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女人当国-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令周祖培等人没有想到的是,慈禧在再次召见他们的时候根本不看他们的奏议,而是直接拿出一份她自己写的东西,这就是以她儿子同治皇帝的名义拟定的朱谕:

    “朕奉两宫皇太后懿旨:本月初五日据蔡寿祺奏,恭亲王办事徇情、贪墨、骄盈、揽权,多招物议,种种情形等弊。嗣(似)此重情,何以能办公事!查办虽无实据,是(事)出有因,究属暧昧知(之)事,难以悬揣。恭亲王从议政以来,妄自尊大,诸多狂敖(傲),以(倚)仗爵高权重,目无君上,看(视)朕冲龄,诸多挟致(制),往往谙(暗)始(使)离间,不可细问。每日召见,趾高气扬,言语之间,许多取巧,满口胡谈乱道,嗣(似)此情形,以后何以能办国事?若不即(及)早宣示,朕归(亲)政之时,何以能用人行正(政)?嗣(似)此重大情形,姑免深究,方知朕宽大之恩。恭亲王著毋庸在军机处议政,革去一切差使,不准干预公事,方示朕保全之至意。特谕!”

    这份谕旨有点意思。虽然语句还算通顺,但在300字的谕旨中,慈禧至少有11个错别字,这也显示了她当时真实的汉文水平。从慈禧亲拟的这份谕旨可以看出,她全然不顾自己的汉文水平不足以达到拟诏的弱点,竟然也不怕天下人耻笑,就炮制了这样一份东西,并要求经内阁直接发出而不必经过军机处。这种严重违反祖制的事情,也足见她当时要惩处奕䜣的急切愤恨之心。

    周祖培等人见到这谕旨后,也是十分震惊:他们本以为慈禧不过一时之气,稍作惩戒,没想慈禧竟然直接将奕䜣一撸到底,革去一切差使,这不是釜底抽薪,让整个朝政乱套吗?胡搞嘛!

    但在慈禧的严旨之下,周祖培也只能给这个谕旨稍加润色,然后下发。此诏一发,无疑是给朝廷丢了颗大炸弹。对于慈禧的谕旨,满朝文武,无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外省督抚,大多数人都反对慈禧的这一做法并要求恭亲王复职。众多大臣的强烈反应,也大大出乎了慈禧的意料。

    更要命的是,惇亲王奕誴亲自上书为六弟奕䜣辩白:“恭亲王自做议政王办事以来,并没有听说过什么大的劣迹,只不过是听说在皇太后召对的时候,在言语词气之间有一些不恭罢了,这些事情是小过错,又大都是传闻,何必大动干戈。如今参劾的罪名没有真凭实据,如果皇太后非要罢斥奕䜣,恐怕这事传闻中外后,徒增议论。”

    惇亲王奕誴是咸丰的五弟,当时是“奕”字辈中最年长的亲王,此人的豪爽性格前面已经提及(而且一贯没有城府),如今他出面吁请,慈禧就不能不考虑了。

    恰在这时,事件的发起人蔡寿祺反被陕西巡抚刘蓉戳穿了他曾经在四川招摇撞骗并遭到原四川总督骆秉章驱逐的旧日劣迹。此事一出,朝野上下更是一片哗然。由此,慈禧也感到压力太大,不得已之下只好作出妥协。随后,两宫太后召见了奕䜣,在召见过程中,奕䜣也很识相,他一见这二位皇嫂便立刻伏地痛哭,而慈禧见羞辱奕䜣的目的已经达到,便也就坡下驴,让奕䜣“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但免去他“议政王”的头衔,以示惩戒。

    到这里,这次风波也就算告一段落。奕䜣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事情会搞成这样,或许他开始的确没有把深宫中的两个嫂子——两个女人——放在眼里,但这一次,他总算是知道她们、特别是慈禧的厉害了。

    慈禧和奕䜣到底有什么矛盾?野史中曾记载过这样几个事情,一个是说有一次慈禧与奕䜣两人因政见不同而吵了起来,慈禧愤而怒斥奕䜣:“你事事与我为难,我要革你的职!”奕䜣却不甘示弱地回敬说:“臣是先皇第六子,就算太后能革我的职,也不能革我皇子的身份!”

    也有说奕䜣每次入宫议政,太监在给太后和皇上献茶时,慈禧也会命给奕䜣献茶。有一天,召对的时间长了点,而慈禧又忘了让太监给奕䜣献茶,结果奕䜣一时忘了尊卑,就径直拿起案上的御茶喝了,喝到一半,奕䜣才发觉这是小皇帝的御茶,赶忙放了回去,而奕䜣的无意之举则被慈禧记了下来,并认为是有意挑衅小皇帝和太后的权威。

    再有,奕䜣在被两宫太后召对时,有时会因没听清楚或没听明白而请慈禧重述一遍,这往往被慈禧认为奕䜣是佯装没有听到,有意捉弄并轻侮自己;还有的时候,奕䜣和太后意见不同的时候往往高声抗辩,这让慈禧感觉到奕䜣因声望渐隆而对她们日渐傲慢无礼;小叔子成天在外面风光,以为她们在深宫中什么都不知道并看不起她们这两个女人,这非常伤慈禧的自尊心,由此才会有这一场风波。

    在这个事件中,经过慈禧这么一闹,奕䜣完全被玩弄于股掌之中,以至于权力大为削减。更糟糕的是,奕䜣遭此打击后,锐气也被削减了不少,进而使得洋务运动趋向保守,这让刚刚起步的中兴大业未免大打折扣。

    回想数年前政变成功之时,慈禧对奕䜣是何等恩宠,几乎一日三封,恩上及故母,下及子女,何等风光!不想3年之后,慈禧这么一翻脸,所有恩赏便可在一日之内灰飞烟灭,荡然无存。世态炎凉,人情淡薄,这大概也就是权力与*的残酷性所在吧。

第四部分 21.诛杀安德海,太后头上敢动土(1)

    同治八年(1869年),正当捻军回乱渐次平定、慈禧当政顺风顺水的时候,却突然发生了一件令她大丢颜面的事。这件事呢,说大不大,但说小也不小:说“不大”,是因为不过杀了个太监;说“不小”,则是因为被杀的太监是慈禧最宠信的安德海。

    这个安德海,又名“小安子”,他模样长得清秀,加上从小就聪明伶俐,又精于察言观色,善于逢迎,因此很快在那些木讷愚笨的太监中脱颖而出,最后被慈禧发现并得到重用。安德海自幼学过一点文化,还懂一点艺术,因此最讨慈禧的欢心,以至于他后来常借着接近慈禧的机会纳贿招权,而很多官员知道这个小太监在慈禧面前说话管用后,也纷纷奔走其门,利用各种机会勾结安德海,以谋私利。

    在慈禧的宠信下,安德海也日渐猖狂,不知道自己的斤两了。这时间一长,安德海乱政的事情便传了出去,就连经常入宫的恭亲王奕䜣都难以忍受。据说有一次奕䜣去见慈禧,而慈禧和安德海说话正在兴头上,竟然推辞不见。奕䜣后来得知后,大感耻辱,他恨恨地骂道:“我要是不杀了安德海,就对不起祖宗,对不起朝廷纲纪!”

    安德海得知后十分恐惧,于是经常借着各种机会在慈禧面前说奕䜣的坏话,以挑拨两人关系——据说奕䜣被摘掉“议政王”的帽子,从中便有安德海的挑唆之功。就连年幼的同治小皇帝,都知道安德海和母亲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由此对安德海非常愤恨。有一次,小同治还亲手做了一个小泥人,背后写上安德海的名字,并用小刀削掉泥人的头。旁边的太监问他这是干啥,小皇帝怒气冲冲地说:“杀小安子!”

    后来安德海不知道是不是活腻了,他觉得老待在北京十分无聊,于是便央求慈禧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出城去四处走走。由于慈禧此时十分宠信安德海,便答应让他去广东置办宫廷织物。在得到慈禧的恩准后,安德海便带着一群随从出了京城,沿着运河南下。

    小安子这次出来,虽说不是衣锦还乡,但机会难得,自然要把威风摆足,玩个痛快。当时他们分乘两艘大船,船头挂着一面三头鸟旗,船尾挂着龙凤旗,船的前面还站着一队士兵,船舱中则是安德海带着的小太监乃至僧人、女乐等几十人,这群人穿着高贵,气派非凡,一路上还敲敲打打,热闹非凡,生怕别人不知道。

    安德海作为头领,那更是十分嚣张。他每到一处,就声称自己是朝廷钦差,奉太后之命南下办事,地方上如有招待不周,就立刻摔碗翻盆,手下的这些人也群起鼓噪,弄得下面的地方官叫苦不迭——谁也没伺候过这么难伺候的爷啊!

    等到安德海一帮人进入山东境内,很快便有人将此事报告了山东巡抚丁宝桢。各位看官,你想那丁宝桢是什么人物?他原本是咸丰三年的进士出身,为人刚正不阿,做事一向勇威果断。当年僧格林沁在山东剿捻的时候,对待地方官员极其傲慢,他见巡抚以下官员是从来不给座的,下面的官员慑于僧王的威势,也是敢怒而不敢言。当时正好升任山东按察使的丁宝桢,他碰巧有事要去拜访僧格林沁。在去之前,他也听说了僧王的规矩,于是便先让人转告僧格林沁:“要是设座就来见,不设就不见!”手下的人劝他不要得罪僧王,免得惹下麻烦,但丁宝桢坚持要把这话传到。僧格林沁得报后,大为惊怒:一个小小的山东按察使,居然敢跟自己提条件!他倒要见见这是何方神圣!不料丁宝桢来后果然非同寻常,他那不卑不亢的气度,让僧格林沁也为之折服。

第四部分 21.诛杀安德海,太后头上敢动土(2)

    再说丁宝桢得到太监出巡的事情后,十分震怒。他早就听说过安德海宦官乱政,早就想为国除害,可惜没有机会,这次倒好,安德海送上门来,那还能放过?于是丁宝桢立刻传令德州知府赵新,让他将安德海的招摇情形即时汇报,如遇有安德海不法之事,就立刻擒拿。赵新官小胆也小,他不敢动手,只是将安德海过境的情况汇报了丁宝桢。丁宝桢得报后一面向朝廷参奏安德海之事,一面令东昌知府程绳武追赶安德海将他们拿下。程绳武也害怕得罪慈禧太后,他带人尾追了安德海3天,但一直不敢动手。丁宝桢等了3天没见回报,随后又派总兵王正起率兵追赶,终于在泰安将安德海等人擒获。

    安德海被解送到济南的时候仍旧十分嚣张,他大声叫嚷说:“我是奉皇太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