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社会史-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令人联想起我们中世纪的“大部队”。1130年爆发由钟相领导的农民起义。钟相具有作战、巫术、行医等多种才能。据说钟相曾发表过如下颠覆性言词:“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钟相不久即遭逮捕并被处死。但其队伍日益扩大,并在洞庭湖泊设防驻扎。钟相原先摧毁性的均贫富起义,转变为单纯的抢劫掳掠。为了消除这一有碍于对女真组织防御的祸患,于是发起了大规模的镇压行动,一直持续至1135年,最后一年由名将岳飞负责指挥。

    整个南宋期间,因土地集中到少数特权人士手里,乡村局势只能愈来愈恶化。宋金缔结和约,最后定下两国边界。此后,位于淮河以南的整个稻田地区再度获得开发。该地区曾饱受1130—1140年的战争之苦。但事情只对富家地主有利,只有他们拥有必需的资金。13世纪中叶,长江以南的农村,太湖周围的大生产区,形势到了一触即发之势。税收极其困难,首相贾似道(1213—1275年)试图进行重大变革,变法在中央机构以及在有大地主代表出席的国务会议中遇到强烈反抗。贾似道的方案主要是将土地限额定为500亩(约为27公顷),由国家出钱购下剩余部分的1/3,以便设立“官田”,官田收入用于战事开支。自1263年至贾似道死时,变革方案只部分执行。宋代末年,长江下游20%的土地已改为“官田”。蒙古人将其没收分给可汗家族的王侯或是将收入用于驻防队伍。

    总而言之,自唐代末年起社会经济条件导致佃农与农业工人阶层的发展,这一阶层比前代的依附阶层更接近当代的阶级。

    自从联系城乡、州府的巨大经济潮流冲击农村以来,乡间对物价变动更为敏感。虽然被剥夺土地或无收入来源的农民数目在农村与日俱增,但贫苦大众亦找到新的生存手段。自10世纪以来,由雇佣兵组成的军队招募大量贫苦人。手工业设施规模庞大,劳动力充足,有时技术水平甚高,在若干部门中已呈现出工业的势头,它吸收的无产者比唐代的盐田与国营工场多得多。矿山、冶金、陶瓷、造纸、印刷、盐场尤其需要劳力。不过农村剩余人员主要流向大商业点,它接纳所有靠城市小职业为生的流动人口,诸如:小店、客栈、酒馆、茶楼的伙计,挨户兜售的商贩,江湖艺人,且撇开扒手、骗子、盗贼、妓女、男色等不提。最后,富家与巨贾私邸(开封、杭州两地为数不少)收留极其大量的奴仆,其职责不一而且十分专业化,均由管家指派。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是新鲜事物,可从几方面加以解释:农村经济变化、商业与城市发展、富家或小康之家数量增加。

第六部分 10。城市飞跃发展

    的确,宋代的特点乃是出现比唐代多得多的大小商人的驳杂阶层而且商业大中心亦发展起来。人口众多、异常活跃的城市大量增加,不仅内地,尤其是长江沿岸如此,而且边境地区(近现今河北保定的雄州、近甘肃东部天水的秦州)、沿岸地区(浙江的杭州、温州,福建的福州、泉州)也一样。

    开封是自907年起相继立国的五代之首都,也是960—1126年的北宋之京城。开封的例子很可以说明9—11世纪的城市发展史。

    第一道城墙始建于781年。但,自9世纪起,商店、工场、客栈已设满南面、东面主城门口的大路之旁。市集自发设立,这种商业活动避开当局的监督。政府机构对城内工匠、商人所用的场地实行控制,7世纪的长安就是这样。这类城外市场沿城而设,在唐末大量增加,以“草市”而闻名于世。开封于918年成为首都,很快便受城围局限。954年建成外城墙,而不久城厢(“厢”的称谓是因其与厢房相似之故)依然在第二道城墙外围兴建。然而,倘若城市发展并不带来触及城市性质的变化,围绕旧城核心的拓展则只有相对的意义而已。长安以及7—8世纪其他重要城市首先是贵族的行政性城市,这些城市的当局竭力严格控制一切商业活动。而开封则是民间居民点的第一个榜样,城中的商业生活与娱乐活动占极大比重。自此时起,政治机构及其人员便直接与典型的城市居民接触,其中大部分为平民;与此同时,商业大发展正打破一切旨在保留城市贵族性质的旧规矩。自1063年起,开封取消宵禁,晚上居民可在城中自由走动。商场与娱乐场所(“瓦子”,即游乐社区,后来在杭州大为发展)彻夜开放。而将商业、手工业活动限制于特定坊里的规定似乎在此之前早已取消。店铺、工场设于全城,坊里已去掉原先的围墙。于是城中认路不再靠坊里称谓,而是靠街道名称。前者出于官府,后者来自民间。街道成为中国新城市的典型事物之一。从前城市坊里与乡间村里没有任何区别(直至唐代二者均称“里”)。自此,从生活方式及居民类别而言,城市居民点显然大别于农村。

    社会流动性更大

    11—13世纪的人较之于唐代、六朝或汉代更经常也更乐意流动。事实上,商业大潮流带动着人流:船夫、搬运工、水手、商人,间或定期长途往返。官吏数目大增,也是非流动不可。官员不能在本土就任,在同一职位的任期也不能超过三年或四年。最后,农村生活困难,城市小职业数量与类别繁多,作为财富中心与娱乐中心的城市富于吸引力,凡此种种都促使游民与贫农流向大居民点。再者,交通工具舒适而价廉,到处都能以低价租到大车或船只。

    在这个比前代更为流动的社会中,失败挫折是经常发生的事。不难了解,新型关系便由此发展起来。无论是上层阶级或是市井民众都倾向于联合、结社。愈有孤立危险的,愈需要互助的,结社倾向就愈强烈。官员中的派系之争以及将保举人与受荐人联系在一起的推荐制度,由于株连关系,能够使每个人出乎意料地完蛋、垮台。官吏中的同窗、同科、主考与考生、师长与门人等,保持着牢固持久的关系。所有阶层,民众、士人、行商,在同乡里、同地区的人士中组织会社(“会”)的风气普及起来。由此,若干地方祭礼仪式传播至远离本土的外地便不难解释。最后,由国家控制的市场体制衰落,店铺、工场分散到市内各处。从此,商人、手工业行会(“行”)的发展正适应同一职业人员协调与共同防御的需要。“第三部门”活动大量增加则是这类同业公会惊人专业化的原因。

    互助的必要性亦与士大夫阶级大家族的巩固有关。士大夫家族,从其组织、成分以及道德准则而言,乃是宋代的新生事物之一。变革家范仲淹是为这类家族订出特别规矩的首批人士之一。他曾著家训集,创设“义庄”,即设立不能转让的特别地域,其收入用以保证家族的共同需要,尤其是教育孩子的需要,并用以救助境遇不佳的成员。“义”一词,大致可译为“正义、公益”,事实上适用于举凡涉及互助与免费救济的关系。

第六部分 11。经济大发展:粮食增长

    8世纪,由于采用插秧方法而且出现耕作与灌溉的新工具,因而长江流域与华南水稻区开始发展起来。随后的几个世纪,水稻田继续发展、巩固、扩大;此事无疑是当时东亚历史上的伟大事件之一。它是第二股活力,东亚文明有赖于此。吴哥国(与宋朝同时代)的全盛时期也是在11—13世纪之间。水稻种植可使大批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随后还促进人口高度集中,今天的爪哇、越南红河流域、中国东部某些地区正是这种情形。水稻种植提供了多余的储备粮,自新石器时代以来,这对于文明发展,亦即对于社会政治组织、工艺、技术、思想等的发展,显然是必不可少的。宋代有一俗语说:“苏(州)常(州)熟,天下足。”长江下游南部平原生产过剩促进地区之间开展交换,农产品商业化,手工业兴旺,大城市发展。10—13世纪期间,中国人口经历历史上第二次大增长,从8世纪中叶的5300万左右,似乎已增至近1亿之数。

    11世纪水稻种植继续发展。1012年后,冬季成熟、可以一年两造的早熟稻品种从占城(越南东南岸)引进,中国当局加以系统推广。这一品种称“籼”或“粞”,扩种至太湖地区、福建乃至江西,不久便使其耕种面积增加一倍。明朝时代(1368—1644年),种植面积继续扩大,同时早熟而富于抵抗力的稻种系列因有了自宋代以来通过选种而得的新品种,亦就更为齐全。11世纪期间,连接苏(州)杭(州)地区与河南开封的大运河每年运输稻米700万石(4200万公担)。12世纪上半叶之悲剧性事件,其后果不外是刺激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当时曾经付出巨大努力,通过回收湖沼边缘的土地扩大耕种面积。这就是所谓“圩田”。此外,北方移民则将小麦与草料作物引进至长江流域干旱地带。

    11—13世纪中国农业大飞跃可视作是其经济大发展的基础,因为可使更多人口有余暇从事其他活动而无须专事粮食生产(每年稻米及谷物收成已达到3亿公担左右)。

    纤维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大麻、蚕桑、棉花,后者于13世纪开始在好几处地区推广)。茶叶种植在淮河以南以及四川丘陵地区发展起来,漆树种植见于湖北、湖南以及浙江北部,整个手工业生产飞速发展。北宋时代冶金业的情形即如此,由于地主富家提供资金,亦由于技术完善,因而显得十分活跃。技术改进有如下表现:煤炭代替木炭,鼓风机由水力机械推动,炸药用于矿山,等等。1078年生产的铸铁量超过114000吨(英国1788年才达到68000吨)。小工场在农闲时招募农民。除小工场之外,河北南部、山东中部、江苏北部均有大工场,雇佣固定的专业化劳动力。例如,江苏的利国便有3600个雇工。这类大工场均为国家而劳动。

第六部分 12。手工业生产及贸易大发展

    总的来说,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