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爱在左,管教在右-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很喜欢这个寓言故事,因为在我处理的很多具有偏执性行为或情绪困难的个案中,不管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常常都会遇到学生和家长就要学什么而产生争执和矛盾的情况。“我知道他很聪明,但他就是不好好学!”“我知道他有兴趣,但就是故意和我作对!”“我是他妈妈,我难道不知道他喜欢什么吗?”……我自己是个母亲,也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但问题是,我们心目中的蛟龙或彩凤,是不是也正是孩子心目中所希望成为的龙凤呢?
  有一个在管理学书籍上常常被用来解释沟通技巧的真实例子,我很想在这里再述说一遍,好让你对生活中因投射作用而产生的“误解”有更清楚的认识。
  有一次在美国一档脱口秀节目中,主持人林克莱特采访了一个小男孩。他问:“你长大以后想做什么呢?”小男孩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要当飞行员。” 
  林克莱特为了考验这个小男孩的反应速度,也为了增加节目效果,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大海的上空时,突然所有的引擎都熄火了,那个时候你会怎么办呢?”
                  第17节:一些有关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研究(7)
  小男孩想了想,回答说:“我会告诉飞机上的所有人都要系好安全带,然后我会背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小男孩说完这话之后,观众席上立刻嗡嗡地响起了不同的声音,有的人被他的童言童语逗得哈哈大笑,有的人为他的胆小自私摇头叹息。但在这些声音稍稍平息下来之后,观众却突然看见小男孩带着悲悯的神情,噙着眼泪继续说:“因为我要赶快跳下去拿燃料!” 
  所以,当我们认为了解自己的孩子时,我们是真的了解,还是在投射心理的作用下,自以为了解呢?
  认知与道德
  ——尊重孩子的认知发展,把握教诲的分寸
  我在学校读儿童心理学时,深受一位瑞士儿童心理学大师皮亚杰 (J.Piaget) 的理论影响。他的理论,除了帮助我建构了对儿童发展阶段的认识之外,最重要的是,让我明白了如何根据孩子的认知和道德发展,来适当地拿捏处罚和教诲的分寸。
  在他的儿童认知和道德发展的理论中,有两个十分有名的对偶故事:
  A。 有个小男孩叫斯利卡。他的父亲出门去了,他觉得父亲的墨水瓶很好玩,所以他用父亲书桌上的钢笔吸墨水玩。可是玩着玩着,他把父亲书桌上的桌布弄上了一小片墨水渍。
  B。有一天,一个名叫奥古斯塔斯的小男孩发现父亲的墨水瓶空了。父亲出门之后,他想把墨水瓶灌满,好让父亲回来后就能立刻使用。可是,在打开瓶盖时,他把书桌上的桌布弄上了一大片墨水渍。
  皮亚杰问:
  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
  2.这两个孩子当中,哪一个比较坏,为什么?
                  第18节:一些有关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研究(8)
  他又提出了另外一个对偶故事:
  A。 有一个小女孩名叫玛丽。她的妈妈出门去了,她觉得桌上的玻璃杯很好玩,后来,她不小心打破了一个杯子。
  B。一个叫妮妮的小女孩想帮妈妈做家事。有一天妈妈出门去了,妮妮就帮妈妈洗杯子,可是,她打破了3个杯子。
  皮亚杰又问:
  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
  2.这两个孩子当中,哪一个比较坏,为什么?
  你知道孩子们对这两个故事的问题会如何回答吗?
  皮亚杰根据孩子们的反应,概括出了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规律: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10岁之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根据他人所设定的外在标准,而且,他们会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的对错,而不会考虑行为的动机。这个阶段,我们称之为“他律道德”。
  但是到了10岁以后,儿童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对道德行为作思考判断,而且认为行为的动机比结果更重要。这个阶段,儿童心理学家称之为“自律道德”。
  所以,一个10岁以下的孩子会倾向于认为谁弄脏桌布的面积大、谁打破的杯子多,谁就是比较坏的孩子;而10岁以上的孩子,则已经能考虑到不管结果如何,只要谁的动机比较正确,谁就是可以被原谅的孩子。
  所以,如果我们明白了皮亚杰试图告诉我们的儿童认知和道德的发展进程,那么是不是就会更注意自己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更明白该怎么坚定教养的准则,以及更清楚在处罚之前,得先了解背后有哪些心理动机? 
                  第19节:几件父母必须学会的事(1)
  第4章 几件父母必须学会的事
  有一句老生常谈:生孩子容易,养孩子难。这句话看似平淡,却是真理。当年我在儿童心理卫生中心工作时,送身心受伤的儿童离开治疗室之后,我们几个年纪尚轻的同事就常常难过地埋怨他的爸爸妈妈,为什么生了孩子却不管教呢?如果没有能力去爱孩子,为什么还要生下他,让他受这些苦呢?
  是的,养孩子看似容易,实际上却学问高深。如今年龄渐长,经历过生命跌宕起伏的我,除了仍然会为因不当教养而受伤的孩子感到难过之外,已经明白并坚信所有的父母在决定生下孩子时,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养育和成长环境,但有时因为自己也还是个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有时为现实所迫确实力不从心,有时愿望恳切行动却不得法,因此,在教养方面频频遇挫,既苦了自己,也苦了孩子。
  我在这一章里列出父母必须学习的几门功课,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亲子之间会遇到的情景,也是最容易影响孩子身心的细节。我的方法,或许不能说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真理,却是经过多年的专业训练和亲身实践得出的慈母良方。
  学会爱
  2009年,北京的冬天异常寒冷。圣诞节那天下午,我们在家里举行了一场小型的聚会,除了我们夫妇的朋友和我的闺蜜们之外,还有儿子工作上的一些朋友来玩。那天下午我们玩得非常开心,一直到晚上7点多,天完全黑了,大家才有散去的意思。
  当我们一家三口在门前一一送别客人的时候,由于开着门,冷风嗖嗖地往里灌,我于是很自然地对站在身旁的儿子说:“冷不冷?妈妈摸摸手!”而我那个头将近一米八的26岁的儿子,也很自然地把手伸过来,让我摸摸看凉不凉。
                  第20节:几件父母必须学会的事(2)
  没想到我们之间这个极其自然的动作,却引起了我的闺蜜们的注意。那天之后的一次聚会中,有位闺蜜告诉我,当时她看见我们这“母子情深”的亲密画面,感动得差点红了眼眶。
  事实上,我和儿子之间很多母子情深的画面,早在他八九岁的时候,就已经被向往大男子气概的他给勒令禁止了。我已经不记得最后一次说“妈妈爱你”是什么时候,最后一次亲吻他胖嘟嘟的面颊是多久以前,最后一次拥他入怀又是什么样的温馨感受……
  我只记得才上小学中年级的他就已不再允许我当街亲他的脸颊,或在大庭广众之下紧紧地搂着他,也不愿意听我总是把爱挂在嘴边,只要我说:“妈妈好爱你呀!”他就会故意捂着耳朵,怪叫地回道:“我的天呀!真肉麻!”我当然明白他喜欢听到自己是被爱着的,只是作为“大男人”,他不喜欢这种在他口中所谓太娘娘腔的表达方式。
  可是,他当然是需要被爱的。9岁时,从确定自己即将要独自到英国寄宿学校念书开始,足足有一年多的时间,每天晚上睡觉,他就会自动爬上我和他爸爸的大床,把身体呈大字形摊开,占据爸爸睡的那半边,让爸爸自己去睡他的房间。我和他爸爸心里都清楚他需要躺在妈妈身边的安全感,所以从来没有阻止过他。可是,这个需要在妈妈身边睡觉的10岁男孩,却在我送他到英国后将返台湾时,像个男子汉一样,对着在伦敦希思罗机场哭得稀里哗啦的我说:“你别哭啊!多丢人哪!”
  心理学家就“如何表达爱”概括了5种方式,它们分别是:“肯定的言辞”、“身体的接触”、“精心设计的时刻”、“礼物的馈赠”以及“服务的行动”。这5种表达方式都能让对方感受到爱,而且它们可以一起出现,或交替运用。
                  第21节:几件父母必须学会的事(3)
  我相信刚才你们一看到“学会爱”这个标题,一定会觉得我很无聊,因为它出现在一个最不需要出现和被教导的地方。如果我现在写的是一本有关爱情或两性关系的书,你们或许可以理解学习它的必要性,可是在一本和亲子有关的书里提到它,这个主题似乎就显得有些多余,因为,哪个父母会不爱孩子啊!况且,父母爱子女是人类最美好的天性,我们还需要学习吗?
  是的,我们需要学习,而且还需要很认真地去学习它。就像我在前面所列举的心理学家所划分的5种爱的表达方式一样,我们需要找出孩子能接收,或愿意接收“爱的讯号”的方式,因为这样的爱才会对孩子有实质上的帮助,也才不会造成妈妈无怨无悔地给予爱,却得不到回应的挫折。
  亲子教育专家们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家长们,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由于遗传组合和其他未知的原因,每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拥有独特的气质、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人格特质,以及独特的心理情绪机制。因此,面对一个独一无二的孩子,我们不可能全盘按照书本上所教导的方式去养育,当然也就不可能自以为是地依照自己的想象和方法,去给予爱和关怀。
  这么多年来,我在处理一些和爸妈闹得很僵的孩子的情绪问题时,常常会听到苦恼的孩子这么说:“你可不可以告诉他们不要再给我压力?我知道他们很爱我,可是这样的爱会让我很受不了,我被他们爱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