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伤寒论-第2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少阳病,胆热犯胃就出现喜呕、多呕、善呕,而这个发热呢是胆腑郁 



热。  



     少阳病的热型有两个,邪在经的时候,正邪相争,互有进退,表现 



是往来寒热。热郁胆腑的时候,它就表现的是持续发热。当然胆腑郁热, 



胆热犯胃,用小柴胡汤是正治之法。这一条放到了劂阴病篇。怎么把一 



个少阳的病证,放到了厥阴病篇呢,所以后世医家就认为,这正是厥阴 



脏邪还腑,阴病出阳的表现。因为在太阴病篇,有这样的条文,说“伤 



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 



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大家还记得这 



一条吧?这是太阴湿浊不化,日久从阳明燥化而外出阳明,我们把它叫 



做太阴外薄阳明证,也把它叫做太阴病脏邪还腑,阴病出阳。  



     在少阴病篇,我们曾经谈到,“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 



热在膀胱,必便血也”。这条还记得吧,一个少阴病过了八九天,少阴病 



不应当有一身手足尽热,结果他却出现了一身手足尽热,因为少阴病要 



发热的话,它是发热的同时伴有手足厥冷,那是阴盛格阳啊,现在出现 



一身手足尽热,而不是手足厥冷,那就不是阴证,而是阳证。这是少阴 



外薄太阳,少阴外出太阳,不是太阳经,而是太阳腑。太阳腑有热,热 



迫血妄行,就可能出现尿血,“便血”就是尿血。  



     所以少阴病有外出太阳的,太阴病有外出阳明的,难道厥阴病就没 



有外出少阳的吗?所以就把“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看成是厥阴 



脏邪还腑,阴病出阳,以此来体现三阴三阳之间病证的相互转化。三阴 



三阳之间,相表里两经之间在发病和病理上的联系。  



     这是我们从阴阳两经之间关系的角度,来讲379 条。  



     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379 条。我们说厥阴病,不管哪一个证侯, 



 ·818 · 


… Page 829…

                             第 66 讲  辨下利、辨呕吐 



它都是两极转化,下利,有寒有热,有虚有实。呕吐也应当有寒有热有 



虚有实。我们刚才讲的吴茱萸汤证,是肝寒犯胃,这是寒;讲的四逆汤 



证是少阴寒邪犯胃,也是寒;那么我们现在讲 379 条,“呕而发热者,小 



柴胡汤主之”可不可以把它当成肝热犯胃,胃气上逆啊。肝有热,它也 



发热啊,肝热犯胃它也会呕吐啊。肝热犯胃,胃气上逆,同样也可以用 



小柴胡汤啊。  



     所以“呕而发热者”我们既可以把它当作厥阴脏邪还腑,阴病出阳, 



也可以把它当作肝热犯胃,这样就使厥阴病篇呕吐的证侯,有寒有热, 



有虚有实,体现了厥阴病两极转化的这种特点。  



     下面看376 条,“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所谓呕家, 



就是平素就经常有呕吐病的这个人,“有痈脓者”痈脓就是体内有化脓性 



的病灶,这显然是毒热内盛所造成的。当它出现吐脓血的时候,提示了 



痈脓破溃。痈脓破溃的吐脓血实际是机体排脓,给脓毒以出路的一种方 



式。内脏的化脓性的感染性的病灶化脓了,破溃了,通过呕吐排出体外, 



这是排脓、排毒的一种方式,这种呕吐,你不要用和胃降逆止呕的药, 



这就是说不可治呕,你不要用和胃降逆止呕的药来制止他吐脓。“脓尽自 



愈”把这个痈脓中的脓血吐干净了,它就不再吐了。这一条是告诉你, 



有时侯呕吐是机体排邪的一种表现,你不要强行的止吐。就象太阴病、 



少阴病,当他们自愈的时候,象太阴病,“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 



止,此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那个下利,你不要去止下利,那是机体 



阳气恢复以后,排泄体内的湿浊邪气的一种表现,是给邪气以出路的一 



种表现,你不要用止泻的方法治疗。  



     少阴病也有自利而愈的那个条文,那种自利也是少阴阳气恢复以后, 



排泄体内的寒湿邪气的一种表现,那种下利,也不要用止泻的方法来治 



疗。  



     关于厥阴病篇所附的下利的证侯,所附的呕吐的证侯,我们就都谈 



完了。无论下利也罢,无论呕吐也罢,都体现了或寒或热或虚或实这样 



两极转化的特点。而在这里头非常重点的方证,有白头翁汤证,有吴茱 



萸汤证,这都是我们必须掌握的。  



                                                                        ·819 · 


… Page 830…

                                       郝万山讲伤寒论 



     厥阴病还剩下一点点内容,我们只好留待下次课来上。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820 · 


… Page 831…

                       第 67 讲  辨呕吐、辨预后、厥阴病篇小结 



第 67 讲  辨呕吐、辨预后、厥阴病篇小结 



     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一次课,讲的是厥阴病篇的一部分内容。我们厥阴病篇呢, 



还剩一点点,我想,我们把剩下的这一点内容讲完了之后,再把厥阴病 



篇作一个系统的小结。所以我们在这里呢,就不对上次课所讲的内容作 



归纳作总结了。上次课的最后,我们谈到了厥阴病篇所附的“下利”的 



证侯和“呕吐”的证候,无论是“下利”的证候也罢,还是“呕吐”的 



证候也罢,都是“或寒或热,或虚或实”,都具有“两极转化”的特点, 



我还应当说明的是,这些证候,它有的根本就没有涉及到肝,没有涉及 



到心包,没有涉及到厥阴经,它不应当是厥阴病。不是厥阴病为什么附 



到厥阴病篇呢?这就是后世的人,或者是王叔和在整理《伤寒杂病论》 



的时候,他看到厥阴病篇的原文比较少,所以他就把“厥利呕哕”一篇 



的内容附到了“厥阴病篇”。但是我们惊奇的看到,他附到厥阴病篇的这 



些“厥利呕哕”的证候,同样具有“或寒或热,或虚或实”,这种两极转 



化的特征,因此呢,它和厥阴病的特点有相吻合的地方,所以附在厥阴 



病篇,也有它的一定的内在的联系。  



     我们上次讲完“下利”,讲完“呕吐”,我们现在讲“哕”。请大家打 



开讲义,208 页,看原文380 条: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fei4'郁,复与 



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哕”这个字我们以前遇到过,“哕”在宋代以前得中医书籍中,它 



作为一个症状,指的是“呃逆、呃忒'te4'”,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膈 



肌痉挛。所以你看《伤寒论》也罢,《脉经》也罢,《诸病源候论》也罢, 



 《千金翼方》、《千金要方》也罢,《外台秘要》也罢,见得到这个“哕”, 



它就是指的“膈肌痉挛”,“呃逆、呃忒”,也可以把它叫做“吃逆”,实 



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膈肌痉挛。宋朝以后,这个词义发生了变化, 



 “哕”字就变成了“干呕”,所以在现代汉语里有“干哕”这个词,“干 



                                                                       ·821 · 


… Page 832…

                                 郝万山讲伤寒论 



哕”这个词就是指的“干呕”。我们《伤寒论》是汉代的著作,所以《伤 



寒论》中所出现的“哕”是“膈肌痉挛”,“膈肌痉挛”有胃气上逆的因 



素,也有肝气上逆的因素,也有膈气上逆的因素情况就比较复杂。它不 



仅仅是一个胃气上逆。  



     我们现在所谈到的 380 条是讲的一个“胃中虚寒”所造成的呃逆, 



因为仲景说,“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这个胃中寒冷就是胃家虚寒, 



这个病是怎么造成的呢?从他写的这个病历来看,伤寒一个外感病,医 



生用了剧烈的吐法,又用了剧烈的下法,这就造成了中气的极度虚衰, 



所以说“极虚”。这么虚的病人,医生还要给他用强烈的汗法,“复”就 



是又,用了强烈的汗法。为什么用强烈的汗法呢?“其人外气怫郁”,结 



果发现这个人还有些脸红,身上轻度的发热,好象是表气闭郁的一种现 



象,所以又用了强烈的发汗的方法,那么发汗用的什么方法呢?用的“水 



疗” 法,“复与之水,以发其汗”,用的“水疗” 法。“火疗”我们以前 



介绍过,有火针,有火薰,有火熨,有火灸,它完全是治疗“沉汗痼冷” 



的“虚寒证”的。“水疗”我们以前没有(特别)提到过。所谓“水疗”, 



一个是饮水疗法,一个是用水来洗浴的方法。那么饮水疗法,我们在讲 



 “五苓散适应证”的时候提到过,但是没有直接用“水疗”这个词,我 



们只是讲的饮水疗法,它治疗“胃中津液不足”的口渴,要“少少与饮 



之,令胃气和则愈”。因为当胃中津伤的情况下,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