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好孩子.好习惯-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展一些活动,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活动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把孩子的朋友请到家里来。父母可以把孩子的朋友请到家里来,让孩子们在父母的指导下做游戏,也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做饭。这样,父母不但可以了解孩子的朋友,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指导孩子们的行为。

  与孩子一起制定一些行为原则。孩子们判断是非的能力毕竟有限,而父母又不可能一直跟着孩子。因此,父母要给孩子规定一些行为准则,告诉孩子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事情可以做。 
 

借个孩子去旅行 
 
 
 
  2006年04月12日13:44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儿童长大的过程是社会化的过程,而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群体性,二是实践性。也就是说,孩子是在群体中长大的,是在体验中长大的。

  我在欧洲考察时发现,欧洲的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如果出门旅行,习惯于借个孩子一起去旅行,使孩子有个伴儿。他们明白,再好的父母也替代不了同龄伙伴的魅力。同龄伙伴一起出门,没有风景的地方也有风景。我带女儿出外旅行时,好多次都带上别人家的孩子或女儿的同学。曾有朋友问我:“带几个孩子一起出门,你不怕孩子打起来?”我回答:“打起来也比孩子一个人闷着好,因为打架也是体验,孩子就是在打打闹闹中长大的,最重要的是学会交往合作。”

  旅居加拿大的华人张诗铭曾经给《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撰文,介绍了她借孩子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她写道: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朋友对于孩子的意义,不亚于金钱对于成年人的意义。中国人大多不善于过“借钱”的日子,当然更不善于“借朋友”了。但在加拿大,我却有了奇特的经历。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先生去了加拿大。后来,我们全家也一起移民到了那里。刚开始,我很孤独,因为语言不是完全通,常常觉得还不如在国内好,国内有那么多亲戚朋友。当时我就想,我孤独,我的孩子会更孤独。那时她已经上初一,很有自己的想法。她的朋友也都在国内,为了移民的事情,她还跟我们大闹一场,说坚决不去加拿大。所以,从内心里说,那个时候我比较怨恨我先生。

  鉴于这个原因,刚出国那阵子,我的心情很不好。打破这种局面还是因为一件奇特的事情。我们的邻居是一户加拿大居民,他们家独自居住在一个二层小楼,家里有两个孩子,都是男孩。刚去的时候,因为语言问题,同时又考虑到外国人比较注重隐私权,所以很少和那家人交往。虽然他们很爱说话,但我们和他们的交往也就是见面打个招呼什么的。

  有一天下午,邻居家的女主人突然按响了我家的门铃。我打开门,她笑吟吟地走进来。开始,我以为她要借什么东西,后来才真正听明白,原来她是在说“把你的女儿借给我们家一天”。她反复说了好几次,大意就是要借我的女儿一起去旅行一天,第二天就还给我。她说她儿子从来没有和中国人一起去旅行过,这次是她的两个儿子的选择!

  我站在那里,张大了嘴,不知该怎样回答她。外国人比中国人爱旅行我知道,可我没听说有借人家孩子的。那时候,我真的不知道,国外还兴这种“游戏”!

  当时我只是想,我的女儿又不是物品,怎么可以借来还去?而且,他们家是两个半大的男孩子,和我的女儿一起去旅行,方便吗?安全吗?因为有顾虑,我就没有答应她。当然,我也没有拒绝,只是说:“我的先生和女儿都不在家,我要和他们商量。”邻居家的女主人说:“谢谢,等你的答复。”然后就走了。

  她一走,我就坐在家里嘀咕,心想这家人怎么这样儿!过了大约有半个小时吧,门铃又响了。我打开门一看,原来是邻居家的两个男孩,他们的手里还拿了一张纸。他们进来以后就说:“希望得到你的帮助!”然后把手里的纸递给我。

  看了那张纸,我简直哭笑不得。原来那是一个借据,上面写着借女儿的时间、保证、携带物品、会注意的事项,竟然还有费用——借我女儿一天他们家会付的费用数目,最后是他们母亲的签名。真没想到,原来把女儿借出去还能赚钱!我觉得他们的行为简直不可思议。

  我看完后,忍住笑,仔细看了看那小哥俩儿。那两个孩子真的已经很大了,而我的女儿当时刚刚上初二没多久,应该说也正是豆蔻年华。把这样的三个孩子放在一起,我能放心吗?在中国的时候,我都特别担心女儿和男孩来往,外国孩子又那么开放,我有些担忧。虽说他们的父母会跟他们一起去旅行,但西方人总体来说都是开放的。

  晚上,先生和女儿都回来了。在餐桌上,我说了这件事。女儿一听,非常高兴,嚷着说要和他们一起去旅行。先生则笑而不答。

  我有些着急,就催问先生怎么办,人家还等着回话呢。他告诉我,在加拿大早就有这种“游戏”了,西方人特别愿意去旅行,而且喜欢结伴。一些陌生人还在网上征求旅游同伴呢。他说邻居不过是在为她的儿子征集一个旅行伴侣而已,有什么不可以的?我说起性别问题,他坦然地说:“这有什么?把女儿拴在家里,你就一定看得住她?不如让女儿出去见见世面,也许还有利于她结交更多的朋友呢。”我又说:“可是,把女儿借出去,还收人家的租金?这怎么有点儿像卖女儿?”先生说:“这有什么?在西方人眼里很平常的,我们是在提供他们需要的事物!”好在先生用了“事物”这个词语,没有使用“物品”!

  就这样,在爷儿俩的一致要求下,我把女儿“租”出去了。当先生在协议上签字的时候,我的心真是忐忑不安。先生签完字,让女儿自己去送协议。女儿平时不大和中国人交谈,这次竟然非常痛快地答应了去邻居家。她回来的时候,我发现她兴奋得脸上泛着光。

  女儿不在家的那天晚上,我根本没有睡好,还做了恶梦,梦见女儿被那哥俩拐跑了。我吓得哇哇哭。先生知道我做恶梦,安抚我说:“没什么,明天你就会发现她好好地站在你面前!”

  那天我真的觉得时间难熬。傍晚,听见邻居家的汽车在响,我一个箭步蹿了出去。我看见女儿站在车门处,和两个男孩分别拥抱,然后背着大大的行囊走过来,脸晒黑了些,但看得出她很高兴。她看见我,又赶快跑过来拥抱我。说实话,到加拿大那么久,我还真不适应这种礼节呢!

  晚上,女儿兴奋地给我们讲了许多旅游中的见闻,还直说:“和男孩一起出去玩真好!有意思!比和你们大人出去玩强多了。”先生在一边对我笑:“你看,我没说错吧?”

  不过,从那以后,我们家真的慢慢接受了这种“新生事物”。我已经把女儿“租”出去若干次了,也真的“赚”了一些“出租”费用。我把这些费用都做了女儿的旅费。再后来,我们家也要出去旅行的时候,女儿也向我们要求“租”一个孩子,我们因此付过一些费用。当然,有的时候,我们也会“借”一些朋友的孩子,这些孩子是不用付费用的。但我们“借”的大多是外国人,较少“借”中国人,为的是让孩子能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外国人。

  每次需要“借”旅伴的时候,我都会想办法让女儿自己去“借”。事先我会给对方父母打个电话,然后也像邻居女主人那样,让女儿带着协议书去对方家里与对方的父母、孩子商讨。通过这种方式,我发现女儿变得开朗多了,也学会了彬彬有礼。

  在带着女儿去旅行的时候,我也的确发现了这种活动的好处。在国内,我也带女儿去旅游过,但每次她都不爱去,一路上经常嘟嘟囔囔的,好像是我逼她去一样。自从“借”了她的同龄人和我们一起去旅行以后,我发现她对旅游的态度也变了,一路上好像到处都是风景,看见什么他们都快乐地说个不停。当然,孩子之间也会有矛盾,可我觉得这也是个教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

  结伴旅游,的确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它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了解不同的风土人情,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孩子宽广的心胸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给孩子提供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

  目前,许多儿童生活在三口之家,与爸爸妈妈成为一种垂直的关系,而横向的伙伴关系则比较少。校外时间他们缺少游戏伙伴,很少有机会和同龄人接触。这种生活状态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所以,借个孩子去旅行,让孩子们有机会和同龄人在一起,他们的认知能力、交往能力都会有所提高。我的教育建议是:

  尊重孩子的选择。在旅行前与孩子商量是否借个朋友去旅行,如果需要则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旅伴,让孩子自己去邀请旅伴。如果孩子选择的旅伴可能不是父母喜欢的孩子类型,不符合父母理想的孩子类型,要尽可能尊重孩子的选择,允许孩子与不同类型的朋友交往,可以在旅行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教育。

  不能偏袒。对自己的孩子和旅伴要一视同仁,甚至给邀请的旅伴以更多的关怀。如果旅行中孩子之间发生矛盾,父母不要偏袒哪一个孩子,要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注意旅游安全。检查孩子携带的旅行用品,对自己的孩子和旅伴讲清安全注意事项。万一旅行中发生意外,要及时就医,并与对方父母联系,讲清具体情况。

  和对方父母及时沟通。在孩子自己去邀请旅伴后,要及时与对方父母通电话或者见面,与对方父母最后协商旅行安排,使对方认可您的安排,另外要了解孩子旅伴的生活习惯等,以做到心中有数。旅行结束了,和旅伴的父母交谈,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