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神学大全-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此外,人在睡眠时,不能细想那些有关明达和聪敏的事;而且外面的工作,也能妨碍人这样细想。为此,申命纪第六章七节命令人「不论你坐在家里,或在路上行走,睡眠或醒寤,常应细想这些话」,是不适当的。所以,那些有关明达和聪敏的诫命,在旧约法律里,制订得不适当。
反之  申命纪第四章六节说:「他们一听到这一切法令说:『这实在是一个有智慧、有见识的大民族』。」
正解  我解答如下:关于明达和聪敏(领悟),可以注意三件事:第一,得到它们;第二,应用它们;第三,保存它们。要得到明达和聪敏,是要靠教和学的;而对于教和学二者,法律都有所命令。因为申命纪第六章六节说:「我今天吩咐你的话,你应牢记在心」,这是指学而说的,因为学生的本分是用心注意所讲的东西。以后的话:「并将这些话灌输给你的子女」(七节),则是指教导而说的。
应用明达和聪敏,就是细想一个人所知道的或了解的那些事物。关于这一点,(第七节)继续说:「不论你坐在家里(或在路上行走,睡眠或醒寤,)常应细想这些话。」
至于保存它们,这要靠记忆。关于这一点,(第八及九节)继续说:「又该系在你的手上,当作标记;悬在眼前,当作徽号;刻在你住宅的门框上和门扇上。」这些话表示要继续不断地记得天主的诫命;因为常在吸引我们的感官去注意的事物,无论是触觉,例如我们系在自己手上的那些东西;或者是视觉,例如那些常在心目之前的东西;或者是我们常重复遇到的东西,例如住宅的门口,我们就不会把它们忘记。而且,申命纪第四章九节更清楚地说:「不要忘了你亲眼所见的这些话,终生日日不要让它们远离你的心。」
在新约里,无论是在福音的教训里,或者是在宗徒的教训里,将会更详尽地读到这些训令或诫命。
释疑  一、如同申命纪第四章六节所说的:「因为这样,在万民眼中,才能显出你们的智慧和见识。」由此可知,凡是相信天主的,其明达和聪敏,在于恪守法律的诫命。所以,首先应该颁布法律的诫命,然后使人知道(明达)并明了或领悟(聪敏)它们。这样说来,就不应该把上述(有关明达和聪敏的)的诫命,编列在最先的那些十诫的诫命之间。
二、在法律中,也有那些关于学习的诫命,如同前面所讲过的(正解)。可是,教导比学习更是明明地所命令的;因为教导与长者有关,他们是自立的,直接在法律之下,法律的诫命应交托给他们。在另一方面,学习则与从属于他人者有关,法律的诫命,须经由长者传达给他们。
三、法律的认识,与司祭的职分有着这样密切的关系;所以,负有这个职分,表示负有认识律
的责任。因此,关于司祭的培养,不需要另外再颁布特殊的法令。在另一方面,对于天主法律的学识,却与国君的职位,并没有这样密切的关系;因为一位国君之在人民之上,是为管理现世的事务。为此,定有特别的法令说,对于那些有关天主法律的事物,国君应该接受司祭的指导。
四、那条法律的诫命,其意思并不是说,人在睡眠中细想天主的法律;而是说,人在入睡时,就
是当他就要进入睡眠的时候,应该细想天主的法律;因为这样可以使他在睡眠时,能有更好的梦想;这是由于我们的行动,是从醒寤中而转入睡梦中的,如同「哲学家」在「伦理学」卷一(第十三章)里所说的。同样的,命令人在做每一件工作的时候,要细想法律,也并不是说,人必须在工作进行中常细想法律;而是说,人应该按照法律,管制自己所做的一切。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论望德
第十七题 论望德 

 —分为八节—
    信德之后,接着要讨论的是望德(参看第一题引言)。一、论望德本身。二、论敬畏之恩赐(第十九题)。三、论相反的罪恶(第二十题)。四、论与此有关的诫命(第二十二题)。关于第一个论题,第一先论望德本身;第二论望德的主体(第十八题)。
关于第一点,可以提出八个问题:
    一、希望是不是一种德性。
    二、望德的对象是不是永福。
    三、一个人是否能够藉望德希望别人得到永福。
四、人是否可以合法地寄望于人。
五、望德是不是向天主之德。
六、论望德与其它向天主之德的区别。
七、论望德与信德的关系。
八、论望德与爱德的关系。
第一節         希望是不是一种德性
    有关第一节,我们讨论如下:
质疑  希望或企望(spes),似乎不是一种德性。因为:
    一、「没有人会妄用一种德性」,如同奥斯定在「论自由意志」(卷二第十八及十九章)里所说过的。可是,人可能妄用希望;因为希望之情,如同其它的情,有适中与极端。所以,希望不是一种德性。
    二、此外,没有一种德性来自功劳;因为「天主不用我们,而在我们内形成德性」,如同奥斯定所说的(论恩宠与自由意志第十七章)。可是,按照大师(隆巴度斯)在「语录」卷三第二十六题里所说的,希望是由于恩宠和功劳而形成的。所以,希望不是一种德性。
    三、此外,「德性是一样完善之物的状态」,如同「物理学」卷七(第三章)里所说的。可是,希望是一样不完善的状态,即缺乏其所希望之物者所有的状态。所以,希望不是一种德性。
反之  (大)额我略在「伦理丛谈」卷一(第二十七章)里说,乔布的三个女儿,表示这三种德性,即信、望、爱。所以,希望是一种德性。
正解  我解答如下:按照「哲学家」在「伦理学」卷二(第六章)里所说的:「任何一物的德性,使具有之者成为善的,并使他的行为成为善的。」因此,无论在何处发见人的一个行为是善的,它必然与人的某一种德性相合。在一切有度量和标准的事物之间,善的考虑,就0是看一物达到其标准。所以,如果一件衣服不因过与不及而偏离它应有的标准,我们就说它是一件好的衣服。可是,如同我们在前面所讲过的(第二集第一部第七十一题第六节),人性行为有双重标准:一个是近而同质的,即理性;一个是远而超越的,即天主。因此,每一个达到理性或天主本身的人性行为,是善的。我们现在所谈的希望或望德的行为,上达天主。因为,如同在讨论希望之情的时候,己经讲过了(第二集第一部第四十题第一节),希望的对象,是一个未来的、困难的、但可以得到的善。可是,一样东西,在两种情形下,为我们是可能的:一是靠我们自己,一是靠我们以外者,如同「伦理学」卷三(第三章)里所说的。为此,祇因我们所希望的事物,借着天主的神佑,而为我们成为可能,我们仰赖天主神佑的希望,便上达天主。所以,由此可见希望是一样德性;因为它使人的行为成为善的,并达到它应有的标准。
释疑  一、关于情,德性的适中或中庸,在于达到了正当的理性;而德性之理,也在乎此。所以,关于希望,德性之善也在于人藉希望达到应有的标准,即天主。因此,人不可能妄用达到天主的希望,正如他也不可能妄用达到理性的道德涵养性德性;因为这样去达到,就是善用德用。虽然如此,我们现在所讲的希望不是一种情;而是一种心灵的习性,如同我们后来所要证明的(第十八题一节)。
    二、说希望来自功劳,是对所希望的事物来说的;因为人是希望借着恩宠和功劳,能够得到永福;或者是对成形的或活的望德的行为而说的。至于人用以希望得到永福的那种希望的习性本身,却不是从我们的功劳,而纯然是从恩宠来的。
    三、希望的人,针对其所希望得到,而尚未得到的事物来说,固然是不完善的;可是,就其仰赖天主的神佑,而己经达到自己的标准,即天主来说,他是完善的。
第二節         永福是不是望德固有的对象
    有关第二节,我们讨论如下:
质疑  永福似乎不是望德固有的对象。因为:
    一、既然希望是心灵的一个行动,一个人不会去希望那超出自己心灵所有的各种行动的事物。可是,永福超出人的心灵所有的各种行动;因为(保禄)宗徒在格林多前书第二章九节里说,它是「人心所未想到的」。所以,永福不是望德固有的对象。
    二、此外,祈祷是希望的一种表现;因为圣咏第三十六篇五节说:「将你的行径委托于上主,寄望于祂,祂必使之成就。」可是,对人来说,这是合法的事,即祈求天主不仅是为了永福,而且也是为了今生的利益,无论是现世的或神性的,甚至如同玛窦福音第六章第十一等节记载的天主经所指明的,也为了脱免永福所没有的那些凶恶。所以,永福不是望德固有的对象。
三、此外,望德的对象是一件困难的事。可是,除了永福之名外,还有许多为人是困难的事。所以,永福不是望德固有的对象。
反之  (保禄)宗徒在希伯来书第六章十九节里说:「我们有深入的希望」(保禄语),「这是说,使(我们)深入的希望」(批注),「至帐幔的内部」(保禄语),「这是说,至天上的真福」(批注),如同那里的「批注」(圣经夹注)所解释的。所以,望德的对象是永福。
正解  我解答如下:如同前面所讲过的(第一节),我们现在所讲的希望,上达天主,仰赖天主的神佑,为得到所希望的善。可是,一个效果,必然与其原因相称。为此,我们所应该希望能从天主那里得到的专有的和主要的善,是无限的善,这善与助佑者天主的德能相称;因为引领人达到无限的善,这是专属于无限德能的事。这样的善,就是永生,即永远享见天主;因为我们所希望于天主的,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