗李治令道士隶宗正寺,班在诸王之次。唐代的宗正寺是管理皇室宗族事务机构,将道士归它管理,即视男女道士为自己的本家。高宗对王远知的弟子潘师正甚为崇敬,不仅亲切召问‘山中有何所须‘,还在他隐居的嵩山逍遥谷造崇唐观一所,岭上别起精思观以处之。又在谷口特为之开一门,号游仙门,于苑北置寻真门。时太常奏新造乐曲,高宗又令以《祈仙》《望仙》《翘仙》为名。前后赠诗凡数十首。其对道士的恩宠之隆,可见一斑。
  (四)兴建道观。高宗时,各地兴建道观较多。如显庆元年(656)立‘昊天观‘和‘东明观‘;显庆二年(657)立‘宏道观‘;乾封元年(666)于兖州界置紫云、仙鹤、万岁观,天下诸州皆置观一所。直到临死前,还于永淳二年(683)十二月四日下诏:‘朕之绵系,兆自元元。常欲远叶先亲,光宣道化,变率土于寿域,济苍生于福林。……可大赦天下,改永淳二年为宏道元年,仍令天下诸州置道士观,上州三所,中州二所,下州一所,每观度道士七人,以彰清静之风,佇洽无为之化。主者施行,是则奉先尊祖,复朴还淳之旨也。‘⒀据说他在宣诏时,已经‘气逆不能上马‘,是夕,即‘崩于真观殿。‘⒁
  可见至死不忘尊奉老君,扶持道教,以维护李唐‘绵系‘。
  但武则天为欲依靠佛教势力,取李唐而代之,并且掌握了实权,故高宗李治已不能像太宗李世民那样给道教以强有力的支持。显庆元年(656)五月,以玄奘为首的佛教徒要求调整道先佛后的关系,李治于次年六月召集二教代表对此进行辩论,朝中大臣也有附和佛教者。到上元元年(674)八月,李治只好下诏宣布:‘公私斋会及参集之处,道士女冠在东,僧尼在西,不须更为先后。‘⒂道佛二教平起平坐。武则天上台后,一面对佛教徒厚加赏赐,大肆营造佛堂、佛像,尽力扶持佛教;一面又毅然改变高祖李渊以来的崇道政策,下令削去太上老君的‘太上玄元皇帝‘尊号,规定‘释教在道法之上,僧尼处道士女冠之前‘。接着又罢贡举人习《老子》的规定,自制《臣轨》两卷,令贡举人为业。神龙元年(705)正月,宰相张柬之与崔玄暐、敬晖等以恢复李唐为号召,诛杀武则天的嬖臣张易之、张昌宗,迎立中宗李显复位。中宗复位后,立即于同年二月‘复国号,依旧为唐。……老君依旧为玄元皇帝。……令贡举人停习《臣轨》,依旧习《老子》。‘⒃但中宗李显也是庸懦无能之辈,即位不久,皇后韦氏干预朝政。韦氏复仿效武则天,依靠佛教势力,并与武氏集团相勾结,阴谋篡夺政权。于景龙四年(710)六月,毒死中宗李显,临朝称制。道士冯道力‘善于占兆‘,向李隆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