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代经济专题史话-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考古发掘得知,它的营造方式也是先筑高土台子,然后依台建筑多层的楼
台宫室。并以上层作主殿,下层

为起居室。有的起居室内还砌有壁炉,附有盥洗沐浴用的房间。各室的前面
都有甬道,甬道外还有回廊,各座宫殿之间再用复道相连。宫室的内壁都用
彩画装饰,色彩以黑色为主,赭色和黄色次之,这是由于秦人迷信黑色,认


为这种色彩可以使他们兴旺发达的缘故。

复杂的陶制下水道的结构,也是咸阳宫建筑上的一个特点。这些陶制构
件包括一端口径较大、一端口径较小的圆形水管,直角形的弯头水管和口径
达七十五厘米的大型漏水管等。此外,还发现了不少铜制的建筑构件。

汉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曾经在《史记》中说,秦始皇每灭掉一个诸
侯国,就把他们的宫室画成图样后拆毁,再按图重建在咸阳原上,后人称之
为“六国宫殿”。在这些宫殿里,仍然安置着从各国缴获来的钟鼓乐器和美
女。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咸阳宫的东西两侧,都发现了具有六国特点的各
种瓦当,从而证明了“六国宫殿”确有其事。

阿房宫是秦始皇晚年时在咸阳的渭水南岸所建“朝宫”中的一座前殿。
“朝宫”及其毗连的“信宫”面积很大,范围直抵临潼骊山的秦始皇陵附近。
后来,唐朝文学家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道:“六王毕,四海一;蜀山
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阿房宫从公元前212 年开始建造。所谓“阿房”,是指这宫的屋顶有四
个大屋角,都朝上反翘着的缘故。为了建造这座大殿,秦始皇曾经征调了全
国的良工巧匠来到咸阳。所用的材料是北山上出产的美石,以及四川和湖北
等地的贵重木材,上文所说的“蜀山兀”,就是指四川山上的树木都被砍光
了。据《史记》记载,阿房宫的规模是:“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
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它的大门是用磁石作成的,以防有人暗带兵
器入宫,谋害皇帝。

在“朝宫”的宫廷里,据说可以容纳十万人之众,并且放置有秦始皇收
缴天下兵器熔铸成的许多铜钟,以及十二个“金人”(铜人)。每个金人重
达二十四万斤,身高五丈,仅一个脚掌就长达六尺。但是,这座规模空前的
“朝宫”还没有来得及全部建成,秦朝就被农民起义军所推翻。不过,从今
天还遗留在西安郊区古城村的阿房宫台基(东西长约一千二百米,南北宽约
四百五十米,高八米左右),仍然可以想见当年的宏伟规模。

汉代是继秦代而起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当时的疆域辽阔,国势
很强。汉代的城池和宫殿大多继承了秦代的规模,西汉的都城长安在渭水的
南岸,今西安市的西北。

西汉长安城内最重要的宫殿是未央宫,它位于长安城的西南部,以秦章
台为基础。宫墙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300 米,南北宽约2000 米,有前殿、
后殿等几座高大建筑物。其中前殿居于全宫的中心,是皇帝会见群臣和发布
政令的地方,现在还保存有殿基,东西约100 多米,南北约200 多米,最高
处还高出今天地面10 米以上。

据《史记》记载,汉代初年的丞相肖何在汉高祖刘邦东征时,曾经花费
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建成了这座华丽的未央宫,宫的东面和北面都有高大的
门阙,并有武库(储藏武器装备等的仓库)和太仓(宫城中的大谷仓)。汉
高祖还为此斥责过肖何,肖何回答说:“皇帝的宫室如果不壮丽,就显不出
帝王的威严”。相传汉代初年的大将韩信,就是在未央宫东面的长乐宫里被
吕后杀死的。

汉代时,我国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的民间建筑也逐步一致起来,形成了
我国建筑的特有风格。如大型房屋的平面设计,基本上都按中轴线左右对称
地排列。我国古代建筑物中常见的几种屋顶如悬山、硬山、歇山、庑殿、卷
棚和四角攒尖等形式,都已全部出现。在屋脊部分,往往装饰有巨大的陶制


凤鸟。室内顶部则装饰有覆斗形的天花藻井等。

作为我国木架建筑物的重要结构——“斗栱”,在汉代也趋于成熟。如
在栱上承托两组小短木来节省用材,并减少结构本身的自重,这样就形成为
“一斗二升”式的斗栱。在“二

升”间加上一个小柱又形成为“一斗三升”式的斗栱。东汉时还有更复杂的
“一斗四升”式的龙首翼身栱等等。

由几个四合院式庭院组成的贵族第宅也普遍出现。这种第宅既有居住用
的卧室,又有宴客的厅堂,还有厨房、武库、方仓、圆囷、井亭、马廐、猪
圈、羊栏、鸡棚和厕所等附属建筑物。一些厅堂的前后,还建有抱厦,并用
回廊或花墙等相互连接。

汉代贵族的门前都设有称作“阙”(后来发展为“华表”)的标志性建
筑物,并有单阙、双阙和子母阙的区别。第宅正中的大门都很广阔,门前一
般不设门槛和台阶,以便于主人和贵宾的车马通行。角门则狭小低矮,开设
在门墙的一角,是侍从和仆役的出入之处。院落的后部通常建有二层到三层
的望楼,这是保卫第宅的一种武装设施。到了东汉晚期,这种望楼甚至发展
到五层以至六层,而且每层都有“平座”(楼阁式房间外面的走道和栏干),
平座上常站立有守卫第宅的地主私人武装。

汉代建筑砖瓦的类别更多。一般用正方形的砖铺地,长方形的砖砌墙,
楔形砖和带榫头的砖则用来砌造拱形的门或墓室的顶部。砖的平面上常常带
有绳纹和几何形花纹,或者模印有年号文字或吉祥文字。瓦当也更为流行,
较为高级的建筑物的屋檐上都经常使用。在汉代初年,还应用少数半圆形的
瓦当,后来就都用圆形的瓦当。汉代瓦当的纹饰也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云
纹,并且出现了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青龙”、“白虎”、“朱
雀”(凤鸟)和“玄武”(龟蛇合体)的“四神”图像。同时,还流行一些
隶书体的吉祥文字。如“长乐未央”、“长生无极”、“延年益寿”和“千
秋万岁”等等。此外,战国时期流行的建造大型建筑物或墓室用的空心砖,
在西汉前期继续流行。但从西汉末年开始,空心砖就被小型的长方形砖所代
替。

六、中古时代的佛教建筑

在我国中古时代的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佛教非常流行,佛教建筑物
也在我国南北各地大量出现。其中,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多年间,是我国各族
人民大融合的时期。在这时期中,传统的建筑技术和装饰增加了不少新的因
素,特别是佛教艺术也逐渐融合到我国的建筑传统之中。

在三国时期,东吴的都城建业(今南京市)和西都武昌(今湖北鄂城市),
相继建造了一些佛教塔院,并且成为南方翻译佛经的中心。东吴时最有名的
画家曹不兴,就以善画佛像而著称于世。

东晋和南朝在建康(今南京市)建都期间,是我国中古时代江南佛教最
兴盛的阶段。仅建康一地的佛寺就有五百多座,僧尼的人数达十几万人,约
占都城人口的十分之一。这些佛寺大部分由皇帝和王公大族出资兴建,修造
得十分雄伟壮丽,有如皇家宫殿一般,而且大多位于风景优美的名胜地区。


所以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在《江南春》一诗中写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
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在建康,南朝佛寺中最高的建筑物有两座,一座是高达三百四十尺的瓦
官寺阁,创建于公元364 年,为当时登高游览之地,其遗址在今南京市西南
角的花露岗上。另一座是大庄严寺里的九层高塔,创建于公元五世纪中叶,
为南朝刘宋路太后时所建,寺中的九层宝塔是当时都城内最高的建筑物。而
规模最大的则是梁武帝在宫城后面鸡笼山上所造的同泰寺(今鸡鸣寺前身)。
同泰寺拥有大殿六所,小殿十余所,三层的高台两座,七层的高塔和大佛阁
各一座,还有很多僧房。这些以高层木构建筑物为主的南朝佛寺,已经被历
代的兵火所毁,仅仅留下了一些遗址和后代改建过的庙宇供后人凭吊。

北朝佛寺的规模比南朝更大,据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一书记载,
仅北魏都城洛阳城的内外,就有佛寺达一千三百六十七所。其中规模最大的
是永宁寺,它位于北魏皇宫的附近,是胡太后于公元516 年(北魏熙平元年)
所建。这寺有殿堂楼阁一千多间,都是雕梁画栋,墙面上绘着大幅的壁画。
寺中的大殿建造得像皇宫里的金銮殿一般。殿中供奉有一尊高达一丈八尺高
的大型铜佛像,十余尊中型的铜佛像,三尊用珍珠编成的佛像,还有两尊玉
佛像,做工都非常精巧。

永宁寺中部的九层宝塔,是洛阳城中最高的建筑物。据《洛阳伽蓝记》
说:这塔是“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上有金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
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其中所说的“金刹”,就是指的铜质塔顶,包括重
达二十五石的铜宝瓶和三十圈铜制承露盘。再从塔顶垂下四根巨大的铁链,
链上和每层檐角上都挂有迎风作响的铜铃,名为“金铎”,上下共一百二十
个。当秋风大作时,数里之外都能听到铃声。这座宝塔建成二十年后(536
年),全部毁于火灾,据说这场大火一直延烧了好几十天。近年来考古工作
者已经发掘出了这塔烧后的残存遗迹。

建于北魏正光元年(520 年)的河南登封县嵩山南麓的嵩岳寺塔,是我
国现存年代最古老的,也是唯一的十二边形砖塔。这是一座高约四十米的十
五层砖造宝塔。塔身平面作十二边形,每三边的中央均有一个圆拱形的门,
门两旁各有佛像一座。每层的塔檐都用砖叠涩(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