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女人当国-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严打之下,总有些倒霉蛋,前两江总督何桂清便被抓了典型,成了“抓大放小”政策下的牺牲品。何桂清是道光朝的进士,原一直在京城做官,历任翰林院编修、太常寺卿、户部右侍郎等职务,后来外放为浙江巡抚,最后在两江总督任上出事了。

    1860年5月,太平军击溃清军江南大营,钦差大臣和春、主将张国梁都战死于阵中。当时身为两江总督的何桂清正在常州主管后勤军饷事务,在危机时刻,何总督拥兵自图,坐视清军大败而不假援手。可惜的是,太平军在大胜之后也没有放过他,随后便进军常州,何桂清见势不妙,便打算弃城而逃。

    颇具讽刺的是,何桂清在将父亲和两个小妾秘密送往通州后,却封锁常州各城门并在城内张榜禁止居民流出,做出一副拼死抵抗的样子。这时,下属江苏按察使查文经等几个官员揣测出何桂清实际上是想逃跑,便向他禀请退保苏州。何桂清得禀后大喜,随后决定逃往苏州。

    不知何故,何总督要逃跑的消息不慎走漏,常州绅民一片大哗。由于担心太平军进城后烧杀掳掠,众多人等当晚手持香烛前往总督府辕门请求留守常州。第二天,何桂清率部欲逃,结果被常州绅民拦住,由于顶香跪求的人堵塞了出路,何桂清大怒之下,竟然命卫队开枪,前后打死了19人,伤者更是不计其数。

    此事传开后,驻守苏州的江苏巡抚徐有壬在何桂清逃到苏州的时候,不仅拒绝他进城,反向朝廷上折弹劾,要求对其严加惩处。咸丰得报后怒不可遏,随即下令将何桂清革职并解往京师严审。在被拿问之前,何桂清惶惶然如丧家之犬,逃苏州苏州城门不开,走常熟常熟不纳,最后逃到了上海租界暂时避难。

    好在这时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北走热河,何桂清才暂时性命无忧。等到慈禧当政,局势稍微安定后,很快有人重提此事,慈禧也想借此事大做文章,于是何桂清在同治元年(1862年)五月被逮入刑部问罪。

第一部分 17.杀猴儆鸡,要杀就杀一品大员 (2)

    当时主审此案的刑部郎中余光绰是常州人,他认为何桂清作为封疆大吏却不战而逃,失守城池;为了逃生而击杀执香跪拜的父老19人,此等行径实在是天良丧尽、罪无可赦,拟斩立决。这时,在何桂清多年经营的关系作用下,他的门生旧吏、亲朋好友纷纷通过各种渠道说情并竭力为其开脱,使得这个案件的审判变得错综复杂。

    这时,慈禧排除众议,她认为不杀何桂清不足以平民愤,也不能刹住那些封疆大吏、府县官员遇贼则逃的歪风,于是当年十月下谕旨将何桂清处决。谕旨下发当天,何桂清便被公开斩首。何桂清是太平军起事以来第一个被朝廷处决的一品大员。此斩既出,百官俱惊,清廷各级官府的纲纪也为之肃然。

    第二个撞上枪口的是督办陕西军务的钦差大臣、统兵大员胜保。胜保是满洲镶白旗人,道光朝的进士,在太平天国兴起后,他先后统兵与太平军及捻军作战。在“辛酉政变”中,胜保站在慈禧的一边,他的积极参与可谓是为政变成功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力保障。按理说,慈禧应该对胜保感恩戴德,即使他犯错也会网开一面,他何以会在政变还不到两年的时间就送命了呢?

    事实上,在政变成功后,慈禧也曾对胜保大加赏赐,并很快将他升为正二品的兵部左侍郎,并由镶蓝旗汉军副都统升为上三旗的正黄旗满洲都统,一时间备受恩宠。可惜的是,好运不长,在同治元年(1862年),胜保被授钦差大臣,前往陕西督办军务、镇压回民起义。这时,曾被他招抚的两个义军首领苗沛霖和宋景诗突然反叛,胜保很快被人弹劾“拥寇自重”、“意图谋反”,随后胜保便被革职拿问。

    在审讯过程中,胜保的其他罪行被一一揭露,比如谎报大捷、在军队中携带妓女和优伶等,甚至还将太平军将领陈玉成之妻收为己妾,荒淫无耻,令慈禧大为震惊。更为重要的是,胜保自以为在“辛酉政变”中立下大功,又通过党护苗沛霖和宋景诗的势力,不但糜费军饷无数,反挟制朝廷,渐有不臣之心。由于胜保兵力所在的位置距离京师很近,弄不好便成朝廷的心腹之患,于是慈禧决定对胜保痛下杀手。

    于是,同治元年(1862年)十一月胜保被革职拿问后,于同治二年(1863年)七月便被赐令自尽。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慈禧便杀了两个一二品大员,这对各朝廷大员和封疆大吏们的震动是巨大的。由此,他们也知道慈禧这个女人心狠手辣,不是个好惹的主。

    除此之外,慈禧又在同治元年对官员们进行一次严厉的考核,即所谓“京察”和“大计”(京官的考核叫“京察”,地方官员的考核叫“大计”,每3年进行一次,同治元年正好赶上)。按清朝的制度,“京察”和“大计”都以“四格”、“六法”作为考核标准:“四格”者,即“才”(才干,分长、平、短三等)、“守”(操守,分廉、平、贪三类)、“政”(政务,分勤、平、怠三类)、“年”(年龄,分青、中、老三类);“六法”者,即“不谨”、“罢软无为”、“浮躁”、“才力不足”、“年老”、“有疾”六个指标。经考核后,官员或升或降,或革或黩,其目的在于奖优惩劣,让各级官员勤勉政务、恪尽职守。

    从嘉庆、道光年后,清廷的政风日下,考核的方法固然很好,但在实际操作中,官员们彼此贿赂徇庇、弄虚作假、虚与委蛇的现象也是司空见惯之事。对此,慈禧也略有所知,于是她决定利用这次考核的机会对吏治进行严厉整顿,以淘汰那些不称职的官员并提拔有干劲、有进取心的官员安排在重要岗位上。

    既然是慈禧亲自动手,那次考核就要动真格的了。考核结束后,年老体衰的内阁学士巴彦春、平庸无能的光禄寺卿雷以诚及品行败坏的光禄寺少卿范录典,被同时勒令退休;而才华出众、耿介正直的潘祖荫;敢做敢为、胆魄过人的左宗棠等人则得到了擢升。慈禧的新君上任三把火,尽管不能一改往日之颓势,但也算是有所转机。

第一部分 18.重用汉人,识时务者为俊杰 (1)

    满人入关的时候,清朝是个异族政权,由此在清朝的政治体制中,“重满抑汉”一直是清朝皇帝坚持的原则。清朝的“重满抑汉”主要体现在官员的任用上,比如朝廷的中央六部便设立双尚书侍郎,满汉各一,以满为主(如之前的户部,满尚书为肃顺,汉尚书为周祖培,实权掌握在肃顺手中)。这种制度,在中国的历朝历代都没有出现过。

    为了巩固政权,清廷也尽可能地吸纳汉族士人参政,但一些重要的职位如军机大臣,特别是首席军机大臣,一般只能由满人担任;而各地的总督、巡抚也大多为满人。由此,满人往往在朝廷和地方上占据重要职位,地位远较汉人要显赫。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曾经精明强干、建功立业的满人贵族相继去世,他们的子孙往往不学无术,沦为纨绔子弟,满人的整体素质也大为下降,大多数的政务和军事活动最后还是要依赖汉人,譬如康熙平三藩、雍正征噶尔丹策零,最后都是依靠汉人才得以成功;而那些满族子弟早已沦为老爷兵,靠边站了。更要命的是,这种趋势到晚清更是愈演愈烈,八旗子弟往往成天遛狗斗鸡,出入戏院茶楼,肃顺曾说,“满人大多是浑蛋多”,大概就是这么回事。

    对于本朝“重满抑汉”的祖制,慈禧不可能不知道,但她垂帘听政后各地军情急如星火,太平军仍旧盘踞江东,捻军和回乱也时时威胁着清廷的心脏地区,这些心腹大患,无一天不让她悚然心惊,坐卧不安。可是,再看看身边的那些满族亲贵,除了妄自尊大便是颟顸无能,真正有才华、能够治国安邦、统兵作战的满人官员几乎是凤毛麟角。

    慈禧想到这里,不免叹了口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自己的丈夫咸丰在的时候,这天下都治不好,何况自己一个女人呢?但叹气归叹气,该承担的责任还得去承担,慈禧仔细一想,自从太平军起后,国内战祸绵延达10年之久,而清廷还没有垮台,这又是为什么呢?

    从各项奏报来看,不是八旗,也不是绿营,而是汉人的团练武装抵挡住了太平军的进攻,而这些汉人将领,如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等,他们原本都是读书人,但战乱的年代,却将他们锻炼成了军中领袖。这些人从小熟读儒家经典,应该是值得信任的。

    该到了重用他们的时候了。早在咸丰的时候,像曾国藩这样的优秀人物就该被提拔,可因为种种原因,却让这位“湘军”的创始人一直郁郁不得志。据说,民间常有曾国藩是“癞龙转世”的说法,让曾国藩屡屡被猜忌。比如1854年湘军攻占武汉后,咸丰帝大喜,说:“不意曾国藩一书生,乃能建此奇功!”他一时兴奋,要任命曾国藩署理湖北巡抚。结果旁边有个人插了一句:“曾国藩以侍郎衔在籍丁忧,现在还是个平头百姓。一个平头百姓能够一呼蹶起,这恐怕不是国家之福啊”。咸丰听后一个激灵,让曾国藩做巡抚的事就不再提起。

    咸丰的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万一曾国藩这些汉人官僚势力坐大,拥兵自重,那清廷岂不是同样危在旦夕?不到万不得已,怕是不能授予汉人过大权力的。对此,慈禧不是不知道,但中国士大夫最忌讳的是有功不赏、有禁不罚,曾国藩心里当然憋屈,他的门生弟子、亲朋好友也一个个为他喊冤抱屈:在镇压太平军中,曾国藩作为湘军的首创者和领袖,他的一些朋友和将领如胡林翼、刘长佑等一个个都封了总督巡抚,而曾国藩东奔西跑,却只得些钦差大臣之类的虚衔。

    慈禧心里清楚,要想树立自己乃至清廷的威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