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太极拳拳经-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 而理为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 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 右杳。仰之则弥高,府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 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 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 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 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 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 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 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拳论 

一举动中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 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脚 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後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 乱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 有前则有後,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即加以挫之之意; 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周身节节 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 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挤按』,即乾坤坎离 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 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太极拳由张三丰所创此说法,始於武禹让,但据考证并非如此,故此文何人 所作无法得知】 



打手歌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吾。 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 



拳经总歌 

陈王廷著(明末清初时人,陈氏太极拳的创始人)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搁横采也难敌。
钩掤逼沉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
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滚拴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
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炮捶。
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庄跟腿,
截前压後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识。
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
藏头盖面天下有,惯心剁胁世间稀。
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注:此歌见於陈氏两仪堂本拳谱,歌词显受戚继光影响,为总括太极拳五 路、长拳一百八势一路及炮捶一路之理法,唐豪考定为陈王廷原著。】 



十三势歌   
清乾隆年间山右王宗岳

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 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捋、挤、按、即 坎、离 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良、巽,四斜角也。 此八卦也。进步、退步 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 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际。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十三势行功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 。所谓变转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运动如百炼钢。无坚不摧。形如 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如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 折迭。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 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 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 断。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股。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 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 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 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太极拳经谱   

清同光时期  陈鑫

太极两仪,天地阴阳,阖辟动静,柔之与刚。
屈伸往来,进退存亡,一开一合,有变有常。
虚实兼到,忽见忽藏,健顺参半,引进精详。
或收或放,忽弛忽张,错综变化,欲抑先扬。
必先有事,勿助勿忘,真积力久,质而弥光。
盈虚有象,出入无方,神以知来,智以藏往。
宾主分明,中道皇皇,经权互用,补短截长。
神龙变化,储测汪洋?沿路缠绵,静运无慌。
肌肤骨节,处处开张,不先不後,迎送相当。
前後左右,上下四旁,转接灵敏,绕急相将。
高擎低取,如愿相偿,不滞於迎,不涉於虚。
至诚运动,擒纵由余,天机活泼,浩气流行。
佯输诈败,制胜权衡,顺来逆往,令彼莫测。
因时制宜,中藏妙诀,上行下打,断不可偏。
声东击西,左右威宣,寒往暑来,谁识其端?
千古一日,至理循环,上下相随,不可空谈。
循序渐进,仔细研究,人能受苦,终跻浑然。
至疾至迅,缠绕回旋,离形得似,何非月圆。
精练已极,极小亦圈,日中则反,月满则亏。
敌如诈诱,不可紧追,若 界限,势难转回。
况一失势,虽悔何追?我守我疆,不卑不亢,
九折羊肠,不可稍让;如让他人,人立我跌,
急与争锋,能上莫下;多占一分,我据形胜,
一夫当关,万人失勇。沾连粘随,会神聚精,
运我虚灵,弥加整重。细腻熨帖,中权後劲,
虚笼诈诱,只为一转;来脉得势,转关何难?
宜中有虚,人己相参;虚中有实,孰测机关?
不遮不架,不顶不延,不软不硬,不脱不沾,
突如其来,人莫知其所以然,只觉如风摧倒,
跌翻绝妙,灵境难以言传。试一形容:
手中有权,宜轻则轻,斟酌无偏;宜重则重,
如虎下山。引视彼来,进由我去;来宜听真,
去贵神速。一窥其势,一觇其隙,有隙可乘,
不敢不入,失此机会,恐难再得!一点灵境,
为君指出。至於身法,原无一定,无定有定,
在人自用。横竖颠倒,立坐卧挺,前俯後仰,
奇正相生。迥旋倚侧,攒跃皆中皆有中气放收,
宰乎其中。千变万化,难绘其形。气不离理,一
言可罄,开合虚实,即为拳经。用力日久,豁然
贯通,日新不已,自臻神圣。浑然无迹,妙手空
空,若有鬼神,助我虚灵,岂知我心,只守一敬。



太极拳发蒙缠丝劲论  

清同光时期  陈鑫

太极拳,缠法也。缠法如螺丝形运於肌肤之上,平时运动恒用此劲,故与人交 手,自然此劲行乎肌肤之上,而不自知,非久于其道不能也。其法有:进缠, 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而 要莫非以中气行乎其间,即引即进,皆阴阳互为其根之理也。或以为软手;手 软何能接物应事?若但以迹象视之,似乎不失於硬,故以为软手。其周身规矩 :顶劲上领,档劲下去要撑圆,要合住:两肩松下,两肘沉下,两手合住,胸 向前合;目勿旁视,以手在前者为的;顶不可倒塌,胸中沉心静气;两膝合住 劲,腰劲下去;两足常用钩劲,须前後合住劲,外面之形,秀若处女,不可带 张狂气,一片幽闲之神,尽是大雅风规。至於手中,其权衡皆本於心,物来顺 应,自然合进退、缓急、轻重之宜。此太极之阴阳相停,无少偏倚,而为开合 之妙用也。其为道岂浅鲜哉! 



太极拳推原解 

清 同光时期陈鑫

太极拳者,权也,所以权物而知其轻重者也。然其理实根乎太极,而其用不遗 乎两拳。且人之一身,浑身上下都是太极,即浑身上下都是拳,不得以一拳目 拳也。其枢在一心,心主乎敬,又主乎静;能敬而静,自葆虚灵;天君有宰, 百骸听命。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清气上升,浊气下降, 百会、中极,一体管键。初学用功,先求伏应,来脉转关,一气相生,手眼为 活,不可妄动。其为气也,至大至刚,直养无害,充塞天地,配义与道,端由 集义,浑灏流行,自然一气。轻如杨花,坚如金石,虎威比猛,鹰扬比疾。行 同乎水流,止伴乎山立。进为人所不及知,退亦人所莫名速。理精法密,条理 缕析。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於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