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代经济专题史话-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县。这就极其明显地反映出当时长江以南的经济情况,远不及黄河流域。那
时各地区人口的多少,是和当地的粮食产量有密切关系的。所以尽管稻是南
方的主要作物,但是总产量远不及北方主要作物谷子的总产量多。

东汉时,南方的人口逐渐增加,东汉末年,由于连年的战争,使黄河流
域的社会经济遭受到很大的破坏,中原人民大量逃入长江流域。西晋覆灭后,
北方相当长时期内局面混乱,以后又有更多的中原人民向南迁移。这些南来
的移民,不但增加了南方的人力,同时带来了北方各地区较高的生产技术,
这对于长江中下游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很有利的条件。

但是南方的自然环境及其相应的作物栽培方法和北方有许多区别。稻对
生长条件和栽培技术的要求较高。首先,水稻需要田面有适量的水,南方虽
然雨量比较多,还是需要讲求水利,以便灌溉。由于南方多丘陵地,斜坡不
能蓄水;又有不少低洼地,容易被水淹没,这就给南方的土地利用带来了一
定的困难。所以尽管春秋战国到秦汉的长时期内,黄河流域的经济文化那样
发达,而南方还是地广人稀,经济文化的发展比不上中原地区。

南方广大地区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斗争中,逐渐懂得了怎样
改良土地,不断地兴修水利,平整田面,在坡地做起梯田(开始于汉朝),
在洼地做起圩田(最迟也开始于晋朝)。因为这些工程十分艰巨,起初不会
做得很好,收效不大,所以进展很慢。但是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并没有在
困难面前停止不前,经过祖祖辈辈的劳动创造,积累经验,终于改变了南方
农田的面貌,使它适合于水稻的栽培。同时,水稻的栽培技术也在不断改进,
例如采用移栽秧苗的办法(二世纪时),用苕(tiáo 条)子作水稻田的绿肥
(三世纪时),运用烤田技术(六世纪时,这些都是就最早的记载说的)等
等,都达到较高的技术水平。水稻的种植面积大大地扩大了,单位面积产量
也随着耕作技术的进步而得到了提高。加上水稻本是高产作物,因此粮食的
产量跟着增加得较快。这样就逐步加速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到
了隋唐统一全国以后,南方的经济更加发展。唐朝的社会经济文化的高度发
展,就是和南北广大地区雄厚的农业基础分不开的。

但是在唐朝前期,全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天宝元年(742 年)的
人口统计,北方五道①共有3042 万多人,南方五道只有2036 万多人,大约是
三与二之比,北方的人口仍然多于南方。唐代“安史之乱”②以后,直到五代
十国,北方因长期战争,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南方则比较安定。中唐
以后的水利建设,也偏重在南方,当时太湖流域已开始出现有规则的河网化。

①。。 唐代的道、宋代的路,都是行政区域的名称,好象现在的省。
②。。 唐玄宗时,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破裂,镇守在北方边境的大将安禄山企图夺取唐朝政权,发动叛变,
占领了都城长安。安禄山死后,他的部将史思明继任叛军首领。这次事变,前后连续九年。历史上称
做“安史之乱”。

五代时,吴越国在太湖流域兴修水利,尤其有突出的成绩。因此,中唐以后,
全国经济重心已有向南方推移的迹象,到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就肯定地移
转到南方了。唐朝把全国分为十道,南北各五道。宋朝把全国分为十八路,
北方五路,南方十三路,这就明显地反映出南方的经济繁荣超过北方。宋元
丰三年(1080 年)的人口统计在北宋北方有956 万多人,南方有2368 万多
人,大约是二与五之比,北方的人口还不及南方的一半。人口的增加,不但
增加了从事生产的劳动力,同时也是当地生产发展的结果。在南方的农业生
产中,水稻的大量增产起着主导作用。我们现在虽然没有唐宋时代的粮食统
计,但是可以肯定地说,至迟到北宋时,稻的总产量已经上升到全国粮食作
物的第一位。

金末元初,北方的社会经济又受到极其惨重的破坏,更进一步地加强了
南方经济的优势。明朝初年,北方的经济逐步恢复,但南方又向前发展。清
代也继续着这一趋势。宋代就有“苏常熟,天下足”和“苏湖熟,天下足”
的谚语:明代又有“湖广熟,天下足”(湖广即今湖南、湖北两省)的说法。
明代宋应星在他著的《天工开物》(1637 年)一书中说:“现在全国的粮食,
稻占十分之七,大小麦、谷子、黍等共占十分之三。”这一个估计,对水稻
的比重来说虽然有些偏高,但是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当时稻已高居粮食作物
的首位了。

鸦片战争以后一百多年中,我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帝国主
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与剥削,以致水利失修,灾荒连
年,稻的栽培受到阻碍与破坏,虽然它的比重仍居粮食作物的主导地位,但
产量很少。解放以后,农业生产很快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1 年稻的产量
已经超过解放前的最高年产量。以后又逐年增加,到1979 年,已比1949 年
增加了2。95 倍。这种飞跃的发展,完全是由于党的正确领导、广大农民群众
充分发挥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科技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果,同时也是充分发展
和提高祖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的结果。

由于水利建设的普遍兴建,双季稻的推广,近年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
以及单位面积产量的大幅度提高,我国稻的产量正在迅速继续地增长。

六、小麦发展的历史

南方原先很少种麦,汉以后才逐渐向南推广。《晋书·五行志》说:“元
帝大兴二年(公元319 年),吴郡(今江苏)、吴兴(今浙江湖州)、东阳
(今浙江东阳)无麦禾(这里的禾是指稻说的),大饥。”可见四世纪初,
麦在江浙一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地位。在此以后,又陆续得到推广,主要是
出于农民自己的传播,有时王朝政府或地方官也曾督促推广。南宋初年,北
方人大批地迁移到长江中下游和福建、广东等省。北方人习惯于吃麦,麦的
需要量突然增加,因而麦价大涨,刺激了麦的生产。因此,麦的栽培迅速扩
大开来。南宋庄季裕在他写的《鸡肋编》(十二世纪前期)中说:“此时一
眼看去,连片的麦田,已经不亚于淮北。”这就是说,已经不亚于北方了。

麦和稻的生长季节不同,只要安排得好,就可以在秋季收稻以后种麦,
夏季收麦以后插秧,同一块田一年可以两熟。麦的推广并不妨碍稻的栽培面
积。大概南方种麦后,很早就摸索出一套稻麦两熟制的经验。北宋朱长文的


《吴郡图经续记》(1084 年)就说:“吴中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割麦后种
稻,一年两熟,稻有早晚。”后来南宋陈旉(fū肤)《农书》(1149 年)和
王祯《农书》(1313 年)所说的也是稻麦两熟制。而且根据王祯《农书》的
记载,南方对于种麦,已有相当技术水平,单位面积产量也比较高,并不比
北方差。

小麦不但向南方推广,同时北方也在发展。元以前就有这样的农谚:“收
麦如救火”。在生产工具方面,唐代已使用麦钐(shàn 扇,一种长形的镰刀),
到元朝初年,又有了新的改进,创造了用麦笼、麦钐、麦绰(一种竹篾编成
的抄麦器,形状象簸箕而稍大,它的一边装有钐刃,当挥刃割麦穗时,麦穗
自然落到绰里)结合成为一整套的快速收麦器。它的使用方法是这样的:麦
笼安装在下面有四个小轮的木架子上,用绳系在腰部拖着走。割麦人用钐割
麦穗,麦穗跟着落向绰里去,随手把绰里的麦往后倒到笼里,笼装满了以后
就拉到打麦场上。据王祯《农书》的记载:“一天可以收割十亩,比南方用
镰刀割,要快十倍。”如果不是种麦很多,是不会创造出这种快速收麦器的。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推断,到了南宋,全国小麦总产量可能已经接近谷
子,或者超过谷子而居粮食作物的第二位。

据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的估计来推算,当时小麦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
的15%多一点。这虽是一个粗略的估算,但已明白地可以看出,小麦在明代
粮食作物中仅次于稻而居第二位。

从历史上看,我国小麦栽培也是不断发展的。解放后发展更快,发展速
度超过其他各种粮食作物。拿1979 年的总产量和1949 年的比较,1979 年是
1949 年的4。54 倍。

七、玉米的传入和推广

玉米原来叫玉蜀黍,各地俗名很多,有番麦、玉麦、玉黍、包谷、包芦、
捧子、珍珠米等名称;还有叫做六谷(也写作稑谷或鹿谷)的,意思是说五
谷之外的又一种谷。

玉米原产美洲。有人根据元贾铭的《饮食须知》(1367 年前后)中谈到
玉蜀黍,而且元代尚食局(元朝宫廷里一个管理皇帝膳食的专门机构)有御
麦面,以为我国元代已有玉米。这种说法未必正确。所谓御麦面,不过是专
制皇帝御用的上好麦面。《饮食须知》中谈到玉蜀黍的部分很可能是后人加
入的,恐不可靠。玉米很早就是美洲本地人的主要粮食作物,有很多关于玉
米的故事,还在地下发掘出远古玉米的籽粒,以及用大量黄金、陶土和玉米
穗做成的玉米神像。而在其他各国的历史上,直到十五世纪,没有一个国家
有有关玉米的记载或任何迹象。所以可以这样说。玉米是在1492 年哥伦布发
现美洲以后,才传到旧大陆各国的。

玉米怎样传入中国,西方的学者有不同的推测。有人以为玉米是由阿剌
伯人从西班牙带到麦加,由麦加传到中亚细亚而入中国西北部,或者从麦加
传到回教印度而入中国西南部,然后从西北部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