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聚焦南极-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鲜和刺激。船舷两侧,考察队员将几个聚光灯的光束射向海中,净洁的海水又像白天一样,显示出很强的透明度,视线所及可直达海下30多米。天性趋光的鱼儿摇着尾巴来了。不知是发现猎物的兴奋,还是在机警地侦察,10多条鲨鱼晃若白绸带,围着诱饵在海中穿梭。上钩了,一条十多斤重的鲨鱼被钓了上来。把它扔在甲板上,还在噼噼啪啪地蹦着。队员们怕它逃回海中,上前几棒,杖毙而死。又一条大鲨鱼上钩,它摇着尾巴猛力挣扎着,快被拎到甲板上时,脱钩了。落水处留下一片殷红的血,显然是鲨鱼脱钩时,它的嘴被豁开所致。但这家伙并不因负伤而去,还恋着垂在海中的肉,游了一圈,又返身咬钩,终被钓了上来。至此,我才知道鲨鱼是何等的凶恶。进而设想,人若不幸落海,其后果可想而知。


第一部分 中国与南极关系密切第3节 直升机腾空而去

    “极地”号考察船刚入冰区时,由于浮冰稀少,船速每小时可达七八海里。(1海里等于1.85公里。——作者注)自12月18日遇到冰障,越往前行冰情越严重,篮球场大小的浮冰一块挨着一块,密度已占海面的八成。此时的考察船,只能像蜗牛一样,以每小时二三海里的速度向前蠕动。看看前方一座座突兀的冰山横在船头,使人有穷途末路之感。有的队员站在高高的了望台上,用望远镜搜索海冰稀疏的地方,结果很扫兴,白茫茫的冰原一眼望不到边。    
    “钟206B型”直升机被从机舱里拖了出来,停在考察船后部停机坪上。机身下呈八字形的起落架恰好扣在平台上那个一米见方的J字母。J字母外是醒目的黄红白三色环形图案,作为识别标志,它是为直升机下降服务的。    
    飞行员维克多·巴克尔和机械师大卫·高博正忙着做起航准备,随机前往的郭琨等考察队领导也在忙着往身上套红色救生服,乘员落水后稍作牵拉便可自动充气膨胀的这一救生装置,能保证遇难者落海后不被淹没。维克多·巴克尔和队领导钻进机舱,飞行员启动发动机,两片长达10余米的螺旋桨转速越来越快,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掀起的风力让周围的人难以立足,迫得两个近距离围观者不得不后退几步。随着大卫·高博掌心向上的双手不断上抬,直升机轻盈地拔地而起,凌空升到20多米后,猛地左转30度,呼啸着向远处飞去。    
    维克多驾驶直升机是去观察冰情的。直升机离去仅仅半个多小时,就返航了,在大卫·高博的指挥下,又稳稳地落在飞行甲板上。    
    观察人员说,考察船现在处于南纬63度,若继续向南切进,因为朝普里兹湾航行,是没有出路的,南面的浮冰更加密集。解除考察船目前的困境,只有将“极地”号向北行驶,择机重新进入南纬62度水域,然后向东航行,寻找疏冰海域。19日早上,“极地”号终于向北冲出冰障,又畅游在大海之中。首次进入冰区的11小时完全是徒劳的航行,考察船共走了97海里。    
    直升机冰区起飞,使我们认识到“极地”号停泊在澳大利亚霍巴特港时,除了作必要的补给,还从澳方租用了“钟206B型”直升机,其目的之一是用它实施冰区侦察,引导航船冲破冰障,驶向易为航行的海区。很明显,这次要是没有维克多·巴克尔驾机腾空指路,“极地”号很可能在冰区被困上几天。有人作过这样的计算,乌鸦高飞成了一个黑点时,它的视野能达117公里。由此可以设想,直升机飞上冰区上空,十分有利于引导考察船脱离困境。    
    很快,我对直升机的兴趣转移到驾驶员维克多·巴克尔身上。一个63岁的老头,在中国已是到了溜狗、钓鱼或无所事事的年龄,而他竟能开着直升机自由地翱翔于南极上空!还有,在年龄上,59岁的总指挥陈德鸿将军原来稳坐考察队的第一把交椅,维克多的到来,他只好屈居第二。    
    我与维克多第一次交换名片时,他看了看我名片上的英文,高兴地笑了,对站在一旁的翻译说了一句话,请翻译说给我听:“很高兴认识您,看来,您的身份与其他队员不同,是位自由职业者,这个职业让人羡慕。”我回答说:“对于我来说,不仅羡慕您能像雄鹰一样自由地在空中翱翔,更钦佩您的身体,如果不是在此时此地见到您,实在令人难以相信,63岁的人还能驾机在南极飞行。”翻译将我的话说给他后,维克多爽朗地哈哈大笑,得意地自我介绍说,这是他第16次来南极飞行,根据现在的身体状况,很难说不会有第17次、18次。    
    这老头是健壮的,面色红润,走起路来大步流星,腰板总是挺得直直的,没有一点老态。靠着身体好,舱内舱外,他经常只穿一件灰色的毛衣,很少把防寒的羽绒服罩在外面。让人惟一能看出他年纪大的外表,是他那满头的花白头发。    
    维克多·巴克尔很健谈,这使我很快了解到他的以往。1925年,他生于新南威尔士。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1943年,他加入了澳大利亚皇家空军,作为一名勇敢的战斗机飞行员,巡航在澳大利亚领空。上个世纪50年代,作为一名资深飞行教官,他担负起培养年轻飞行员的重担。60年代初,这位颇有建树的飞行员荣获澳大利亚空军十字勋章。1967年,他离开了空军,转入澳大利亚直升机公司,从事直升机飞行任务。年龄的增长,往往会使人因循守旧,而维克多不是这样,他的目光又转向了南极探险。从1970年开始在南极执行飞行任务,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到1985年,已经15次随船赴南极,为澳国南极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78年,他当之无愧地荣获澳大利亚极地勋章。他总的飞行时间为15700小时,仅在南极的飞行时间就多达2500小时,名副其实的老牌飞行员。    
    我多次搭乘他的直升机往返于南极大陆和“极地”号船,见识了他娴熟的驾驶技能。一次,从中山站站址返回“极地”号,直升机上只有我们俩人,我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升入高空,维克多·巴克尔烟瘾上来了。他双手脱开舵把,从衣袋里摸出烟盒,抽出烟,点上火,美滋滋地吞云吐雾起来。他不知道我患有轻度色盲症,要我从海面上搜索“极地”号船,发现了提醒他一声。还未等我找到考察船,他已发现目标,并指给我。    
    这位澳大利亚空军的骄子、南极考察的勇士,是以一位中国南极考察队的雇员身份登上“极地”号的。中澳饮食习惯有很大差异,但他心甘情愿地与我们同吃一样的主副食,毫无怨言。在执行任务上,考察队遇有用直升机的地方,会不客气地发出起飞指令,维克多顺应主人意愿的表现令人钦佩,总是尽一个雇员应尽的责任,一丝不苟,极为负责。回到国内,每当我碰到一些年仅40多岁的人,为情势所逼,不得不下岗,最常说的一句话便是老了。于是,我常常向他们讲起人家维克多·巴克尔老头。人啊!总是要有一点精神。否则,不老也会老的。


第一部分 中国与南极关系密切第4节 冰山列列

    南极非同寻常的恶劣环境,不时从那里爆出新闻。2002年3月18日,美联社从华盛顿发出一条新闻,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消息称,一座相当于新加坡国土面积9倍多的冰山从南极冰架断裂开来。一天后,即3月20日,电视上又反复播放这一画面。只见一座座平面冰山相互间已经拉开长长的间距,向宽阔的陆缘冰区移去。    
    南极冰山出现特大松动报告是美国国家冰川中心发出。这座代号为B——22冰山,脱胎于南极阿蒙森海的一块冰舌。断裂冰山的总面积为5538平方公里,大致折合为新加坡国土面积的9倍。这些冰山是通过国防气象卫星拍摄的照片发现的。冰山的名字是以其最先被发现的所在南极区域命名的。B标识区包括阿蒙森海和东罗斯海,22则表明它是美国冰川中心在这一区域发现的第22座冰山。从事冰川研究的科学家为此惊呼:这反映了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在加快。    
    过去,科学家们也曾发出类似的警告。1995年,一座面积为260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卢森堡国土面积的大冰山,从南极半岛的纳尔逊冰架入海。由于它的庞大,脱离冰架后,竟拉长了一条60公里宽的裂口。再上推,1986年,曾有一座1100平方公里的冰山,同样从南极半岛的纳尔逊冰架崩入海中。仅在1966年—-1991年,有多于1300多平方公里的冰量,从南极某冰架消失。看来,这类事件今后还会发生,并将继续受到人类的关注。    
    那么,冰山是怎样形成的呢?平均厚2500多米,最厚约为4800米的南极大陆冰盖,如同一口银色的铝锅倒扣在南极大陆上。受地球引力的作用,加上它四外下垂的形态,其表面每年都要以1米——30多米的速度向外下滑。当冰面伸向海中,遇有海岸的陡崖或陡坡,在后推的作用下,再继续延展,必然会出现断裂。离开冰盖母体的冰面便称为冰山。每一座冰山的孕育过程都需要多年的时间,有些地方不在冰盖上做标记,并坚特常年观测,是难以发现位移的。如果设想冰盖每个月下滑的速度是两米多,冰下所接触的陆岩坡度又比较缓一些,冰山的诞生就会形如碗里溢满的芝麻酱——慢吞吞地外泄。若冰盖的边缘地带遇到的海下陆岩是陡崖,冰山产生就会变得轰轰烈烈。突然坠入海中的大冰山会激起波浪翻腾,上面积雪飘飞。    
    从阿蒙森海冰舌上断裂的B——22冰山,之所以令人吃惊,因为冰川科学工作者前些年就发现了它的微弱变化,也肯定它最后会游离阿蒙森海冰舌,但没有想到它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