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代经济专题史话-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汉武帝时,就对永昌地区进行了积极的开发,派遣大批汉族移民进入永
昌,并开凿了经博南山(在今永平县境内),渡澜沧江,至永昌的一条道路。
东汉明帝时,正式设立了永昌郡,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该郡共有二
十三万户,一百八十九万多人,户口数之多,为东汉105 个郡国中的第二位。
博南至永昌的交通更加繁忙。当时有首兰津歌:“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
越兰津,波兰沧,为他人。”最近还在博南山下找到一块刻有兰津歌的古石
碑。据记载,西汉甚至更早,霁虹桥所在地就是兰津古渡,后因江狭流急,
把舟渡改为用篾绳作缆索的吊桥。诸葛亮时,又改为木桥。到元朝才称为霁
虹。明朝时又改为铁索桥,徐霞客曾经过此桥,并在游记中作了详细描述。
后来屡毁屡建,至今仅剩下16 根铁索和破旧的亭子,但仍是民间交通要道。
在桥西岸的峭壁上还保留着历代的石刻,如明朝吴鹏所题的“西南第一桥”
以及“悬崖奇渡”、“人力所通”、“霁虹桥”等等。

除了泸定桥、霁虹桥等铁链桥以外,还有一种铁眼杆桥,如建于清光绪
八年(1882 年)的云南元江桥、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的四川天全
伏龙桥等。锻冶铁链费工大、接口多,质量不易保证,造成索子变形大,增
加桥梁跨中的垂度,因此常常要调整索链。采用两端有眼扣的长铁条来代替
铁链,制作简单,架设容易,又可以避免或减少以上的缺点,使铁索桥又前
进了一步。

四、拱桥

我国的拱桥始建于东汉中后期,已有一千八百余年的历史。它是由伸臂
木石梁桥、撑架桥等逐步发展而成的。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受墓拱、水管、
城门等建筑的影响。因为拱桥的主要承重构件的外形都是曲的,所以古时常
称为曲桥。在古文献中,还用“囷”'qūn 逡'、“窌”'jiào 叫'、“窦”'dòu 
豆'、“瓮”'wèng'等字来表示拱。我国建造拱桥的历史要比以造拱桥著称的
古罗马晚好几百年,但我国的拱桥却独具一格。形式之多,造型之美,世界
少有。有驼峰突起的陡拱,有宛如皎月的坦拱,有玉带浮水的平坦的纤道多
孔拱桥,也有长虹卧波、形成自然纵坡的长拱桥。拱肩上有敞开的(如大拱
上加小拱,现称空腹拱)和不敞开的(现称实腹拱)。拱形有半圆、多边形、
圆弧、椭圆、抛物线、蛋形、马蹄形和尖拱形,可说应有尽有。孔数上有单
孔与多孔,多孔以奇数为多,偶数较少;江浙水乡的三、五、七、九孔石拱
桥,一般是中孔最大,两边孔径依次按比例递减,桥墩狭薄轻巧,具有划一
格局,令人钦佩。由于桥孔搭配适宜,全桥协调匀称,自然落坡既便于行人
上下,又利于各类船只的航运。杭州市城北的拱辰桥是三孔的一例,建于明
崇祯四年(1631 年)。有的桥孔多达数十孔,甚至超过百孔,如1979 年发
现的徐州景国桥,就有104 孔,估计它是明清桥梁。多跨拱桥又有连续拱和
固端拱,固端拱采用厚大桥墩,在华北、西南、华中、华东等地都可见到,


连续拱只见于江南水乡。按建拱的材料分有石拱、木拱、砖拱、竹拱和砖石
混合拱。

河北赵县的赵州桥,又名大石桥,是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式单孔圆弧弓形
石拱桥,净跨37。02 米,拱矢高度7。23 米,矢高与拱跨相比,还不及1∶5,
属于坦拱。大约于隋朝开皇末、大业初(605 年),由著名匠师李春、李通
等建成,到今天已有一千三百七十余年,是一座高度的科学性和完美的艺术
性相结合的精品。英国李约瑟教授认为“李春显然建成了一个学派和风格,
并延续了数世纪之久”。并指出“弓形拱是从中国传到欧洲去的发明之一”,
“李春的敝肩拱桥的建造是许多钢筋混凝土桥的祖先”。千百年中,赵州桥
一直是石拱桥最大跨度的保持者,直到法国于1339 年建成净跨45。5 米,宽

3。9 米的拱桥时才被打破,保持了七百三十余年,但该桥桥宽还不到赵州桥
的一半;1959 年建成的湖南黄虎港大桥跨度60 米,才超过了赵州桥。石拱
桥另一个技术指标矢跨比,赵州桥也保持了近千年的世界记录,直到佛罗伦
萨的圣三一桥于1567 年建成为止。用现代力学原理(十九世纪才形成的弹性
拱理论)对赵州桥进行计算和验核,发现由于在拱肩上挖了四个小拱和采用
30 厘米厚的拱顶薄填石后,使拱轴线(一般就是拱圈的中心线)和恒载压力
线①甚为接近,造成拱圈各个横截面上均受压力或受到极小的拉力,这就充分
发挥了拱圈石不怕压就怕拉的特性。二线要重合是现代拱桥设计的基础,千
年以前的赵州桥能在实践中加以解决,令人惊愕。1979 年有关单位对赵州桥
的桥台及基础作了实地钻探勘查,发现桥基不是常说的承载力尚好的粗砂,
而是承载能力只为34T/M2 的轻亚粘土,也未发现桥台后面有长后座或用桥桩
等方法加固桥台,厚仅为1。549 米的料石桥台,直接搁置在天然地基上。桥
位处老土(河床3。5 米以下)为一般第四纪冲积层,地质稳定,土质均匀,
修桥时未拢动原土层。如此大的石拱桥,仅用很小的桥台,又建在勉强能承
载桥梁自重的地基上,竟能够维持千年不坠,这在古今中外的建桥史上所罕
见。即便是今天要建造这样的大桥,也是十分困难的。经过数十年来的研究
勘考,有不少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满意的解答,诸如桥的修建方法,小拱的
出现与作用,桥为什么千年不坠,李春、李通的其人其事,赵州桥为何会在
隋朝赵县的洨河上出现等等,就连日本等国学者也常常提出探讨。
宝带桥在苏州东南葑门外六里,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816 年
—819 年),因唐剌史王仲舒捐献宝带资助建桥而得名,是驰名中外的多孔
古石拱桥。全桥总长近317 米,有53 孔,共长249。8 米,北端砌驳引道23。2
米,南端砌驳引道43。8 米。桥宽4。1 米。桥堍为喇叭形,桥端宽6。1 米。桥
堍两端所存石狮、石塔为南宋时的物件,明朝正统十一年(1446 年)的桥形
就是今天的式样。宝带桥是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南段(名江南河)边上的一座
纤道桥,元朝僧人善住经过此桥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借得他山石,还
将石作梁。直从堤上去,横跨水中央。白鹭下秋色,苍龙浮夕阳。涛声当夜
起,并入榜歌长。”既然是纤道桥,就不宜用江南常见的驼峰隆起的石拱桥,
因而建成跨径小的多孔、狭长和平坦的桥型。为使较大的船舰通过,主航道
上有三个大孔;其他的孔为了宣泄澹台湖的水流,桥墩做得狭窄,约厚60
厘米。全桥桥墩属柔性桥,一孔受载,波及相邻数孔;一孔倒坍,全桥株连。
倦圃野老的《庚癸纪略》记载,1863 年八月十九日为了通汽船,捉民夫拆去

①。。 一根绳子悬在空中,其形状就是该绳子的拉力线,若把它翻转一百八十度,就是恒载压力线。

宝带桥两孔,接着连续坍去二十五孔,压死兵勇五人。戈登在寄回英国的信
中称,这条汽船就是这个英国殖民主义者坐着去指挥洋枪队攻袭太平军时“飞
而复来”号轮船,信中还说:“桥崩塌时发出震人的响声,我的小船险些被
碎片击沉。。。这桥的崩塌恐怕应归咎于我,因为我曾拆去它的一个拱洞让
汽船驶入太湖,这桥的拱洞是一个重叠在另一个上面,拆去一个拱洞,自然
其余的便随之倒塌了。”为掩盖其罪行,戈登曾严嘱家人及同伙不要发表有
关信件。那为什么二十七孔以后的各孔却安然无恙呢?原来在二十七与二十
八孔之间是由两个桥墩并立而成的,宽度为2。23 米,为其他墩宽的三倍多,
而且比其他墩长80 厘米,上面还放置着“镇妖”石塔一尊,成了可靠屏障。
这种墩今天称为刚性墩,因它能承受单向拱推力,亦叫单向推力墩。现在建
造多孔连拱桥时,每隔3 至5 孔必须建造一座刚性墩。这种墩不仅宝带桥有,
江苏吴县的行春桥(九环洞桥)等也有,说明五百年前我国桥工已形成了这
样的概念,这是桥梁技术史上的一大成就。宝带桥桥跨(最大跨为6。95 米)
与墩宽比是11。6∶1,从而使桥下泄水面积达85%,居世界古拱桥的首位。古
罗马及欧洲的古石拱桥都采用厚墩,如十三世纪初建成的英国老伦敦桥,桥
跨与墩宽的比竟达1。3∶1(34 呎:26 呎),阻水面积大,桥型显得笨重。
直到十八世纪法国桥梁大师贝龙(1708~1774 年)从理论上证明桥跨与墩厚
比可以大到12∶1~10∶1,欧洲才出现薄墩桥,但还不及宝带桥桥墩薄。使
我们清晰地看清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惊人智慧。

北宋末年大画家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这一长幅画卷中,对汴梁(今
开封)虹桥作了实录。虹桥是座结构新颖的木拱桥,它用较短小的木条,纵
横交错搭置、互相承托、组成拱骨架受力,上加桥面,添设栏杆成桥。桥座
落在北宋京都闹市区的东水门附近,跨阔约合16。4 米的汴河,该桥跨度估计
达19 米,宽达8~9 米。当时以桥为中心形成“桥市”,桥上人群熙攘,车
马往来,通宵达旦,十分繁闹。还有成队骆驼穿城过桥而出。当时有一种叫
“太平车”的大型运输车,载重达数十石(估计有2~3 吨),需骡、驴二十
余头或五至七头牛拖拽。可见桥的载重能力很大。汴河、广济河、惠民河是
沟通汴梁漕运的河道,其中由汴河运进的皇粮每年达六百万石,为其他两条
河运粮数的十倍。由于汴河漕运是京师命脉所在,航运一日不可中断,原来
在汴河建造的有木柱墩的木梁桥,又经常发生船只碰撞柱墩,以至船毁桥塌
人亡的事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