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刚经说什么 南怀瑾-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佛在这个世界上,以师道当人天的师表,教化一切众生,救度一切众生,度完了,他老人家说:再见,不来了。只是吩咐四个弟子暂时不要死,要「留形住世」,活著等弥勒菩萨下来。佛的这个精神就是三轮体空的布施。
    快乐痛苦皆无住
  这里著重的是刚才提到的法布施,因为须菩提问到怎么使心、忘想烦恼降伏下去!怎么样使自己的心宁静,能够永远安详停留的保持住。佛先答覆他:就是这样。因为须菩提不懂,所以佛接著在下章就说了一段理由,说大乘菩萨道的修行方法,也包括精神的生命,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任何事情一做便休,无所住。应该无所住行于布施,这个叫修行。你心理的行为随时做到无所住,一切都布施,都丢开了,这是我们普通的话,都丢掉了。禅宗经常用一句话,放下,就是丢掉了。做了好事马上须要丢掉,这是菩萨道;相反的,有痛苦的事情,也是要丢掉。有些人说,好事我可以丢掉,就是痛苦丢不掉啊!
  实际上,好事跟痛苦是一体的两面而已,一个是手背,一个是手心。假使说,好事他能够真丢掉开的话,痛苦来一样可以丢开,所以痛苦也是一个很好的测验。如果一个人碰到烦恼,痛苦,逆境的时侯丢不开,说他碰到好事能丢得开,那是不可能的。
  儒家经常告诫人,不要得意忘形,这是很难做到的。一个人发了财,有了地位,有了年龄,或者有了学问,自然气势就很高,得意就忘形了;所以人做到得意不忘形很难。但是以我的经验还发现另一面,有许多人是失意忘形;这种人可以在功名富贵的时侯,修养蛮好,一到了没得功名富贵玩的时侯,就都完了,都变了;自己觉得自己都矮了,都小了,变成失意忘形。
  所以得意忘形与失意忘形,同样都是没有修养,都是不够的;换句话说,是心有所住。有所住,就被一个东西困住了,你就不能学佛了。真正学佛法,并不是叫你崇拜偶像,并不是叫你迷信,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是解脱,是大解脱,一切事情,物来则应,过去不留。等于现在引磬一敲,下楼就是下楼,金刚经还是归金刚经,你还是你,如此应无所住。
    转化十二类生
  有一位同学提出来说,很多年前,也曾经听我讲过这一段,除了我前面讲过的,好像还有进一步的道理。其实,所谓进一步的道理就是:这个境界就是有愿力,一个大乘菩萨发愿及菩萨行,应该是救尽天下苍生,而自觉没有做什么救苍生的事情。一个人救人、利人是应该的,假使心中还有利人、救世、度人之念,已经不是菩萨道了。这是指外面行愿方面的。内心修持更须这样。我们自己学佛是求戒定慧的究竟,可是大家在修持方面,或者在静坐方面,都是在著相。
  譬如许多人为了身体的健康,学各种的方法,打坐、守窍、修气脉转动,实际上,已经都落入寿者相了;接著我相、人相、众生相也都跟著而来,学佛的成就当然不会大了。又如修净土念佛的朋友们,假使念一句佛号,观念里头或下意识中,附带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情况,那也不能得到究竟的成就。举凡这些,都是要修行人自己细心检查心念才会发现。
  关于卵生、湿生、化生、胎生等,我们上一次也分析过,人的生命里头,本身内在就具备有这十二类生。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几十年,或者一百年,大部分时间并不是为自己活著的。我们仔细分析一个人,活著为了面子、为了漂亮,人生时常是作给人家看,或者作给儿女看的。
  当年有一个同学告诉我,父母盯得很紧,他生气了,因为他是个独子,他告诉父母:你少盯一点好不好,否则我不给你念书了。这个话也对啊!现在的青年考联考,好像都是为了父母,为社会,为家庭。人是很可怜的,活了一辈子,一天吃三碗饭,只有十分之三是为自己生命所需而吃,其余大部分是供养自己身体中的卵生、湿生、化生吃的。肠子里有蛔虫,身体中有各种细菌,所以宇宙中所有的一切众生,及各种的现像,在我们人体的内部都统统有了。所以说,人体是个小宇宙,左眼是太阳,是阳;右眼是月亮,是阴;我们身上的大小肠,就是身体中的江河、海洋,西游记叫它是无底洞,吃下去漏出来,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又如身体上有骨骼的地方就是山崖、岩石;人体内部又有各种的生命,每一个细胞就是一个生命,包括精虫卵脏等等,这些都与禅定有关。
  真正的修持,得定者初禅念住,杂念妄想没有了。二禅气住,所谓打通气脉,外表呼吸停掉了。三禅脉住,脉搏不跳动了,连心脏跳动都非常缓慢。四禅才是舍念清净,整个的身心丢开了,没有感受。但是要想达到气住脉停的定境,必须先把自己身体上卵生、湿生、胎生、化生等十二种类,整个变化了才行,就是儒家所讲的变化气质。假使我们这个色身没有转化而想修持得定是决不可能的。
  所以这位同学别著我讲这一面,认为我还留了一手,实际上这一面是讲实际功夫,几乎没有人相信。普通金刚经这一段讲过去就算了,现在既然有人指出来,已经留不住了,这一手也要露一露,大概就是这样,这是补充第三分。
    说三十二品偈颂
  另外有人提出来,说我曾写过金刚经三十二品的偈颂,本来我不想讲,因为这是四十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峨嵋山上闭关,不要说人看不到一个,鬼影子也看不到一个。尤其到了秋后大雪封山,连猴子都爬不上了,人要下山很容易,就是西方人的滑雪,弄两根大棍,屁股上包一些树皮,随便这么一溜就下来,一泻千里。要想上去啊!只好等明年春天了。有一天晚上没事,藏经中抽出金刚经来看,也不晓得著了什么道,一下子高兴起来,又感动万分,不由自主的,一夜之间把金刚经的三十二品,作了三十二个偈子,说明这个道理。后来下山以后有人传出来了,不过到了台湾连原稿也掉了,因为我平常的习惯,自己作的东西随手就忘了。这一点虽是坏处,但也是好处,就是可以修道,过了就丢,所以说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一切都把它空掉了。另外我也不太记这些东西,也是懒得介绍这些东西。譬如在大学上课,很多同学问我:老师你有什么著作?我也搞不清楚我有什么著作!也没有观念去推销。现在同学们提起来这个偈子,就顺便说一下。不过我那个三十二首偈子,比你们联考作得快,三十二品的意义,一夜之间把它用禅与佛的道理说完了。第一首偈子法会因由分,大概是这样子:
    第一品偈颂
    缁衣换却冕旒轻  托钵千家汗漫行
    何事劳生终草草  蒲团洗尽旅途情
  「缁衣换却冕旒轻」,缁衣就是和尚们穿的衣服,印度的规矩,出家人穿染色的衣服,高尚平民穿白的衣服。所以现在我们写信给出家人时,下面往往自称白衣某某,表示自己是白衣居士。出家人的衣服染了颜色,就称缁衣,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出家了,穿了一件和尚衣。皇帝带的那个皇冠是冕旒,中国人戴的称天冠,前面还挂些珠子之类。这一句的意思是说皇帝不当了,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能够丢掉帝王富贵,能够放得下一切,才够资格学佛。像释迦牟尼佛一样,皇帝的那个皇冠,随便把它甩掉。
  「托钵千家汗漫行」,然后以释迦牟尼佛的身分,还出来化缘呢!不管穷人家里,什么人家里都去化缘。
  「何事劳生终草草」,我们人生为什么劳劳碌碌,佛学名辞叫做劳生,一辈子在劳苦中。忙忙碌碌一辈子,最后莫名其妙的来,莫名其妙的就走了,所以是何事劳生终草草。
  「蒲团洗尽旅途情」,旅途是人的一生,看来人生没有别的好事,只有蒲团一个,两腿一盘,万念皆空最好。
  这是法会因由当时作的第一首偈子,当然这个文字,我自己也看不上,不过有时侯想想,现在叫我再作,一夜之间还作不出来,人生就是那么怪。
    第二品偈颂
  第二首是善现起请分。善现就是须菩提,须菩提起来问问题,佛答覆他,善护念。善护念是个要点,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就是这样定住,就是这样把烦恼降服下去。
    万象都缘一念波  护心那用修多罗
    岩中宴坐已多事  况起多余问什么
  「万象都缘一念波」,人生的烦恼和一切痛苦,就是一念,没有第二念,千千万万不同的现象,就是一念动了。像大海水,平水无波忽起一个波浪,一点动,千万点烦恼就跟著来了,所以说万象都缘一念波。
  「护心那用修多罗」,佛不是告诉他善护念吗?真正的善护念何必用佛经呢?修多罗就是佛经,梵文名称就是素怛览。真正悟了道的人,不看佛经也一样此心平静,所以说护心那用修多罗。
  第三句,先要说明一个典故。须菩提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佛经上记载,有一天他跑到一个崖洞里宴坐。什么是宴坐呢?注意啊!大家要学打坐的注意啊!尤其是老同学们!不依身、不依心,不观这个身心,不依亦不依,这个样子才叫宴坐,也就是打坐。你看我们大家坐在那里,又听呼吸,又练腿,又练气功,统统在身上搞。不然就搞念头,像水上按葫芦一样,这边这个扑隆咚才按下去,那边那个又浮上来;这边念头冒上来一个,那边又来一个。真正的入定是不依身,也不依心,但是「不依」是个空的境界,还是不对,所以不依亦不依,这才叫做宴坐。
  须菩提有一天在岩中宴坐,什么都没有,忽然空中天女散花供养,天花掉了下来,大概须菩提正好张开心眼吧!不然怎么知道天花掉下来呢!须菩提就问,哪一个在散花供养?空中有个声音说:是我呀,我是天人,天神。因为尊者在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