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代经济专题史话-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 年),1965 年拆除,改建成石拱桥,存在了五百一十
一年。据1980 年的实地调查,这种桥型在浙江云和、庆元、龙泉等县,福建
东北的政和、屏南、寿宁、祐荣、宁德等县还有不少,并多出于福建巧匠之
手。


二、浮桥

浮桥古时称为舟梁。它用船舟来代替桥墩,故有“浮航”、“浮桁”、
“舟桥”之称,属于临时性桥梁。由于浮桥架设简便,成桥迅速,在军事上
常被应用,因此又称“战桥”。

我国建造浮桥的历史十分悠久,《诗经·大雅·大明》中曾记述周文王
为娶妻而在渭水上架起一座浮桥,离今天已有三千年了,是建造浮桥最早的
记录。它比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记,波斯王大流士侵希腊时,在博斯
普鲁斯海峡上所建造的世界上最早的浮桥还早五百多年。据后人考证,当时
浮桥是稀贵之物,周代礼制规定,只有“天子”一人才能使用,用毕就要立
即撤除。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只准“天子”上浮桥的规矩也崩坏了。

到汉唐时期,我国浮桥的运用日益普遍。千百年中,建过的浮桥难以统
计。许多地区在建造永久性桥梁以前,总要先造浮桥,以便摸索并了解水情,
然后再寻求合适的永久性桥型,前述洛阳桥是一例。据粗略统计,仅在长江
和黄河上就曾架设过近二十座大型浮桥,其中大部分属军用浮桥。公元前541
年的春秋时期,秦景公的母弟后子鍼因自己所储财物过多,恐怕被秦景公夺
财杀害,在今天山西省临晋附近的黄河上架起浮桥,带了“车重千乘”的财
富由今陕西逃往晋国,这可算是第一座黄河大桥。第一座长江浮桥,是建武
十一年(公元35 年)东汉光武帝在与四川割据势力公孙述作战中,公孙述曾
在现今的湖北宜都县荆门和宜昌县虎牙之间,利用险要的地势,架起一座浮
桥,即江关浮桥,以断绝汉光武帝的水路交通。以后被汉光武帝的水师利用
风势纵火烧毁。隋大业元年(605 年)在河南洛阳洛水上建成的天津桥,是
第一次用铁链联结船只架成的浮桥。唐太宗李世民作过一首诗,其中四句是
“暂低逢辇度,还高值浪惊,水摇文鹢〔yì益,一种鸟〕动,缆转锦花萦〔yíng 
营〕”,用来描绘他乘坐御车渡越浮桥时,船头上善于搏击风浪的鹢鸟图形
和缆索上的朵朵锦花,在江河波涛上摇曳动荡的景象。

限于篇幅,下面着重介绍一下军用浮桥。

军用浮桥在军事进攻中用得最多。例如晋武帝秦始十年(274 年),名
将杜预率军南征,在富平津(现河南孟津附近)架设河阳浮桥。架桥前,一
些大官认为,过去的“圣贤”都未做过,架桥是不会成功的。杜预以周文王
在渭水上架浮桥为例,进行说理力争,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终于架成了浮
桥。河阳黄河浮桥自杜预建成,经历代重修,直至宋政和七年(1117 年)再
建,前后竟达八百余年,是浮桥史上的首创。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在统
一南唐的战役中,宋军先在石牌口镇用大船载搭巨竹试架浮桥成功,攻克安
徽当涂以后,宋太祖即命令将浮桥移架至采石矶。宋军仅化三天时间,就在
采石矶架好浮桥,长短不差尺寸,数以万计的军队就如在平地上行军一般,
在浮桥上迅速通过,大军渡过长江,一举拿下南唐首都金陵(今南京)。太
平天国的水陆三军沿长江行军宿营时,也曾建造浮桥居中连接两岸,形成夹
江为营或夹河为营的阵势。这样既可切断清军上下游的联系,阻止其进攻或
退却,又可以把江河两岸的太平军连成一气,水上陆上互相支援,声势浩大,
纵横自若。清军望而生畏,胆战心惊,不知所措。咸丰皇帝惊呼:“攻陷汉
阳,占据江面,搭造浮桥,围扑省城(指武昌),势甚猖獗。”当时以唐正


财、宾福寿、陈国良等为首的太平军水营在十多年中就架过许多军用浮桥。
据记载,在长江上他们就架设过六座以上的浮桥,有为进攻用的,有为防御
用的,也有为城乡人民贸易、交往用的。为太平军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把
建造军用浮桥技术提到了崭新的水平。

浮桥的构造和架设,一般是用几十或几百只船艇(或木筏、竹筏、皮筏),
代替桥墩,横排于河中,以船身作桥墩,上铺梁板作桥面。桥与河岸之间用
挑板(古称栰板)、栈桥等连接,以适应河水的涨落。舟船或者系固于由棕、
麻、竹、铁制成的缆索上,或者用铁锚、铜锚、石锚固定于江底及两岸,或
者索锚兼用。浮桥要适应江河水位起落,随时可以调节,正如宋代大诗人苏
东坡描写惠州东新桥诗中所写:“机牙任信缩,涨落随高低。”调整的方法,
中小河流一般用挑板,大河用栈桥;对年水位落差大的季节性河流,采用拆
卸或增装船节。宋朝唐仲友在浙江临海做官时,要在兴善门外修建中津浮桥,
临海距东海很近,潮汐使灵江水面一日涨落常常相差数米。唐仲友在建桥前,
先制成了1∶100 的桥梁模型在水池中试验,然后再开始建造。修建中采用一
端固定于河岸,另一端用可随水位上下而升降桥面的多孔栈桥来衔接浮桥与
河岸。其原理与形式已与现代浮桥大同小异了。唐仲友的《中津桥记》,对
浮桥作了详细描述。

架设军用浮桥,速度第一,这就要有周密的筹划和相应的施工方法。北
宋在采石矶架设长江浮桥以前,先由名叫樊若水的能人用小船带着丝绳在采
石矶江面上往返丈量几十次,准确地测出了江面宽度;宋太祖又命令预先造
好黄黑龙船数千艘,又以大舰载巨竹絙'gēng 耕,竹制缆索'运至石牌口试架
浮桥。正由于筹划周密,所以才能在三日内“不差尺寸”地架好一千多米长
的平坦浮桥。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军在1852 年12 月30 日攻克汉阳后,为攻取
武昌,当天晚上就在鹦鹉洲至白沙洲、南岸嘴至大堤口之间架起两座总长近
三千米的长江浮桥,速度空前。架桥方法是,先在汉阳江岸把二艘、三艘或
四艘船联成一段一段浮桥单元,然后衔尾徐行江中,组拼成桥。这样能使众
多的人员同时操作,大量作业在江岸进行。架桥的材料,是鹦鹉洲的木条、
汉阳城的板障,就地取材。浮桥固定的办法,开始仅采取在两岸固定,后因
大风奋发,江水喧逐,加用重三、四十斤的铁锚固定于江中,而不用难以取
得的巨型缆索,千方百计加快建桥速度。他们还在江中急流之处以筏代舟,
以减少迎水面,降低桥身水压。筏用大木排数层纵横交叉组成,四面用牛皮、
木板构成围墙。墙上可以开设炮眼枪洞,以供对外射击。筏上设有“瞭楼”,
以便观察敌情,建有简易房屋,以供兵员住宿和储存粮食、武器之用,备有
大桨数十把,以便在江中游动。筏牢固坚实,迎水面比舟舰小,太平军称它
为“龟船”。用它来组成军用浮桥,是一种创举。1854 年11 月在广济田家
镇的长江上,太平军利用南岸突出江中的半壁山驻扎营垒,同时横江架设浮
桥一座。浮桥的江中部分也用了三个大木筏,桥两边用木板民船作桥脚,筏
和船与横江四道铁链、七道篾缆相连。筏和桥面上安炮,船上置枪,以阻截
自武汉顺江东下的湘军船队。为了防止炮弹引火烧桥,桥面上铺了沙,船中
贮了水。这样山上、桥上相互配合,使来势凶猛的敌人数日个能攻克。

军用浮桥作为一种军事交通工具,敌方要破坏它,自己要保卫它。占代
军用浮桥多用木船组成,因此毁桥的一方常用火攻,东汉江关浮桥就是一例。
抵御火攻的办法很多,有在桥面铺沙,舟中蓄水的,有在浮桥上游或上风方
向设置铁索等障碍物的,也有用战船阻截敌方火攻船只的。南北朝时,西魏


与东魏交战,西魏的纵火船从上游顺流而下来烧东魏的浮桥。东魏用装有长
锁链和钩钉的小船上百艘阻截,将纵火船钉牢锁住拖向岸边,使浮桥安然无
恙。唐朝史思明叛乱,唐名将李光弼和他战于河阳。史思明采用火攻来焚毁
唐军战区中的浮桥,唐军事先用大木、长竿、铁叉等组成拦截工事,待史思
明纵火船靠近浮桥时,将纵火船统统叉住,使之不能前进,很快自焚,保卫
了浮桥。破坏浮桥也有用潜水凿船方法的,如南宋初年,金兵南犯,筑浮桥
于淮河上,运兵渡河;宋兵挑选了一批善于潜水的战土,潜游到浮桥船底,
将船凿沉,破坏了金兵的浮桥和原定的渡河作战计划。此外用陆军强攻破坏
对方浮桥的战例,也比较常见。

军用浮桥的军事作用不言而喻,就是地处交通要冲的浮桥也多具有军事
作用。如明朝洪武初年(1368 年)在今兰州皋兰县西北建成的镇远黄河浮桥,
一直是去西北的要冲。明马文升曾上言道:“陕西之路可通西凉者,惟兰州
浮桥一道,敌若据此桥,则河西隔绝,饷援难矣。”即镇远浮桥一旦失守,
甘肃河西走廊等大片领土就会丧失。因此,历代王朝对重要浮桥,除雇工维
修管理外,还派兵守护。如清王朝对东北的辽河、浑河、太子河、苏子河、
大小凌河等河流上的浮桥,都派有几十名水手守护,隶属于水师营管辖。对
黄河、长江上的浮桥,州府官员还要经常向朝廷及时呈报情况。宋朝皇帝还
主张奖励维护浮桥有功者,惩罚防护浮桥不力而被水冲毁者。宋大观三年
(1109 年)徽宗赵佶曾下诏规定,使桥毁坏的将官等要判徒刑二年发配一千
里,对官渡桥不修整者要打一百板子;他还在宣和三年(1121 年)对黄河上
伾'pī批'的天成、圣功两座浮桥卫护失职的官员作降职处分,并对失职的人
员各打一百大板。以上种种,可见浮桥是何等重要。

三、索桥

索桥主要是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