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材料-第13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文会曰】「『忍辱仙人』者,如来五百世中,修忍辱波罗蜜行。欲令一切众生,成就忍辱波罗蜜法,不著诸相。见一切人迷悟贤愚、贫富贵贱,平等恭敬,不生轻慢。以至恶骂捶打,皆悉能忍,反生欢喜,不生嗔恨之心。」
  捶就是敲打。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李文会曰】「『应离一切相』者,心常空寂,不生起灭,湛然清净,是离一切相也。」
  我们现在要学着挨打了也不生气。一般都是先生打妻子,很少有妻子打先生的,当然也有一些凶婆娘,很泼辣的女人,偏偏反过来打先生。为人妻者,回去之后要是被打了,就要把《金刚经》运用出来,先生打我们时,我们就读《金刚经》:「佛说打者,即是非打,是名打者。」若是先生听了更动起脚来,就读:「佛说踹者,即是非踹,是名踹者。」《金刚经》要是念出来了,那么一切相就解脱了(师笑)。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不应住色生心」,不要执著于色法,起心动念。「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法就是意识落谢的影像,叫做法尘,不住尘境生心。简单说就是,不应起心,不应动念,于一切法无所住,无所著。「应生无所住心」,整本《金刚经》就是讲在这句话。下一句是解释,正面讲之后又从反面讲:「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这样就不是好的安住。即为非住,不是安住在好的地方。好的地方就是无所住,你的心若是有所著,那么即为非住。
  佛教界有些人,不管出家、在家,修行十几年了,遇到一点小事情还是大发脾气,暴跳如雷,尚不如一个学佛一年的人。他对《金刚经》的道理了悟之后,全部都放下了,能够修忍辱行,样样都不跟别人计较,他人再恶劣都无所谓,都不会生气!这个人的境界,比前者修行十几年的境界还要高,因为他对自己命终有把握。所以,你若是想要临命终时有把握念佛往生,对于「无所住相」,你要彻彻底底去实施,无所住金钱、名利、男女、感情,一切儿孙、媳妇,各人走各人的路,无所住。
  无所住不是做冷血动物,无所住是很有感情的,只不过是随缘而已。真正的诸佛菩萨都是很有感情的,哪一个大法师没有感情?当然有感情了,但感情是建立在智慧跟理性之上,当然和世间的凡夫不同,不然又如何生起慈悲心来利益一切众生呢?
  【李文会曰】「『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者,心住六尘,即著诸相,取舍爱憎,无有休期。」
  无有休期,就执著诸相,没有停息。
  「『应生无所住心』者,心无所住,随处解脱,内外根尘,悉皆销殒。若一切无心,即无所住也。」
  消殒,就没有了。无所住,就是无所著。
  【黄檗禅师云】「『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者,真如之心,本无所住。若不住诸法相,即与道相应也。」
  诸位!这句话你要好好地体会,若是不住于一切诸法,你才有道可言。「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者」,若有所著,那就不好。非住,就是安住在不好的地方,就是执著。要安住在无所住的地方才是真住。所以若心有住,即成非住。简单讲,修行人要离相才有道可说,著相的话,没有所谓的道。
  「若住于法,即违正教;既违正教,即为非住也。」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怎样论及「如是布施」的呢?
  【李文会曰】「『不应住色布施』者,菩萨不见有身相可舍,于诸宅舍道路,逢见一切愚痴贫贱之人毁骂捶打,需索财物;若能随顺其意,令生欢喜,不生嗔恨之心,即是布施之义。」
  在座诸位!我们今天听到《金刚经》,应该生起欢喜心。以后若是左邻右舍要打我们、骂我们,或是对我们拳打脚踢,我们就离开,走远一点就是了。挨得起拳头的人就让他打几下,禁不起拳头的人,像我挨不了揍,我就要赶紧走开。有些人七、八十公斤,能抵挡得住拳头的,没关系,尽管让他来,挡他几拳令其欢喜,这样也很不错,喜舍一下。
  「若只分辨是非,顾惜物宝,阻逆其意,令生嗔恨,即不名布施也。」
  分辨是非,我们若只是强辨是非。顾惜物宝,只想保护我们的财产。阻抑其意,就是偏偏跟众生作对,阻抑有抗拒、作对、违戾三种意思。
  这里很重要,佛告诉我们:不要用抗拒的心行于世间,用抗拒的心态面临这个世间,你会很痛苦。什么叫抗拒?看什么都不顺叫做抗拒。看什么都顺才叫做学佛啦,善的也这样、恶的也这样,好的也这样、坏的也这样,是的也这样、非的也都是一样,没有是非,没有善恶,一切放得下,这就是真正的佛的本意啊!若是阻抑其意,就是常常跟人作对,令对方产生嗔恨心,即不名布施。
  【黄檗禅师云】「凡夫不肯空心,恐落于空,不知自心本空。」不肯空心,不肯放下。
  「愚人除事不除心。」
  除事,就是希望自己讨厌的境界最好不要发生。不喜欢的境界,譬如说生了一个逆子就很烦恼,或是嫁了恶夫、娶了恶妻就很烦恼,不顾事实已经呈现眼前。如果碰上对自己很不好的公公或婆婆,那么做媳妇的就一直想要搬到外面住;若是大修行人,你就会很欢喜:这种公公婆婆专门找都找不到,我今天是何等幸运,找到这么会打我、骂我的公公婆婆!好,我就当作修行磨练一下!这是真正好的公公婆婆,他才能够施舍这种逆境给我,要不是对我们这么好的公婆,我们今天还想不到要来文殊讲堂听经,这样也很好。
  不过讲是这样讲啦,若等真的碰上了,还是希望能逃得愈远愈好。菩萨才有能力这么说,这得是菩萨媳妇才能做到这样,真的啊,否则没那么简单。我遇到做媳妇的几乎都是来哭诉的,很少来有到我这里来称赞她公公婆婆的,哭泣、受不了,要么就是被先生气得大哭,感觉很委屈。我说:你要是做法师,那你就麻烦了,像师父这样,被众生当作箭靶,光是气就气死了。你现在只不过一个家庭中的几个成员在扰乱而已,你就受不了了;而我一个人要面对几百万个众生,「内道」、外道,全部要应付,若是没有保持无所住的心境,我要怎么过日子?!我要是看到随便一篇不实的报导,随便写几句话就想要置你于死地的,那我岂不是要气得翻白眼了?
  所以说遇到境界,还是要稳住自己。而凡夫就是不肯空心,恐落于空,怕什么都没有,不知道自性本来就是空。这就是愚痴的人除事相不除心。
  「智者除心不除事。」
  除心就是说心无所著,那就什么都解决了,什么事相现前都没有关系。
  「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著。然舍有三等。内外身心,一切俱舍,犹如虚空,无所贪著,然后随方应物,能所皆忘,是为大舍。」
  随方应物,物就是众生,随一切缘,应对众生。舍有大舍、中舍、小舍三种。
  「若一边行道布德,一边施舍,无希望心,是为中舍。」
  「若广修众善,有所希望,闻法知空,遂乃不著,是为小舍」
  「大舍如火烛在前,更无迷悟。中舍如火烛在傍,或明或暗。小舍如火烛在后,不见坑阱也。」
  火烛在前面,便很光亮;在后面,那么就看不见坑阱。阱,就是坑陷、深坑的意思。
  【李文会曰】「『应如是布施』者,俭于自己,奢于他人,是名利益一切众生。」
  应该这样布施,自己节俭,布施给别人。奢于他人就是布施给别人。
  「若人心口相应,行解一般,是名利益于自己也。」
  心口相应,心里想的和嘴上说得一样,又做得到。行解一般,就是解行相应。利益于自己,这是世间的人。
  「所学佛法,自然广大,虽具见闻觉知,万境不能染著,即是解脱了悟之人,岂无利益。」
  所学的佛法,不但通达了,而且肯去做,解行相应,这就是自利又利他,确确实实说到最后也能自利。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意思是,如来说一切诸相,当下就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也没有一个真正的众生,因为诸相是本空的。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现在为了让大家坚定地相信,便说佛语是确确实实的。真语就是实在的话。实语就是不妄语。如语,如就是一切都是空性的东西,如就是本来一切法都是不动的,称为如语。不诳语,绝对不欺骗他人。不异语,就是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所说的完全相同,为什么不异语呢?因为一切法本来空寂,哪有什么不同呢?
  【李文会曰】「迷即种种皆妄,故不真、不实、不如、有诳、有异也。悟即一切真、一切实、一切如、不诳、不异也。真语者,一切含生,皆有佛性也。实语者,一切法空,本无所有也。如语者,一切万法,本来不动也。不诳语者,闻如是法,皆得解脱也。不异语者,一切万法,本自空寂,将何为异也。」
  「不诳语者,皆得解脱」,绝对没有欺骗我们,一定能够解脱。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没有实也没有虚。为什么呢?实跟虚都是对立的东西。因为如来所得法是无形相的,若要说它实,它什么都没有;若要说它虚,它的妙用又清清楚楚。
  【李文会曰】「此法无实者,心体空寂,无相可得也。无虚者,内有河沙功德,用而不竭也。」
  不竭就是不尽。
  「欲言其实,无形可观,无相可得。欲言其虚,见能作用。是故不可言有,不可言无,有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