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社会史-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国550800

    西班牙504900

    黑龙江463600

    瑞典449200

    云南436200

    甘肃366000

    波兰311700

    意大利301100

    联合王国244800

    罗马尼亚243400

    广东231400

    广西220400

    湖南210500

    河北(含京、津)202700

    陕西196750

    湖北187500

    吉林187000

    贵州174000

    河南167000

    江西164800

    山西157100

    山东153300

    辽宁151000

    安徽139900

    希腊132500

    捷克斯洛伐克127800

    福建123100

    保加利亚110950

    江苏102200

    浙江101800

    匈牙利93000

    爱尔兰69000

    瑞士41300

    台湾35960

    比利时30560

第一部分 4。汉族(2)

    中国人口正如欧洲人口一样,由多次人种混杂融合而成。以下诸因素促成其融合:战事、外族入侵、殖民扩张活动、人口迁移、邻近诸族往来接触。汉族之形成有赖于许多种族:突厥、蒙古、通古斯、朝鲜、藏缅、傣、苗、瑶、孟高棉,有时甚至还有来自印度与伊朗交接区域以及来自东南亚的远方民族。华北的种族成分由于在历史长河中加进原籍草原地带及北满的阿尔泰语民族而不断获得更新。西部各省份的种族则与喜马拉雅山地居民以及与青海省半游牧民族混杂。华南的种族混合亦一样深广,彼处之移民活动已延续两千余年,直至今日。现时整个西南(贵州、云南、四川、广西、广东等省)依然存在许多非汉人种族。汉族居多数的省份以及汉族占少数的地区人口与密度

    (1957年统计数,1986年估算数)

    人口省份人口省份1957年1986年

    四川72160000101880000

    河南4867000077130000

    山东5403000076950000

    广东3796000062530000

    江苏5213000062130000

    湖南3622000056220000

    河北4873000055480000

    安徽3356000051560000

    湖北3079000049310000

    浙江2528000040300000

    辽宁2409000036860000

    江西1861000034600000

    云南1910000034060000

    黑龙江1486000033110000

    陕西1813000030020000

    贵州1689000029680000

    福建1465000027130000

    山西1596000026270000

    吉林1255000022980000

    甘肃1280000020410000

    青海—4070000

    城市区域1957年1986年面积

    北京—960000016800

    上海—121700006200

    天津—808000011300

    汉族占少数的地区

    (自治区)1957年1986年面积

    内蒙古9200000200700001177500

    新疆(维吾尔)5640000136100001646900

    西藏127400019900001221600

    宁夏(回族)2050000415000066400续表

    密度(每平方公里人数)省份密度欧洲国家密度

    黑龙江32

    甘肃35

    云南44

    爱尔兰41

    吉林67

    西班牙64

    广西88

    奥地利87

    陕西93

    法国91

    贵州97

    山西102

    波兰102

    江西113

    捷克斯洛伐克112

    福建119

    四川127

    民主德国159

    辽宁159

    湖北164

    广东164

    湖南172

    意大利177

    河北221

    英国226

    安徽240

    浙江248

    联邦德国233

    河南291

    台湾346

    比利时315

    山东352

    荷兰376

    江苏443

第一部分 5。汉语方言及使用的人口

    1953年统计,单位:百万

    北方方言(四大系)387吴方言(四大系)46广东方言(五大系)27续表

    湖南与江西方言26客家方言20闽南方言15闽北方言7共计528以上数字未算台湾汉族(现下有1300万人,大部分说闽南话),也未算东南亚华人地区(大约有1100万人,按其原籍不同分别说广州话、客家话或闽南话)。序言中国社会史

    非汉族之少数民族

    虽然汉族人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的大多数,但属其他民族的中国公民1957年时也有4200万至4500万之数。这些民族有50多个,均已获得正式承认并享有相对的自治权。

    因此,显而易见:非但汉族人口构成不了划一整体(有人可能如此臆测),而且若干省份的种族差别还十分明显。台湾岛北部与东部仍然存在着操“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的种族。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非汉人民族(1957年统计)

    族名种族语言组地域人数(万)壮泰云南、广东⑥78维吾尔突厥新疆、甘肃西部39彝藏缅云南、贵州、湖南32。6藏藏西藏、青海、四川27。7苗苗瑶西南各省26。8满洲通古斯东北、蒙古、北京地区24。3蒙古蒙古蒙古、东北、甘肃、青海16。4布依泰云南13。2朝鲜朝鲜东北12。5历史上华夏语言文化的居民不断发展,汉人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居于优胜地位,其文化随着自身进展以及与远方文明接触而改变自己,丰富自己,并显出其多样性。上述非汉族居民便是以汉族扩展、华夏语言文化得势为标志之历史的最后遗迹。种族融合、不同居民之间互相借鉴,出现文化同化现象(例如,汉族人接受游牧居民生活方式或华南土著居民生活方式,南方省份某些种族今天与汉人已没有多大差别)。种种情况表明:从历史角度而言,生活方式与文化至关重要。

第一部分 6。生活方式与文化

    东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该地区的所有语族均在其中有所反映),其语言状况已显示出人口的复杂性,但尚有其他因素可将远东居民的生活状况鲜明地显露出来。采摘、狩猎、捕鱼、牧养、农业,形式不一,都是人类的基本活动,因为民以食为天。此类生活手段,加上掠夺活动(行劫、抢掠、海盗劫掠)及商业活动,均与文化密切相关,生活手段又作为文化的基础。因此,生活方式是对历史作任何综合解释之根据。

    首先依据的是地域。地域导致采纳某种生活方式,并对其有所限定。在某一海拔高度之上,超乎某种气候条件,小麦便无法生长而要让位于大麦与小米。蒙古的广阔草原地带更有利于畜牧业而不宜于农业。水稻种植最适宜之处是热带与亚热带地区的灌溉平原……不过,也不应受某种地理决定论所支配:因为凭借梯田,水稻也可以上山,而且依靠灌溉手段,水田亦能直达干旱地带。华北与蒙古南部不但适宜于农业而且亦宜于放牧马牛羊。地域规定着各种生活方式,反映出其发展、消退以及共存状态。此类现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而且能部分说明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与相互借鉴。但是人类社会总是趋向于将其依附之生活方式推到自然限度之外,而且地域条件也容许人类活动有相对的自由。上述根深蒂固的倾向及相对自由,与各种生活方式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文化及文明模式的总体分布亦无抵触之处。在东亚这片广阔地域上可以识别出与特定生活方式相联系的四大文化群:

    1.以从事发达农业为主的定居人群。具有华夏文明的居民以及所有深受其影响的居民均属此种文化模式。

    2.草原与沙漠地区的游牧人群。这片地区从西伯利亚泰加森林延伸至华北农业地带,自满洲伸展至伏尔加河下游流域。

    3.喜马拉雅广阔山系及其附近地区半畜牧半农耕的山居人群。

    4.将狩猎、畜牧与多少带点原始形式的农业结合起来的热带地区混合文化群。这种文化从前十分发达,现已日趋消失。

    为完整起见,除上述四大文化群之外,尚应加上中亚绿洲的定居居民与商人之群体。

第一部分 7。以从事发达农业为主的定居居民

    人口之增长,庞大储备库之建立,有组织的国家之形成,均有赖于发达的农业形式,世界其他地方,莫不如此。伟大文明便由此而发端。这部分居民散布于东亚所有平原、河谷以及富庶的高原,其生活方式还影响地理条件相类似的居民,而其农业模式则可分为两类:

    1.旱作物农业,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其谷物产品为大麦、小麦以及各种粟类。华北地区便是旱作物地带,此处灌溉不过偶一为之,实行灌溉则可以提高产量,获得稳定收成。这片地区虽则以农业为主,但在远古时代(公元前2000—前1000年),畜牧(牛、羊、马)仍然相当重要,而且长时期维持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不过,农业定居居民与游牧居民及山地居民不同,他们不喜欢饮用奶类,而且逐渐缩减肉类在饮食中的分量。

    2.水稻种植,公元1000年以前的十个世纪期间其增长仍非常缓慢,到此时期末期,才达到充分发展。农业技术极可能发源于多处(主要为印度北部与长江下游),但都获得巨大成功,推广到凡灌溉可及的温热潮湿地区(中国热带、亚热带之平原、河谷,印度支那半岛各地,印度尼西亚,朝鲜,日本)。在东亚居民的历史中,水稻种植的发展标志着一个新阶段。它从8—10世纪开始,便为此地区的文明带来新活力。

    再者,东亚发达农业形态的历史异常丰富,也十分复杂。这段历史中以一系列的进展与变化为其标志。不唯水稻种植技术完善,而且由于品种精选,13世纪高粱引进以及美洲品种(红薯、花生、玉米、烟草、马铃薯)自16世纪起移入,遂引起已延续千余年的农业形态的根本变化。

第一部分 8。草原地带的游牧居民

    此处属“原始阿尔泰”与“阿尔泰”语系的居民在华夏世界历史中曾起过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