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山王,」金刚手灌顶续云:「诸大菩萨,此极广大此最甚深,难
可测量,秘密之中最为秘密,陀罗尼咒大曼陀罗,不应开示诸恶
有情。金刚手,汝说此为最极希有,昔未闻此,此当对何有情宣
说。金刚手答曰:曼殊室利,若有正行修菩提心,若时此等成就
菩提心。曼殊室利,尔时此诸菩萨行菩萨行,行密咒行,当令入
此大智灌顶陀罗尼咒大曼陀罗。若菩提心未圆满者,此不当入,
亦不使彼见曼陀罗,亦不于彼显示印咒。」故法虽是大乘之法,
不为满足,最要是彼补特伽罗入大乘数。
  又大乘人依菩提心,假若此心仅有解了,大乘亦尔。若有此
心德相圆满,则其大乘亦成真净,故当勤学。如华严经云:「善
男子,菩提心者,犹如一切佛法种子。」当获定解,故更释之。此如水粪及暖土等,与稻种合为稻芽
因,与麦豆等种子相合为彼芽因,故是共因。如麦种子任会何缘,
终不堪为稻等芽因,故是麦芽不共之因。由此所摄水粪等事,亦
皆变成麦芽之因。如是无上菩提之心,佛芽因中犹如种子,是不
共因。解空之慧,如水粪等是三菩提共同之因。故上续论云:
「信解大乘为种子,慧是能生佛法母。」谓菩提心如父之种,证
无我慧如同慈母。如父是藏人,决定不生汉胡等子,父是子姓决
定之因,母是藏人生种种子,故是共因。龙猛菩萨云:「诸佛辟
支佛,诸声闻定依,解脱道唯汝,决定更无余。」此赞般若波罗
蜜多,声闻独觉亦须依此,故说般若波罗蜜多为母,是大小乘二
子之母,故证空慧,不能判别大乘小乘,以菩提心及广大行而分
判之。宝鬘论云:「诸声闻乘中,未说菩萨愿,大行及回向,何
能成菩萨。」此说不由见分,当以行分。如是证空性慧,尚非大
乘不共之道,况诸余道,故若不以菩提心为教授中心而正修习,
仅于起首,略忆文句,而于余道微细一分,多殷重修,显然于法
知见太浅。总如生子俱须父母,道支圆满亦须方便智慧二品。特
须方便上首发菩提心,智慧上首通达空性。设修一分而未全修,
若唯希求解脱生死,于奢摩他须莫误为毗钵舍那,善修无我空性
之义。然若自许是大乘者,是则必须修菩提心,如慈尊云:「智
不住三有,悲不住寂灭。」以慧遮止堕生死边,以悲遮止堕寂灭
边,慧不能遮堕寂灭故。不堕有边小乘有故,菩萨道者,正所断
除,堕寂边故。
  解佛密意堪为定量诸佛子等,若有如此宝贵之心,于内生起
执为希有,叹生如此希有妙道,若内心生愚夫所爱微分功德,则
不执为如是希奇。入行论云:「余自利不起,利益有情心,此希
胜心宝,先无今得生。」又云:「岂有等此善,何有此知识,岂
有如此福。」又云:「谁发胜心宝,即礼彼士身。」又云:「从
摇正法乳,出此妙醍醐。」此说是出佛语心藏胜教授故。是故吉
祥阿底峡尊持中观见,金洲大师持唯识中实相之见,然菩提心依
金洲得,故为师中恩最重者。若有了解圣教扼要,观此传记,于
道扼要有大了解。若勤修此生真实心,虽施乌鸦少许饮食,由此
摄持亦能堕入菩萨行数,若无此心,纵将珍宝充三千界而为布施,
亦不能入菩萨之行。如是净戒乃至智慧,修诸本尊脉息明点等,
皆不能入菩萨之行。犹如世说刈草磨镰,若此宝心未至扼要,任
经几久励修善行,无甚进趣,如以钝镰刈诸草木。若令此心至于
扼要,亦如磨镰虽暂不割使其锋利,其后刈草虽少时间,能刈甚
多。一一刹那亦能速疾净治罪障,积集资粮,虽微少善能令增广,诸将
尽者能无尽故。入行论云:「大力极重恶,非大菩提心,余善何
能映。」又云:「此如劫火一刹那,定能烧毁诸罪恶。」又云:
「若思为除疗,诸有情头痛,具此利益心,其福且无量。况欲除
一一,有情无量苦,欲为一一所,成无量功德。」又云:「余善
如芭蕉,生果即当尽,菩提心树果,恒无尽增长。」
 第二如何发生此心道理分四,一 由依何因如何生起,二 修
菩提心次第,三 发起之量,四 仪轨受法。
  初中有三,初从四缘发心道理者。若见诸佛及诸菩萨难思神
力,或从可信闻如是事,依此发心,谓念所住所修菩提有大威力。
虽无如是若见若闻,而由听闻依于无上菩提法藏,信解佛智而发
其心。虽未闻法由见菩萨正法将灭,便作是念而发其心,谓念如
是正法久住,能灭无量有情大苦,我为令此菩萨正法久安住故,
定当发心。虽未观见正法欲灭,然见恶世上品愚痴,无惭无愧嫉
姤悭等,便作是念,于此世中虽于声闻独觉菩提能发心者,尚属
难得,况于无上菩提发心。我且发心余当随学,见难发心而发其
心,共为四种。发心之理,论说于大菩提发心,故是发心欲证菩
提。由何缘者,初由见闻希有神变生希有想,念我当得如是菩提。
第二谓从说法师所,闻佛功德先生净信,次于此德发欲证心。第
三谓由不忍大乘圣教迁灭,于佛妙智发欲得心。此中由见圣教不灭则能灭除有情大苦,亦缘除苦
而发其心,然其发心主要因缘,是由不忍圣教寝灭,若不尔者,
则与下说依悲发心有重复过。第四由见此心大利极为希贵,正由
此缘之所激动,便于佛所发欲得心。又此发心,由于菩提发欲得
心而为建立,非就所为而为安立。若不于佛功德修信,则于佛位
不希证得,不能灭除,于办自利执唯寂灭为足之心。若由修习慈
悲门中,见于利他须大菩提,欲得佛者,此能遮遣于利他中执唯
寂灭为足之心,不能遮前满足执故,又无余法能遮彼故。又于自
利执唯寂灭为足之心,非不须遮,以于小乘唯脱生死,唯有一分
断证功德,其自利义不圆满故。又此虽脱三有衰损,然未解脱寂
灭衰故,又经宣说圆满自利是佛法身故,故于佛德净修信已则能
观见,况云利他即办自利,若不得佛亦必不可,是为不退小乘最
大因缘。又前所说初二发心,曾未见说慈悲所引,诸余经论亦多
仅说见佛色身法身功德,引起欲得成佛之心名曰发心。又说誓愿
安立一切有情成佛亦名发心。故此二中,虽一一分亦应预入发心
之数。圆满一切德相发心者,仅见利他必须成佛,引起欲得成佛
之心犹非满足,即于自利亦见成佛必不可少而引欲得。又此亦非
弃舍利他,亦须为求利益他故,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
欲正等菩提。」此说双求菩提与利他故。
  二从四因发心者。谓种姓圆满,善友摄受,悲愍有情,而不
厌患生死难行,依此四因而发其心。
  三从四力发心者。谓由自功力欲大菩提,是名自力,由他功
力希大菩提,是名他力,昔习大乘,今暂得闻诸佛菩萨称扬赞美
而能发心,是名因力,于现法中亲近善士,听闻正法,谛思惟等
长修善法,名加行力,依此四力而发其心。菩萨地说依上总别八
种因缘,若由自力或由因力,而发心者是名坚固,又由依止此诸
因缘,或由他力或加行力,而发心者名不坚固。如是善知总诸圣
教及大乘教,将近隐灭,较诸浊世最为恶浊,现于此世应当了知
至诚发心极为希少。当依善士听大乘藏,谛思惟等,勤修加行,
非唯他劝非随他转,非为仿效其规式等,当由自力至诚发心树立
根本,以其菩萨一切诸行皆依此故。
  第二修菩提心次第者,从大觉{左口右窝}所传来者现分二
种,一修七种因果教授,二依寂天佛子著述所出而修。今初
  七因果者,谓正等觉菩提心生,此心又从增上意乐,意乐从
悲,大悲从慈,慈从报恩,报从念恩,忆念恩者从知母生,是为
七种。
 此中分二,一 于其渐次令发定解,二 如次正修。 初中分
二,一 开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二 诸余因果是此因果道
理。
  初中有三。初重要者,若由大悲发动心意,为欲拔除一切有
情出生死故起决定誓,若悲下劣不能如是。故荷尽度众生重担,
赖此悲故,不荷此担便不能入大乘数故。悲初重要,如无尽慧经
云:「大德舍利弗,又诸菩萨,大悲无尽,所以者何,是前导故。
大德舍利弗,如息出入是人命根之所前导,如是诸菩萨所有大悲,
亦是成办大乘前导。」伽耶经云:「曼殊室利,诸菩萨行,云何
发起何为依处。曼殊室利告曰:天子,诸菩萨行,大悲发起有情
为依。」若不修学至极广大二种资粮,终不能满如是誓愿,观见
是已转趣难行广大资粮,故为转入诸行所依。
  中重要者。如是一次发如是心趣入正行,然因有情数量众多
行为恶暴,学处难行,多无边际经劫无量,见已怯畏退堕小乘,
非唯一次发起大悲,应恒修习渐令增长。于自苦乐全不顾虑,于
利他事毫无厌舍,故易圆满一切资粮。如修次初篇云,「如是菩
萨大悲所动,全不自顾,极欲希求利益他故,而能趣入至极难行
长夜疲劳集聚资粮,如圣发生信力经说。其大悲者,为欲成熟一切有情,
全无苦生是所不受,全无乐生是所不舍,若趣如是极大难行,不
久即能圆满资粮,决定当得一切智位,是故一切佛法根本唯是大
悲。」
  后重要者。诸佛获得果位之时,不如小乘而住寂灭,尽虚空
住义利众生,亦是由于大悲威力,此若无者同声闻故。如修次第
中篇云:「由大悲心所摄持故,诸佛世尊虽得圆满一切自利,尽
有情界究竟边际而善安住。」又云:「佛薄伽梵无住大涅槃,因
即大悲。」譬如稼禾初以种子,中以雨泽,后以成熟而为最要。
佛之稼禾,初中后三,悲为最要。吉祥月称云:「以许悲为佛胜
苗,初如种子增如水,长时受用如成熟,是故我先赞大悲。」由
见此义,正摄法经云:「世尊,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