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06-4-10李敖系列之14李敖快意恩仇录-第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爱不是痛苦,
  爱是纯快乐。
  当你有了痛苦,
  那是出了差错。
  爱是不可捉摸,
  爱是很难测。
  但是会爱的人,
  丝毫没有失落。
  爱是变动不居,
  爱是东风恶。
  但是会爱的人,
  照样找到收获。
  爱是乍暖还寒,
  爱是云烟过。
  但是会爱的人,
  一点也不维特。
  爱不是痛苦,
  爱是纯快乐。
  不论它来、去、有、无,
  都是甜蜜,没有苦涩。
  我曾有名言说:“心带给人痛苦,屌带给人快乐。神父的错误在用心去快乐用屌去痛苦,所以只有和尚同情他。”我是深信屌的快乐的,并且深信这种快乐要伴同着“大虚幻境”式的想象空间,才同德圆满。在想象空间中,有时候有一部分甚至是暴力的…假装暴力的。这是由于人类本来就有许多原始的、潜在的欲望与意愿,这些愿望往往是反文明的、反社会的、不见容于现代的。于是,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对这些愿望,只好出之以压制。不过,硬性的压制是不健康的、也没有必要的,正确的方法是予以疏导、予以升华、予以假借。
  例如人类有暴力的、犯罪的愿望,疏导、升华、假借的方法是看侦探小说、看相杀相砍的电影,这样随之“佯信”(make…believe)一阵、“自我陷溺”(self一absorption)一阵,暴力与犯罪也就随书而去、随电影而去,-若真空放电一般,内在的压力,可以疏散、可以化整为零。同样的原理,有关性的出版品、电影等等,如果有格调的处理,也可达到无若有、虚若实的奇效,同时使人生更多彩、生活更丰富、想象力更天南地北……性犯罪是没有格调的人干的事,真正有教养的人,眼中有色、心中有色,就别有天地了,谁要霸王硬上弓啊?但在与自己情人做爱的时候,这种“佯信”和“自我陷溺”就可以戏剧式的演出了。我在第二次政治犯“二进宫”入狱前十六天认识了“汝清”,她是我不认识的一位留学生的新婚太太,丈夫一走,她就被我用电话摆平,到我家里,做了我十六天的小情妇。十六天中,我们天天性交,并且不止一次,其中多次用的是戏剧式的演出,有时候她变成纯洁的高中女生,我就“强奸”女生;有时候她变成圣洁的教堂修女,我就“强奸”修女……最重要的是,她的扮相,都是很清纯可爱的处女造型,呈现出来的是柔弱、无助、无奈、陌生、惧怕与屈从。……从在同浴时她“被迫”为我洗那坚挺可怕的开始,到“被迫”对那坚挺可怕的口交,直到被它一次又一次“强奸”为止,她都是以一位清新可爱的处女做受害人的屈从,这种配合,充分满足我“野性的呼声”(The Call of the Wild),虽然事实上,我是一个文明人。
  但自己心爱的小情人小情妇全裸在你眼前、在你身体下面或上面,你又真又幻,交互行之,阴茎为体,阳谋为用,这才是真正理解真幻的智者高人。真幻问题是困扰人类的一个老问题,正因为它困扰人,所以人总是说它不清楚。古人谈真者偏重本原本性,《老子》说“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庄子》说“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都在本原本性上立论。古人谈幻者偏重假相与变化,《列子》说:“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知幻化之不异生死也,始可与学幻矣!”梁简文帝《七召》说:“清歌雅舞,暂同于梦寐;广厦高堂,俄成于幻化。”都在假相与变化上立论,都不够深入。
  对真幻问题较深入的看法,是佛家的。佛家讲究“真如,,之说,认为宇宙全体,即是一心,不生不灭,故名为真;真心无异无相,故名为如。《成唯识论》说:“勿谓虚幻,故说为实,理非妄倒,故名真如。”“真如”之说以外,又有“真空”、“真心”、“真色”、“真言”、“真我”、“真相”诸说,把抽象名词排列组合,令人眼花缭乱。其实,若求真诠,只是一句话,那便是:看不见的都是真、看得见的都是妄。所以,佛是真、人是妄;真现量是真、真美人是妄;极乐世界是真、大好人生是妄。佛家的真幻问题,偏重在这一真妄上面,其理论虽比较深入,但是真幻之间的正解,又岂一个妄字了得!
  由此看来,真幻间题,从古人身上、从佛家门里,我们得到的,只是偏离了的答案。其实,幻之为物,既非与真相对,也非假妄。真幻本是一体两面,在欢乐当时,缺一不可;但时过境迁以后,也可别有奇说。公元一世纪时,就有一种,“幻影说”(Docetism),认为基督系幻影,并无肉身,不过以人间形体出现,仅属幻相,其说与观音菩萨并无肉身之说略同。我觉得在真幻上,迹近于此。在欢乐当时,情人既真且幻,但时过境迁,红颜易老;千百年后,肉身无存。那种境界又怎么解释呢?我认为,一种“若亡而实在,,的说法倒可让有情人深省:《墨子》(经下)说“景不徙”;《列子》(仲尼篇)说“景不移”,意思是,影子是不移走的。《庄子》(天下篇)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意思是说,飞鸟的影子是不动的。照传统的解释,鸟飞的时候,影子也跟着动,影子发生,由于鸟遮住光,乌飞过去,光又不被遮住了,影随之没有了;鸟朝前飞、新的影子产生于前,旧的影子消失于后。但是原影其实并没有消失,只是变化位置而已。其实,这种解释是不足的,进一步的解释该是:物质运动所经空间的极小段时间内,物质似动非动,在空间里仿佛凝在其中,像是电影胶片的一格以内,自其变者而观之,则该影曾不能以一瞬,所以,影子不徙不移,飞鸟的影子是不动的。其实,这种进一步解释还是不足的。真正“景不徙”、“景不移,,的极致,似乎该是和英国乔治·巴克莱(George Berkeley)主教那种“存在即知觉”(esseest percipi)的理论相反的发展,而是“知觉即存在”-当你知觉到影子在那儿并没移走,影子就正存在那儿而没移走。在乔治。巴克菜前两百年,中国的王阳明有“物不在心外”之说,就先乔治·巴克莱申明此义,其实,更唯心的说法乃是“物在心内”,正因为影子在你心里、知觉里,所以影子永远存在——纵使事实上已不存在,但在你心里、知觉里,却依然存在。胡适曾就《墨子》等的“景不徙”理论,发为艳诗三章。三章是:
  飞鸟过江来,投影在江水。
  乌逝水长流,此影何尝徙?
  风过镜平湖,湖面生轻绉。
  湖更镜平时,毕竟难如旧。
  为他起一念,十年终不改。
  有召即重来,若亡而实在。
  这三章哲理之诗,理中抒情,言志不如抒情,情之所在,虽风流云散、虽人琴俱杳,但在一念之转的刹那,碧海青天,却也快然无失。好景也长,只看你如何看待它。智者达者从不伤逝,“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只要你不以亡而亡,一切若亡的,都凌虚而实在。所以,我虽然年华老去、物是人非,但次乐往,,却恍然如昨。我跟胡茵梦离婚后不久,认识了一位刚考取空中小姐的可爱女孩子“君君”,淡江大学英文系高材生,身高一米六八,五十公斤,长得细白秀气,她没报到前在“教育部”高教司上班,我去看她,她穿着绣花鞋,更看出她的脚多么秀气。立刻使我回想起我脱光她时那裸露的脚,秀气以外,更细白动人。我们躺在一起,谈得好开心,她有一半苏州女人的血统,女人味十足,她让我享尽“强奸”她的快乐,当over以后,她以透露一个小秘密的方式,叫我永远记得她。——她偷偷告诉我她有一颗非常小的痣在某个地方,并让我去试着寻找。我去找,找到了,还特别亲了它。那种快乐,一如卡萨诺瓦(Casanova)回忆中,他跟小情人捉迷藏那一段,但更精彩,因为过去的情圣只是在小情人两只小奶中间寻找他遗失的,而现代的情圣却能在小情人的阴毛丛里寻找她拥有的。我这小情人可爱中有不可捉摸的神秘,我们谈到爱伦坡(Edgar Allan Poe)的神秘,我说我要把穆尔(Harrv T。Moore)那篇《诗人与精神分析学家》(The Poet and the Psychoanalysts)送给她看,可是,文章还没送出去,她却神秘的远行了。虽然早已远行,但在我“精神”深处,我真的“为她起一念,十年终不改,有召即重来,若亡而实在”,我真的如此。“景不徙”也好、“景不移”也罢,只要我觉得她裸体在床上,她仿佛就在那里。
  并不是说一定跟我有性关系以后,我才如此神经,没有也一样。一九八三年我在东门公车站旁认识了“小叶”,她是高中女生,父亲是外省人,母亲是高山族,眼睛非常漂亮,有那种“神如秋水”的情致,我亲她的小乳房、摸她的大腿……都有过,但是,当我要脱光她的时候,她表示她要回家,我让她走了。她后来写贺年片来,我没有回她,我让她永远走了。我送了她一块南美“菊石”(鹦鹅螺化石,ammonite),并写了一首《两亿年在你手里》:
  两亿年在你手里,
  时间已化螺纹。
  三叠纪(Triassic)生命遗蜕,
  告诉你不是埃尘。
  从螺纹旋入过去,
  向过去试做追寻,
  那追寻来自遥远,
  遥远里可有我们?
  两亿年在你手里,
  时间已化螺纹。中生代(Mesozoic)初期残骸,
  告诉你万古长存。
  从螺纹旋入过去,
  向过去试测无垠,
  那无垠来自遥远,
  遥远里会有我们?
  两亿年在你手里,
  时间已化螺纹。
  南美洲渡海菊石,
  告诉你所存者神。
  从螺纹旋入过去,
  向过去试问余痕,
  那余痕来自遥远,
  遥远里正有我们。
  从此,“小叶”进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