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物种起源 -达尔文1096-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习 性;然而这种与鸫科近似的鸟却以潜水为生,——它在水中使用翅膀,用两脚抓握石子。 膜翅类这一大目的一切昆虫,除了卵蜂属(Proctotrupes),都是陆栖性的,卢伯克爵 士曾发见卵蜂属有水栖的习性;它常常进入水中,不用脚而用翅膀,到处潜游,它在水 面下能逗留四小时之久;然而它的构造并不随着这种变常的习性而发生变化。
  有些人相信各种生物一创造出来就像今日所看到的那样,他们如果遇到一种动物的 习性与构造不相一致时,一定常常要觉得奇怪。鸭和鹅的践脚的形成是为了游泳,还有 什么比此事更为明显的呢?然而产于高地的鹅,虽然生着蹼脚,但它很少走近水边,除却 奥杜旁(Audubon)外,没有人看见过四趾都有蹼的军舰鸟(friga…te…bird)会降落在 海面上的。另一方面,水壶卢和水姑丁(coots)都是显著的水栖鸟,虽然它们的趾仅在 边缘上生着膜。涉禽类(Gra11atores)的长而无膜的趾的形成,是为了便于在沼泽地和 浮草上行走,还有比此事更为明显的吗?——鷭(water…hen)和陆秧鸡(landrail)都 属于这一目,然而前者几乎和水姑丁一样是水栖性的,后者几乎和鹌鹑(quail)或鹧鸪 (partridge)一样是陆栖性的。在这些例子以及其他能够举出的例子里,都是习性已经 变化而构造并不相应地变化。高地鹅的蹼脚在机能上可以说已经变得几乎是残迹的了, 虽然在其构造上井非如此。军舰鸟的趾间深凹的膜,表明它的构造已开始变化了。
  相信生物是分别而无数次地被创造出来的人会这样说,在这些例子里,是因为造物 主喜欢使一种模式的生物去代替别种模式的生物;但在我看来这只是用庄严的语言把事 实重说一遍罢了。相信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原理的人,则会承认各种生物都不断在努力 增多个体数目,并且会承认任何生物无论在习性上或构造上只要发生很小的变异,就能 较同一地方的别种生物占有优势,而攫取那一生物的位置,不管那个位置与它自己原来 的位置有多大的不同。这样,他就不会对下面的事实感到奇怪了:具有蹼脚的鹅和军舰 鸟,生活于干燥的陆地面很少降落在水面上;具有长趾的秧鸡,生活于草地而不生活于 泽地上;啄木鸟生长在几乎没有树木的地方;以及潜水的鸫、潜水的膜翅类和海燕具有 海鸟的习性。
  极端完善的和复杂的器官
  眼睛具有不能模仿的装置,可以对不同距离调节其焦点,容纳不同量的光和校正球 面的和色彩的像差和色差,如果假定眼睛能由自然选择而形成,我但白承认,这种说法 好像是极其荒谬的。当最初说太阳是静止的,而地球环绕着太阳旋转的时候,人类的常 识曾经宣称这一学说是错误的;但是像各个哲学家所知道的“民声即天声”这句古谚, 在科学里是不能相信的。理性告诉我,如果能够示明从简单而不完全的眼睛到复杂而完 全的眼睛之间有无数各级存在,并且像实际情形那样地每级对于它的所有者都有用处; 进而如果眼睛也像实际情形那样地曾经发生过变异,并且这些变异是能够遗传的;同时 如果这些变异对于处在变化着的外界条件下的任何动物是有用的;那末,相信完善而复 杂的眼睛能够由自然选择而形成的难点,虽然在我们想像中是难以克服的,却不能被认 为能够颠覆我的学说。神经怎样对光有感觉,正如生命本身是怎样起源的一样,不是我 们研究的范围。但我可以指出,有些最低级的生物,在它们体内并不能找到神经,也能 够感光,因此,在它们原生质(sarcode)里有某些感觉元素聚集起来,而发展为具有这 种特殊感觉性的神经,似乎并非是不可能的。
  在探求任何一个物种的器官所赖以完善化的诸级时,我们应当专门观察它的直系祖 先;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我们便不得不去观察同群中的别的物种和别的属,即去 观察共同始祖的旁系,以便看出在完善化过程中有哪些级是可能的,也许还有机会看出 遗传下来的没有改变或仅有小小改变的某些级。但是,不同纲里的同一器官的状态,对 于它达到完善化所经过的步骤有时也会提供若干说明。
  能够叫作眼睛的最简单器官,是由一条视神经形成的,它被色素细胞环绕着、并被 半透明的皮膜遮盖着,但它没有任何晶状体或其他折射体。然而根据乔丹(M。Jourdain) 的研究,我们甚至可以再往下降一步,可以看到色素细胞的集合体,它分明是用作视觉 器官的,但没是任何神经,只是着生在肉胶质的组织上面。上述这种简单性质的眼睛, 不能明白地看见东西,只能够用来辨别明暗。据方才所提到的作者的描述,在某些星鱼 里,围绕神经的色素层有小的凹陷,里面充满着透明的胶质,表面凸起,好像高等动物 里的角膜。他认为这不是用来反映形象的,只不过把光线集中,使它的感觉更容易一些 罢了。在这种集中光线的情形里,我们得到向着形成真的、能够反映形象的眼睛的最初 甚至最重要的步骤;因为只要把视神经的裸露一端(在低等动物中,视神经的这一端的 位置没有一定,有的深埋在体内,有的则接近在体表),安放在与集光器的适当距离之 处,便会在这上面形成影像。
  在关节动物(Articulata)这一大纲里,我们可以看到最原始的是单纯被色素层包 围着的视神经,这种色素层有时形成一个瞳孔,但没有晶状体或其他光学装置。关于昆 虫,现在已经知道,巨大的复眼的角膜上有无数小眼,形成真正的晶状体,并且这种晶 锥体含有奇妙变异的神经纤维。但是在关节动物里,视觉器官的分歧性是如此之大,以 致米勒(Muller)先前曾把它分为三个主要的大类和七个小类,除此之外还有聚生单眼 的第四个主要大类。
  如果我们想一想这里很简单讲过的情形,即关于低等动物的眼睛构造的广阔的、分 歧的、逐渐分级的范围;如果我们记得一切现存类型的数量比起已经绝灭类型的数量一 定少得多,那末就不难相信,自然选择能够把被色素层包围着的和被透明的膜遮盖着的 一条视神经的简单装置,改变为关节动物的任何成员所具有的那样完善的视觉器官。
  已经走到此处的人,如果读完本书之后,发现其中的大量事实,不能用别的方法得 到解释,只能用通过自然选择的变异学说才可以得到解释,那末,他就应当毫不犹豫地 再向前迈进一步;他应当承认,甚至像雕(eagle)的眼睛那样完善的构造也是如此形成 的,虽然在这种情形下,他并不知道它的过渡状态,有人曾经反对说,为了要使眼睛发 生变化,并且作为一种完善的器官被保存下来,就必须有许多变化同时发生,而据推想, 这是不能通过自然选择做到的;但正如我在论家养动物变异的那部著作里所曾企图阐明 的,如果变异是极微细而逐渐的,就没有必要假定一切变异都是同时发生的。同时,不 同种类的变异也可能为共同的一般目的服务:正如华莱斯先生曾经说过的,“如果一个 晶状体具有太短的或大长的焦点,它可以由改变曲度或改变密度来进行调整;如果曲度 不规则,光线不能聚集于一点,那末使曲度增加一些规则性,便是一种改进了。所以, 虹膜的收缩和眼睛肌肉的运动,对于视觉都不是必要的,不过是使这一器官的构造在任 何阶段中得到添加的和完善化的改进而已。”在动物界占最高等地位的脊椎动物里,其 眼睛开始时是如此简单,如文昌鱼的眼睛,只是透明皮膜所构成的小囊,其上着生神经 并围以色素,除此之外,别无其他装置。在鱼类和爬行类里,如欧文曾经说过的:“折 光构造的诸级范围是很大的。”按照微尔和(Virchow)的卓见,甚至人类的这种美妙透 明晶状体,在胚胎期也是由袋状皮褶中的表皮细胞的堆积而形成的;而玻璃体是由胚胎 的皮下组织形成的,这个事实有重要的意义。虽然如此,对于这样奇异的然而并不是绝 对完善的眼睛的形成,要达到公正的结论,理性还必须战胜想像;但是我痛感这是很困 难的,所以有些人把自然选择原理应用到如此深远而有所踌躇,对此我并不觉得奇怪。
  避免把眼睛和望远镜作比较,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知道望远镜是由人类的最高智 慧经过长久不断的努力而完成的;我们自然地会推论眼睛也是通过一种多少类似的过程 而形成的。但这种推论不是专横吗?我们有什么理由可以假定“造物主”也是以人类那 样的智慧来工作呢?如果我们必须把眼睛和光学器具作一比较的话,我们就应当想像, 它有一厚层的透明组织,在其空隙里充满着液体,下面有感光的神经,并且应当假定这 一厚层内各部分的密度缓缓地不断地在改变着,以便分离成不同密度和厚度的各层,这 些层的彼此距离各不相同,各层的表面也慢慢地改变着形状。进而我们必须假定有一种 力量,这种力量就是自然选择即最适者生存,经常十分注意着透明层的每个轻微的改变; 并且在变化了的条件之下,把无论以任何方式或任何程度产生比较明晰一点的映像的每 一个变异仔细地保存下来。我们必须假定,这器官的每一种新状态,都是成百万地倍增 着;每种状态一直被保存到更好的产生出来之后,这时旧的状态才全归毁灭。在生物体 里,变异会引起一些轻微的改变,生殖作用会使这些改变几乎无限地倍增着,而自然选 择乃以准确的技巧把每一次的改进都挑选出来。让这种过程百万年地进行着;每年作用 于成百万的许多种类的个体;这种活的光学器具会比玻璃器具制造得更好,正如“造物 主”的工作比人的工作做得更好一样,难道我们能不相信这一点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