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代经济专题史话-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展,在船的制造上已经出现结构精密的大型木船。据史书记载,隋炀帝游江
都(今江苏扬州)时所乘的龙舟,高四十五尺,长二百尺;船共分四层,上
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房;中二层共有一百二十个房间。皇后所乘的叫翔
螭〔chī〕舟(螭是雌龙的意思),比龙舟稍小一些,但结构与龙舟相同。其
它随行官员和侍卫人员、宫娥彩女等,分别乘各种类型的船数千艘。这足以
说明,在一千三百多年前,我国的造船技术已经相当发达。

唐时,李臯〔gāo〕发明了利用车轮代替橹桨划行的车船。宋朝更有了长
三十六丈,宽四丈一尺,高七丈二尺的大型战船。

明朝初年,航海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更长更宽的大海船。例如
永乐年间(1403 至1424 年)航海家郑和率领的航海船队的船只,大的长四
十四丈四尺,阔十八丈;中型的长三十七丈,阔十五丈。那时的造船工业也
大大发展起来,南京的龙江,太仓的刘家港,都是当时的主要造船基地。其
它江苏的清江、仪征,山东的临清、登州,河北的直沽(今天津北),辽东
的金州(今辽宁金县)、海州(今辽宁海城县),广东的广州、潮州,福建
的福州、泉州、漳州等,都有了造船工场;规模大的船场,拥有数百名造船
工人。有些船场,如江苏仪征的造船场,在一年内就能造船二百三十多只。

专门运输粮食的漕运船,也随着整个造船工艺的进步而不断改进,例如
在明朝,通过海道运粮,多用一种叫做遮洋船的海船,而内河运粮则多用浅
船。遮洋船的建造,由官府制订规格,装备也有统一规定。例如装载五百石
粮的遮洋船的规格是:底长六丈,头长一丈一尺,梢长一丈一尺,底阔一丈
一尺,底梢阔六尺,底头阔七尺五寸;每船还规定配备大桅、头桅各一,索
缆六副、橹四枝、舵一扇、铁锚一只。浅船以解放后从山东梁山县贾庄的水
洼里挖掘出来的一只为例,该船是明洪武五年(1372 年)制成的,船身是用
楠木建成,长为五丈一尺,宽一丈,高约五尺,全船分为十三个舱。

清朝海上运粮多用平底沙船或浙江蛋船、三不象船,大的可载粮二、三
千石,造价竟需银一万两左右。内河运粮仍多用浅水木船。

三、漕运干线——大运河

谈到漕运,就要谈到被称为“运粮河”的大运河。大运河是我国历史上
的漕运干线,它在我国漕粮运输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这条贯通四省的南北大运河,是什么时候和由谁开发的呢?根据历史记
载,最早开凿的一段是邗沟。那是两千四百多年以前,周敬王三十四年(公
元前486 年),吴王夫差为了进攻齐国,征调大批军民,在现在的扬州(当
时叫邗城)附近开凿的。它贯通了淮河和长江。此后,经过历代劳动人民的
不断开发、整治和展长,才逐渐形成今日南北大运河的规模。从吴王夫差开
凿邗沟以后,对大运河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共有两次,一次是在隋朝,另一次


是在元朝。

隋炀帝大业(公元605 至617 年)年间,前后三次大规模开发运河。第
一次是在605 年开通济渠和邗沟。开发通济渠,使洛水、黄河、汴河、泗水
与淮河相通。整治邗沟,使淮河与长江连接。这段运河,主要是为了隋炀帝
杨广本人游江都时行驶龙舟而开发的,因此又名御河。通济渠与邗沟开成后,
从隋朝的东都洛阳可以直达江都,畅通无阻。第二次是在608 年开永济渠,
使黄河北连沁〔qìn〕水,再东合清、漳、淇、洹〔huán〕诸水,到天津会白
河入海;另外还可通到涿郡(今河北省涿县)。第三次是在610 年开发京口
到余杭(今浙江杭州)长八百多里的江南河。由于连续三次对运河的开发与
整治,使我国中部和东部的各大河系:海河①、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以
及许许多多小河支流都纵横连接,大大便利了我国的水上交通。

元朝建都大都(今北京),为了加强对南方地区的军事控制,特别是为
了从富庶的江南地区取得粮食,陆续对大都到杭州的这条大运河进行了多次
开发和整治,其中重点地开凿了北京到通县的一段、通县到直沽的一段以及
山东境内的运河。这样一来,由于连年内战而长久淤塞不通的大运河,又恢
复了全线通航,承担起每年以百万石计的漕粮运输任务。

隋朝和元朝对大运河的整治开发,当然是为了更便于对人民进行军事统
治,为了运兵运粮进行战争,为了加强对人民财富特别是粮食的掠夺,以及
为了封建帝王个人的游乐;但在客观上,却大大便利了水上交通,促进了生
产的发展和物资交流。正如唐朝诗人李敬方所写的“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
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这几句诗的大意是说:
汴水与淮河相通,好处很多,但对民生也有害处;通过这条河,剥夺了东南
广大地区多少人民的财富呵。这首诗说明,运河是封建帝王为了吸取民脂民
膏而开发的吸血管;但运河的通航,对于发展农业生产,对于物资交流和文
化交流,对于促进沿河城市的经济繁荣,也有很多好处。就漕粮运输来说,
通过水道,比旱路来得经济,而且运输量也大,可以节省很多人力、畜力。

这条人工开发的南北大运河,一直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是漕运的
主要干线。一千多年来,通过大运河运输的粮食以及其它物资,不知有多少。
1855 年,黄河改道北徙,山东境内的运河水源发生困难后,这条大运河逐段
淤塞,不能通航,渐渐变成了一条死河。

运河淤塞后,腐败的清朝政府和以后的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都曾嚷
叫过要整治运河,但都不过是为了骗骗人民和趁机舞弊发横财罢了。光绪十
二年(1886 年),山东巡抚张曜〔yào〕曾经用高价聘请了一位英国工程师
摩利生来中国整治运河,但毫无结果。1918 年,北洋军阀段琪瑞掌权,为了
欺骗人民,也嚷着要根治运河,并特地用高价聘请了美国工程师费礼门、李
伯来、卫根等来中国鬼混了两三年。他们以“治运”名义,趁机和美国广益
公司订立借款合同,结果连测量表、工程计划表也没发表,白白浪费掉八十
五万美元了事。直到全国解放后,大运河回到了人民的手里,才开始获得了
新生。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有关部门已提出了整治运
河的宏伟规划,并且已经开始进行这项艰巨的工作。根据整治规划,不但要

①。。 河北境内的白河、大清河、子牙河、卫河、运河五条大河在天津汇合,从天津三叉口以下到海的一
段,名叫海河。

拓宽某些过于狭窄的河面,而且还将裁直许多弯曲的河道,并加固河堤。将
来京杭大运河恢复通航后,在这条古老的河道上行驶的,将是各种新型的客
货班轮,用这些近代化的运输工具,代替那千多年来一直行驶在这条河道上
的漕船。

四、唐宋时代的漕运

前面曾经讲过,隋朝对运河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开发整治,使我国中部
东部的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通过人工河道而连接起
来,不但大大便利了水上交通,而且为隋朝以后的漕粮运输创造了有利条件。
所以到继隋统治中国的唐朝(公元618—907 年),漕运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唐时建都长安,漕运干线主要由东往西,就是由扬州经淮河、汴河、黄
河、洛水等河系而转往长安的这一段水道。远在隋文帝开皇三年(583 年),
隋朝政府就先后在今河南、陕西等地的卫、洛、陕、华等州,设置黎阳(今
河南濬县东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常平(今河南陕县附近)、广通
(今陕西华县附近)等仓,储存河北、山西、山东等地运转来的粮食。隋灭
陈后,取得了盛产稻米的江浙地区,从此京城长安的粮食,大部由江淮输送,
水路运输更趋发达。唐朝继承了隋朝的统治后,漕运线路基本未变。因为那
时对漕粮的运输是采取“接运”的方法,在黄河通汴河之口,设武牢仓(今
河南荥〔xíng〕阳县西北),又在巩县东北设洛口仓,江南船不入黄河,黄
河船不入洛水,而分别由各该河系的船只分段接运,所以唐初的漕粮年运输
量,仍不过二十万石。如遇水位跌落,船只不能畅通时,则将粮食储入仓内,
以待水涨船通时再装船西运。到了唐高宗以后,洛阳以东才改为“直运”,
即规定江南漕船于每年二月到扬州集中,四月经由淮河进入汴河,六、七月
到达河口(黄河通汴河的进口),这时正逢黄河涨水季节,须等到八、九月
黄河水落后,船只才能转入洛水运达洛阳的含嘉仓。这样,一次漕运需时半
载。洛阳以西,因有三门峡的险要地形,船只上驶困难,则改用陆运。因此,
当时的漕粮年运量仍只有一百万石左右。但是,当时的长安城,却已经是一
个拥有一百万左右人口的大都市了,关中(指今陕西省)地区又时常发生天
灾,农产品是不足供应长安城帝王、官吏和军队的需要的。如何克服粮食供
应的困难,曾引起唐朝统治者的极大重视。据说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等
多次“巡幸”东都洛阳(武则天曾长期居留洛阳),除去另有政治、军事的
原因,或者是为了狩猎、游乐外,还包含有东去就食的目的。根据历史记载,
在唐中宗景龙三年(709 年)关中地区遭遇大灾,文武大臣曾建议中宗迁都
洛阳。中宗坚持不肯,但大臣们还是一再请求。中宗气愤地说:“岂有逐粮
天子耶?”意思是说:哪有为了就食而迁都的皇帝啊!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 年)一月,陕郡太守李齐物开凿了三门峡附近的
开元新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